第484期 | 人的见识期与非学历素质

我的一位球友在一个国家机关负责扶贫的工作,他不仅球打得好,小提琴拉得也不错。

有一次,我们在一起聊天,他告诉我说:扶贫的意义不仅仅让村里人吃饱穿暖,更深远的意义是能够让村里的孩子们见识到现代文明是什么样子,在视野、在非学历素质等各方面超过他们的父辈,和城里孩子们差距小一些。

人在18岁以前,和语言、性格的形成期一样有一个“见识期”,在这个特定年龄段的见识,决定了他一生的层次和格局,对性格和素质影响特别大。

他看到村里的小学有一台用石头砌成的乒乓球台,上面放了几块砖当网子,孩子们上体育课就用两块木头拍子在打球。他们从来没有见过什么胶皮拍子,更不会知道当今的乒乓球比赛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孩子们对乒乓球的见识就只能限定在这样一个特定的范围里。

他喜欢拉小提琴,晚上没事一个在屋里拉上几段打发时间,经常有小孩甚至大人在门外听,孩子们会好奇地问:叔叔,你这个木头箱子的声音怎么这么好听?

其中只有一个孩子见过爷爷拉二胡,就问他说:我爷爷的琴是架在腿上拉,您的琴怎么扛在肩上拉呢?

这是村里唯一一个这样提问的孩子,而他那个会拉二胡的爷爷,就是村里小学前任的校长。

这位球友跟我说:穷困山区的孩子也有人鲤鱼跃龙门考上了名牌大学,他们在学历上和大城市的孩子没有太大差距了。

一个人的素质分为两方面,学历素质和非学历素质,学历上农村的孩子通过努力学习也许能够弥补上,但是他们的非学历素质和城里人的差距就终生难以赶上了。

在决定一个人成败的因素中,往往非学历因素比学历因素还重要,而见识就是非学历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许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国外,后来发现国外的基础教育还不如国内,有的孩子在国内是学渣,在国外摇身一变就成了学霸,可见学历教育国内国外的差距不大。

而真正去国外所能学习到的大多都是非学历素质,就是我们说的见识,是那种科学和人文的素养,是几百年工业革命沉淀下来的对金钱的理解和契约精神,是社会文明程度的熏陶。

球友告诉我过一段时间,他还要去他的扶贫点,我跟他说,到时候我想和你一起去看看。

扶贫是一个造福几代人的事,它将对提升整个民族的非学历素质有着很深远的影响。

都是些心里话和大家分享,今天送给大家的彩蛋是推荐《稀缺》这本书。讲的就是贫困影响了人的见识力而使那些人终生贫困。

保持一份好心情的成本是很高的,经风祝您好心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