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伯虞仲:周王朝大局观里藏着怎样的秘密|史记次元周世代007

太伯和虞仲很理解他父亲古公亶父的心思,古公亶父想立季历,以便将来能传位于昌,所以两人便逃亡到了荆蛮,(按当地风俗)身刺花纹,剪短头发,而让位给季历。

这是《史记》次元里的一段佳话。这更像一个必然之举。两个人充分理解老父亲的意思,用这种行为给未来姬家创造一个发展壮大的机会。他们的的离开使得姬家后来有了一个更为优秀的领导人。也许他们更明白,即使他们不离开,结果仍然是一样的。

007

司马迁在《史记》次元里,省略了很多背景的介绍。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说。周王朝的建立从一开始就在姬家人家庭和睦、相互谦让和扶持的背景下展开。太伯和虞仲的行为是一个开端。《史记》在《周本纪》里是这样记录古公亶父三个儿子之间的关系的:

“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

在《史记》的这段记录里,没有说古公亶父除了太伯、虞仲和季历之外,他还有没有其他的儿子。司马迁有意强调了这三个儿子的次序关系。这种长幼关系按照继承逻辑,也确定了他们合理的继承次序。从后来的故事中,我们也会发现,太伯和虞仲并不是窝囊废。恰恰相反,他们有极强的决断力和执行力,即使不啃老,他们仍然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从某一段时间来看,在未来姬家继承人的选择上,古公亶父是围绕太伯、虞仲和季历三个儿子考虑的。从记录中的意思来看,季历本身的能力可能会更弱一些,相比两个哥哥,能力并不算突出。不过,他的天平这一端增加了一个砝码,就是从小被古公亶父看好的姬昌。未来继承人的选择在古公亶父那里就变了。一个选择由谁做继承人的问题,就变成了怎么操作才能使权力交接顺利的交到姬昌的手上。

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

古公亶父明确地表达了他把姬家未来兴盛繁荣的希望寄托在这个孙子姬昌身上。这件事让他犹豫过吗?他是否和懂事的大儿子和二儿子交流过这件事呢?两个儿子是非常明白父亲的意思的。两个不被父亲看好的儿子充分理解了父亲的用心,就主动地退出了竞争。他们做得很决绝,不仅放弃了,还离家出走逃离到鸟不拉屎的地方,不仅决绝出走了,还断发纹身,做了野人。不过,他们没有放弃努力,后来还建立了强大一时的吴国。

在这个众所周知的故事里,会不会还有其他的细节呢?我们倾向于认为太伯、虞仲和季历三个人都是古公亶父的儿子,而且都出自太姜。不过,我们再看一下司马迁的表述方式:

“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

这是不是一个奇怪的记录方式呢?司马迁在事实的记录里,并没有隐瞒什么。我们把这段话理解为古公亶父娶了太姜,先后生了三个儿子,季历最小。但至少在《史记》次元的这段记录里,更像是在强调,太伯和虞仲并不是太姜所生,如果是,这段话应该记录为古公亶父娶太姜,生太伯、虞仲和季历,季历最小。就不会说得这么拧巴。

这是否意味着就有了另外一种可能性:在太姜之前,古公亶父是有另外的女人的,并且生下了太伯和虞仲。太伯和虞仲的母亲的地位可能不如太姜,但生儿子一定比太姜早。后来古公亶父又娶了太姜,生下了小儿子季历。他可能非常宠爱这个叫太姜的女人。从记录里看,这个女人本身也非常优秀,也很有能力。这是在大家族里太容易发生的事情了。在这种情况下,继承权的问题变得就更为复杂,也就有了更多值得考虑的因素。

我们也许应该再一次引入历史里的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妻族的力量。在这里,太姜的名字被提及,一并提起的还有另外一个女人的名字是太任。太任是季历的妻子,也就是太姜的儿媳妇。在提到这两个女人之后,司马迁给了她们一个简单的评价“皆贤妇人。”

“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

这样的表述也很正常,似乎是在强调,两个女人对历史的贡献仅仅就是她们生下了好儿子。她们是一个载体、一个生育的工具,她们的存在是未来预备一个天命之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姬昌。自此,她们的使命也就完成了。事实上,司马迁恰恰强调了一点:她们都是“贤妇人”。

贤,这个字意味着什么呢?其中的一个意思是,她们虽然是女性,但是她们很有能力,而且她们娘家的势力应该不错。也许,从她们的身份上,我们还可以看到另外一个女性的影子,就是更久远的世代,黄帝的妻子嫘祖。古公亶父选择继承人这件事的背后,是否已经意味着妻族的力量在起作用呢,作为很有能力的女性,尽管季历是小儿子,太姜仍然能够为他争取到继承权。

季历的能力不够突出,没关系,还有姬昌在,他可是从小就可以看出来非常优秀的。在古公亶父那里,这是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理由,虽然不怎么合理。

所以,在古公亶父在说出“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这句话的时候,更像是对两个儿子表达,我知道这种安排不合理,但是我没有办法啊。你们要从更长远的眼光去看这件事。

还好,太伯和虞仲都是懂事的孩子。他们的出走使姬家避免了一次分裂和内斗,历史用结果证明了,这个选择没有错。但是并不能证明,不这么选择就错了。

无论怎么看,太伯和虞仲在《史记》次元的记录里,都是有大局观的人,不过,我们重新回到古公亶父的深谋远虑中,看看是否还有另外的可能性呢?

古公亶父从他那一代起,就在为姬姓家族规划一个繁荣兴盛的未来。他从戎狄之地回到了岐下,并积极地向商王朝治下的中央集团靠拢。他们的力量还不够强大,他是否想过要为姬家的未来准备另外一支后备力量呢?

按照这个方向,古公亶父在他的下一代人中间做了另外一种分工,太伯和虞仲远走荆蛮之地,为姬家的未来的发展开拓另外一片疆土,培养另外一股势力。同时也在对商王朝形成包抄之势。

“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

文身断发,这只是和当地人迅速打成一片的方式,刚刚从戎狄之地归来的姬家人非常明白,如何才能和当地人打好关系,快速融入。太伯和虞仲出走时,应该也不是两个人。他们应该还有拥有自己坚定的支持力量,或者来自他父亲的支持。不然白手起家的创业哪会来得那么容易?

这应该是古公亶父之后一代人最合理的分工方式,作为作为兄长的太伯和虞仲有能力也更有开拓精神,季历呢?他是小儿子,能力也许并不出众,并不适合干那种冒险的事。

后来,周王朝就取代了商王朝。《史记》的记录中,没有突出太伯和虞仲这一分支的贡献。不过,却把他们建立的吴国作为三十世家的开篇。在周武王分封诸侯时,也确立了对他们后人的分封,这就是吴国的由来。这更容易理解为时季历的后人对太伯和虞仲当年谦让的一种补偿。

如果我们回到更久远的夏王朝,就会发现,古公亶父很可能抄了夏王朝的作业。这将涉及到另外个更古老的国家——越。我们接下来讲它。在后来的春秋世代,它将会成为吴国的死对头。

历史总在细节间,在独立的史记次元里,推理历史可能存在的秘密。

在不同的平行次元里,真相不止一个。

上节回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