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母种培养基并论配方设计(1)
现在的中文专业杂志很够呛,其中部分文章水平之低超出一般人想象,今天我拿出来做例子的是某“中文核心期刊”的文章,而且作为课题来源,有很高的地位和来头,但是,站在专业精细角度看,这个水平相当低。我无意在这个全面扯淡的时代指向某个杂志或者某个个人,这种问题具有普遍性。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一个例子在我面前,是偶然的因素。
单位上年轻人有一天问我,他们看到一篇文章的培养基配方很不理解,我当时顺口说可能是印刷错误,但是他们反复看了文章,说:真的不是印刷错误,文章就是那么写的。
我打开那文章一看,好嘛,居然是很熟悉的一家单位,估计以后有机会交流。然后看了一下作者的介绍,一个本科,一个硕士,看年龄,一个比我小5岁,另一个比我还大一岁。这不是题外话,而是说他们并非扩招后的大学生,所以并不能把他们的学历打折扣来看待。作为本科以上的专业工作者,在食用菌母种培养基配制上出现这样的问题,恐怕得追究老师的责任了。
然而,我回忆了一下,发现自己工作几十年居然没有看到过任何资料谈及食用菌配方设计的原理,所以这也不能完全说怪老师了。很多人设计的东西就是类似小孩子搭积木,胡乱拼凑而已,由于食用菌本身对环境适应性的关系,培养基的一些问题被掩盖起来,对于培养基水平的判定,也不过是目测,以及生长速度的表现,所以在很多研究资料里,研究结论存在很多哭笑不得的情况,为此,特别写下这一篇。
由于涉及制种技术的一些内容,本篇不提供讨论之外的具体的配方,也不打算因为这个分析给现有制种者提供更多支持,避免在已经相当混乱的菌种生产方面添乱,毕竟因为这种高端技术的泄露后果并非促进进步,而是让更多不具备全面制种能力的人混入菌种生产队伍来祸害行业。
但是,作为原理性的文章,通常最能受益的,是年轻的具有专业基础的入行者,虽然这里只谈到一部分,但是至少他们能够在今后的研究里,将不再因为这种迷惘而出现错误。
举例分析的目的,首先是有例子证明这个错误的存在的普遍性,其次就是例子的本身是常见的研究工作,但从作者的学历和服务单位及研究课题性质看,又反映了中国食用菌技术研究的基础性缺陷——没有足够的理论支撑,以及整体水平的低下的现实。
这篇文章是研究大球盖菇的母种配方的,出于理性探讨而非个人意气的关系,不公开题目和出处,尽量避免当事人反感及尴尬。
其研究是在基础配方之下通过不同氮源物质和数量水平梯度,比较大球盖菇试管母种的菌丝生长影响。其配方设计如下图:
然后,他们的试验结果如下图:
还有一些关于长势的结论如下图:
★
一、该项研究存在的问题
母种培养基的配方设计,因为用量问题,总的来说不太需要考虑经济问题,当然特别贵重的成分真的大量在生产上用也不能不在乎,仅从研究角度来说就不那么重要。
过去的生理研究有些结论,不具备太多直接的生产性意义,比如最佳碳源和最佳氮源,没有人会使用这样的结论去配制培养基。但是,我们可以知道什么便宜的天然材料含这个东西比较多,或者这东西本来就是常用的(如葡萄糖),或者不是最好但与最好的效果相差不大而廉价易得,那么这些结论的指导性意义是存在的。
所以我们的培养基配制原则的第一条是营养性优选原则:即尽量使用最有实际利用率的原料,那就是价格低廉、容易获得、便于使用保存的天然物质,相对富含那些最佳或较优的营养物质。
该研究的基础配方,论文里没有提及马铃薯的用量,我们暂且确定为200g/1000ml(通常用量,PDA配方基准)。
从这个角度看,这个研究的原料选择路线是正确的,但从结果看,效果不是很理想的,而从配方设计的其他原理要素看,问题甚多。
因为首先它只比较了一个不同的氮源,即蛋白胨,没有比较是否有其他更加优良而且也易得的天然氮源。其次,作为对比的基础培养基设计不正确,严重干扰了结论的正常化。第三,在氮源兼碳源的作用下,掩盖了本培养基的高糖特性本质。第四,在无机成分添加上的严重错误。第五,错误衍生出来的琼脂比例。第六,从结果分析的麸皮作用不确切。第七,如果是比较氮源,其对比的蛋白胨不能只有一个水平,而是应该有类似的梯度水平,否则并不能说明是否蛋白胨添加量不足或过量。第八,没有不同梯度的含氮量测定,不能确定最终差异是氮的数量问题还是含氮物质质量差异问题。第九,配方基础偏离常识。第十,对结论的判断有欠缺。
下面我们将逐步展开相关的讨论分析。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