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他人的食用菌项目结局学什么?(7)
决策程序也是科学问题
六、技术审核是保障性的必要
想起多年前一件事,当时一位做政协委员的朋友,苦于提案没有什么新意,很容易和别人雷同,就和我商量。然后我们写了一个提案,名字好像是《政府要对行政决策做反向论证》,这个提案不出意料的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并且获得了优秀提案奖(30元奖金我们两个人嘬了一顿了结)。不过获奖归获奖,最后当然的不会有可能采纳,这个也不能多说,但对于一个具体项目,特别是仅仅在技术层面做反向论证,应该不会触及什么不能逾越的红线。
反向论证这个事情,说好听点叫审核修正,说难听点就是挑刺。
越大的项目,涉及到的方方面面越多,无论是基于规划设计者的知识本身,还是由于所需资讯的欠缺,出现偏差、遗漏、以及不周,甚至错判,都是正常的现象。
所以无论是通过专业设计机构,还是自行设计,或者由施工单位设计,总有一些弱项存在。到目前为止,中国没有食用菌行业的专业设计机构,一些农业专业设计机构也没有办法做出真正的完整的设计,尤其是培植后期的设施与环境要求的方面,没有足够理论体系的支撑。也有些长期致力于食用菌设施专业化施工的机构,在逐步走向专业化的设计套路,但这些机构的主要能量在于工厂化的设施构造和建设,对于不完全采用工厂化模式或自然环境模式的设计也仍旧基本上空白。
现在许多所谓的好的设计,基本上停留在建筑平面规划和外部造型设计方面,也就是前几天写的好看方面。
基于上述几种不同的设计者基础,分别需要各自缺乏的方面的补充,这是非常浅显的问题,不过浅显却没有人做到(也许只是我没遇到)。比如农业职业设计院设计,他们对于栽培管理结构的设计一定没有什么见解,对于净化条件部分估计也很陌生,所以需要另外两方面的加权审核来做优化,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其他设计的也大抵如此。
还有就是各个不同方面的整合,更加需要培植业的高手才能协调好。但这些问题行政管理者可搞不清楚,如果希望寄托于某一个人(或机构),风险之大可以想象,我见过的最荒唐的是山西宁武(也是扶贫项目)的一件事,冷却接种车间的容量仅约1/3日产能的大小,这种错误连修正机会都没有,必须推倒重来。
所以,无论是在任何地方,聘请了多有名的专家,设计机构多么牛×,请一个或两个审核者(花钱最多不会超过设计费用的1/3,与整体投资相比微不足道)做专业审核,最终节约下来的钱都很划算,而规避了更多可能的问题,长远效益更是无需计算也能知道的。
长期以来,我不懈坚持挑刺,应该说非常清晰的注意到这方面的市场潜力,虽然目前似乎没有多大业务,但事实上的对已经完成的项目的挑刺,已经让许多企业老板知道了这一方面的重要性,而未曾投入实施的企业或项目,非要等问题浮现,才后悔没有做得更加周全,那是很不应该的。这段话,也算是替自己做个广告。
企业老板如果在行业里干过几年,基本上都会明白这个程序的重要性,虽然不是不可或缺,但绝对是一本万利的。所以新入行的老板和政府主导项目,这方面的问题表现相当普遍,政府主导项目的决策,往往流于行政模式,效益考量很容易被忽视,但有前车之鉴,无论是阜平还是宁武,甚至包括平泉这种政府干预过多的地方,这方面问题都普遍发生。而导致问题发生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大腕的参与,政府官员总以为名气大代表了能力强?未必,在一个复杂的系统里,能力强也不能万全,何况,名不副实的大腕比比皆是,所以,即使有名人大腕参与其中,也不能成为放弃技术审核的理由。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