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与教育:分别心,是每个人最大的心魔。|084

作者:邹玉杰律师

九章刑辩创始人,金亚太优秀刑事律师,亚太刑事司法研究所副所长。


01

一直有人推荐,让我看柴静的书——《看见》。

看了之后,发现确实很写的很好,里面很少见到形容词,频频出现的是动词和名词。

其实,能够客观的描述一些细节,给读者一个画面,是最能吸引人的。相反,我们大多数人太喜欢,频频使用形容词描述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客观的叙述。

太爱快速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愿意用心体会周围的世界,是人类的天性。

我们,不能说我们,这样的话打击面就会太大。还是说我自己吧,也是凡夫俗子,无法逃出人类的惯性。

平时写东西,总喜欢用情绪化的表达,出发自己内心的感受,但却很少顾及到读者的感受。比如写代理词或辩护词时,由于过于投入,总想着让当事人的利益最大化,而把自己的情感带入进去了,有时所说的话难免不客观,而带有了倾向性。

02

书里面有这么一段文字,让人感触颇深——

我对这些孩子中的一些有偏爱,不可避免的流露出来,就算我的记者身份要求我,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我不明白,难道卢安克没有吗?他把小黑脸和小圆脸一边一个都搂在怀里的时候,是一样的感情吗?

我迷惑的很。

我先拐个弯问他:“你认为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如果自己作为老师,想象学生该怎么样,总是把他们的样跟你觉得该怎么样比较,是教育上最大的障碍。这样我没办法跟他们建立关系,这个想象就好像一面隔墙在学生和我之间,所以我不要这个想象。”

我有点懵:“我们平常接触的很好的老师也会说,我想要一个有创造力、有想象力的学生,难道你没有吗?”

“那学生做不到,他会不会放弃呢?会不会怪这个学生?”

……

最后卢安克的一句话,对柴静影响很大:“教育就是两个人之间发生的事,不管是故意还是不故意。”

其实这句话,也对我很有触动:

对于孩子的教育,并不需要刻意的安排古人所说的身体力行,耳濡目染,诚心正意,都是最有用处的教育方式。

如果我们能够完整的接受孩子,不管是好的方面,还是坏的方面,那么,我们之间,就会有一种很融洽的关系,而这种融洽的关系,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是每个孩子最最需要的。

03

高中四年(复读一年),请班主任就换了五个,代课老师,那是不计其数,反正我是记不起来究竟有多少了。

我们这帮难兄难弟的成绩,那就可想而知了,成绩好者凤毛麟角,成绩差的屡见不鲜。

按照常理,没有老师能够获得全体同学的欢迎,因为大多数老师都喜欢成绩好的,安分守己的学生,对于那些成绩差又调皮捣蛋的学生,极少会有好脸色。

而人们之间的感情,其实和合同的相对性是有得一拼的。

你喜欢我一分,我会加倍的喜欢你,你痛恨我,两分我也会翻倍的痛恨你。

既然我们这些成绩差,调皮且捣蛋的学生得不到老师的喜爱,那么,我们也就不可能喜欢老师。

这应该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反常的事情恰恰发生了。

我们高二的时候,有两个班主任:一个是教历史的,一个是教政治的。每个班主任带了我们班半年的时间。

按理说,只有150天左右的时间,不可能建立起身后的感情,事实上,却恰恰相反,这两个带我们时间最短的班主任和我们同学的感情是最深厚的。

从毕业到现在十几年的时间,他们两个,只要有时间都会参加我们每年一次的同学聚会。

有人会觉得不可思议,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其实说穿了,道理极其的简单——他们没有分别心。对待所有的学生,都是一视同仁,不管是学习好的,学习坏的,安分守己的,调皮捣蛋的。

这大概就是孔子所倡导的“有教无类”吧。

04

刚开始执业时,由于能力和经验的欠缺,办理案件时,就选择那些简单没有难度、收费又高的,遇到复杂的,难度比较大的,就有畏难情绪,不愿意接这类案件。

后来,觉得这种分别心,是一个律师的大忌,不应该有畏难情绪,因为只有办理了一个又一个的复杂疑难案件,才有可能将自己的能力和经验提升上去,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律师。

于是,开始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

一段时间以来,只选择那种有难度的,疑难复杂的,有辩护空间的,其他人办了没有效果的案件。

对于其他的案件,都了无兴趣。

其实,静心思考后,这也是一种分别心,不是有人说过,律师界有大律师小律师之分,却不应该有大案件小案件之分。

因为不管再小的案件,在当事人眼中,都是天大的事情。只要我们把这个案件做好就等于做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事情,而一个人只有活着具体的事件里,才是一个真实的人。

但愿今后的我,对待案件的过程中,不再有任何的分别心

对待所有的人,所有的事,都只有一颗感恩的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