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时有宫

在上一学年,首都师范大学的同学们通过故宫宣教开设的故宫与故宫博物院选修课,了解了紫禁城六百年的建筑历史与文化变迁。

在选修课的结课作业中,各位同学各显所长,通过不同角度与立意,诠释了他们心中的故宫。有同学从时间的角度,讲述故宫与时间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故时已过,故宫犹存……

百年来,故宫的一砖一瓦都见证了时间的流转,亘古不息。人们仰望你挺拔的殿宇,我们却注目于你角落的斑驳;人们惊叹于你悠久的历史,我们却更愿意细数你岁月的痕迹;人们踏上你的石阶留下到此一游的脚印,我们却像是在拿着历史的扫把,清去一个脚印,扫去一片尘土,观你每一寸的真实,赏你每一方的美丽,探你每一处的奥秘。

从时间的角度,我看到了故宫与时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时间,体现在故宫的建筑命名上,看似细小却意义深刻。看故宫先看紫禁城,看紫禁城先看正门午门。午门的命名即与时间有关,我国古代在时间上以太阳在天空正中的时辰为午,而午门因坐落于紫禁城的正南方,又居于向阳,故得名。

午门

时间,记录着故宫的点滴岁月。午门前有日晷,日晷是与众不同的权力象征,也是故宫中十分常见的陈设。在很多重要建筑前,如太和殿、乾清宫、慈宁宫、皇极殿等处都陈列有日晷。由此可见,在古代人们对时间就已经很重视了。日晷是中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定时刻的计时工具,它的样子很简单,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有“晷度随天运,四时互相承”之说。随着西洋自鸣钟被引入宫廷,日晷最终成为象征意义的礼器陈设品。另外,在紫禁城交泰殿内还有一座清代嘉庆年间的大自鸣钟,每月上满弦,可走一个月,声音可传至乾清门外。交泰殿内还有一座乾隆年制的铜壶滴漏,铜壶从上到下依次由不同的壶调节水的流速,其中一个壶上有手捧“漏箭”的小铜人。这些都是重要的时间记录者。

太和殿前的日晷

自鸣钟

铜壶滴漏

时间,因为古人的智慧而被设定成为日历、节日、节气等,故宫中的一系列活动仪式都离不开它。比如进春礼,为表示重视农耕、遵守农时,每年的立春之日,皇帝都会在午门前举办盛大的进春仪式:京城官员会预先将象征着春耕的芒神、春牛、春山迎来,在立春时刻进宫敬献皇帝;比如说颁朔礼,在每年十月初一,皇帝会授百姓以天时;又比如说乾清宫“家宴”,是在每年除夕和元旦举行,在太和殿举行的清代宫廷“三大节”,即元旦、冬至和万寿节,而帝后大婚的“合卺礼”在酉时进行,每年正月还会在重华宫院落举行三清茶宴……不管是在历史中的紫禁城还是如今的现代社会,时间都被赋予特殊的含义,是不可缺少的意义所在。

现代“迎春牛”仪式

时间,与权力的象征密不可分。明清皇帝对御门听政的时间和纪律要求极为严格,曾有皇帝把迟到的官员降职或给予处罚;而且在清代,元旦、冬至次日和千秋节等节日,皇后都要在交泰殿接受叩拜,以示皇后为后宫之首,母仪天下。这几个节日也大有讲究:清代元旦,象征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冬至是一年中日最短夜最长的一天,被认为是天的生日;千秋与皇帝的“万寿”相呼应,是皇后的生日。不同的时间被赋予不同的涵义,象征着权力的服从。

交泰殿

时间,使故宫兼具沧桑感与现代感。如今再到故宫,随处可见的棵棵古树上,每一颗都有自己专属的“身份证”,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是绿色“二级”标牌,树龄超过300年的是红色“一级”标牌。树种多样,树龄各异,每一棵古树似乎都有自己独特的时间记忆。行走在故宫中,脚下的石子画小路也彰显着时间的印记,其中有一组集中展现了交通工具的变化,向我们传达着时代发展的信息。

慈宁宫花园南端的银杏

钦安殿前白皮松

作者说:时间成就故宫,时间与故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初选择这门课程,没有想到竟然是故宫里的老师亲自来给我们讲解故宫与故宫博物馆里的知识。转眼到了期末,时间也成就了我们对故宫的更深了解。时间、故宫与我们,使这门课程不再局限于讲与学,而更像是去探寻故宫历史中的未知。

责编:李颖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