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草书《心经》为何是伪作?

张旭草书《心经》到底是不是张旭本人所写?

对这本帖的印象有几个阶段性的变化。初学草书时主要以古诗四帖为基础,彼时不懂笔法,对《心经》并无见解,抑或说有也是错的。学了一段草书后,感觉《心经》却张旭本人所写,原因是这个阶段对笔法理解有限,只觉运笔间有股张旭的狂气,即便笔法与《古诗四帖》有区别,也应该是张旭不同时期所作的原因。

今天偶然看到这本心经拓片,一股伪气油然而生。当然没考证过书写内容,只是凭对笔法的感觉得出的结论。

唐人传习魏晋人法,张旭为之一变,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保留了前人形态变化处理,笔法却从多折迈向多转,也就是篆籀笔法。上图心经,自然不是篆籀笔法为主,而是以二王笔法为主,偶有篆籀表现,而且形态变化,章法变化上趋于死板,断不是张旭这种性格的常态表现。

假定心经是张旭早期作品,尚未脱化,是以二王笔法为主,这就有一个问题出现了,因为唐人学晋人草书,选择面不多,这就有一点好处,取法乎上,难有俗气,所以即便看些敦煌楼兰的残片,那些不是书法家的人的草书,法度之外,也是有一股奇趣的,这是进唐人书的特点。那三绝之一的张旭,岂不更精奇变之道?

上图为明代小张旭之称的张弼所书,倒是更像心经用笔结字的风格。张弼在明代狂草史上是有一笔的,因为他算是明代浪漫主义的先河,奈何天赋终究不如一流名家,只是继承佳,无开创式的笔法创新或形式创新,当然也没能在力所能及的表现能力上把笔法处理的 细节臻至化境,故而仅昙花一现。

感觉上与草书心经是非常像的。当然,这也不是拓片的问题,因为唐宋匠人完全有能力镌刻出下真迹一等的碑版,可参考怀素与颜真卿的部分刻帖,均是篆籀笔法应用的代表人物。

上图为断千字文,也传为张旭所书,看起来也有结字用笔的变化,虽不确定真伪,但一定比心经更真,因为他的点画变化,布白处理,还是趋于古诗四帖的风格的。

至于古诗四帖,可当篆籀笔法的参考,连续转笔的难度,点画变化补白处理,均是上品,如此说来,这本帖是不是张旭所书就不那么重要了,又有几人能把草书写的如此颠覆呢?如果古诗四帖不是张旭所书,书史又没记载过这样一位草书高手,那此人真是奇才了。

总之一句话,就练字来说,分真假的不是好东西,好东西不分真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