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八家之六:一家三代四口人
编者按:
做为编辑,很欣喜收到国印老师的赐稿!他笔下朴实的语调、鲜活的人物、温暖的情感总是能勾起人浓浓的乡愁。文中为我们展现的是一幅幅满是时代气息的深长画卷;是一种时光很慢、车马也很慢、邻里之间亲密友爱的美好回忆……
今天,我们继续连载国印老师的《邻居八家》之《一家三代四口人》。让我们一起在他温暖的诉说中感受冀东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乡邻里之间的趣事……
多年来,农村户均人口逐渐下降着,一般家庭,多则四口(父母和两个孩子),少则两口(老两口或小两口)。邻居坤发一家特殊,近80岁的他和老伴,以及50岁的儿子,还有20多岁的孙子,一家三代四口人,是典型的辈分多、人口少结构型的家庭。一看便知,坤发家人中缺少个重要成员——儿媳妇。少个女人的家庭,是残缺不全的,显得豆剖瓜分起来。
如今的农院是空闲的,除了水泥晾台和水泥路外很少有其它。如果说农家成了人们打工、做买卖的歇脚地,或者是驿站,那么坤发家才依然是真正意义上的农家农院——院内一片绿色,整齐的菜畦里有韭菜、大葱、白菜、菜花、萝卜、西红柿、芹菜、辣椒等多种蔬菜;院墙上爬满着豆角和倭瓜秧,茂密中难看清墙的本来模样,微风下,一串串豆夹坠着晃着,倭瓜有大有小,小的悬于秧间,大的秧棵承挂不住,用草盘托底,再用细绳系住,上挂墙头铁钉上,空吊中的倭瓜,圆头圆脑,有些呆萌,再望,却也灵动;院内有驴棚,一个老式石槽坐于棚门口,过道上停放着一辆驴车,铁的,胶轮;工具间内搓玉米机,侍弄土地的锨、镐、锄、钯等农具一应俱全;房内搭有大小锅台,老式睡炕,摆挂着红板柜、黄木箱、缝纫机、靠山镜等;室内外既新鲜又古老,而我辈则如同回到了从前……
……
过去,离婚曾是新奇事。1950年,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颁布,掀起了一波离婚浪潮,并很快遍及大江南北。但风浪总归是在外面的世界,对农村人来说不过是极个别在外的男人休了在农家的媳妇。这一革弊立新的大事件,曾引起乡邻们的广泛关注和议论,而最终对于他们自己的婚姻而言——父母包办也好,媒妁之言也罢,并无多少触动与改变。婚姻观念的嬗变过程是漫长的,一部婚姻法吹响了旧社会婚姻制度的掘墓角号,但并未彻底摧毁千百年人们的婚姻观,路漫漫中成了历史的节点——婚姻自主,恋爱自由,种子般撒向中华大地,生根发芽,慢慢成长于一代代国人心中。
坤发的儿子是20年前离婚的,那已是50年代离婚潮之后50年的事情了。50年之间,农村人生活有平静,也有喧嚣,而不管婚姻如意与否,很难想到离婚,更很少有人离婚,哪怕已近人生无望,选择上吊、跳井、喝卤水自杀!究其原因不无与“从一而终”“委屈求全”等观念有关。于是,坤发儿子离婚引起了众人关注,人们并不认可,一个外表风平浪静的家庭会有人离婚,既没闹得鸡飞狗跳,更没人抺脖子上吊怎么能离婚呢!乡邻的意识里,两口子中,一人发达,高过了对方,两方不再般配会离婚;一方有外遇,起外心会离婚;其它,至于过日子中,筷子磕着碗,锅沿碰铁勺,盐咸了,醋酸了,夫妻及家人间生气拌嘴的琐事,是不会成为离婚理由的,人生中的不如意都在日常吵闹里化解掉了,哪至于连吵闹都没有就离婚的呢?
坤发儿子就这样在人们关注与不解中离婚了,儿媳离开家门时留下个几岁的孙子。从此,一家三代四口人生活。
什么样的生活都是生活,走了儿媳妇的坤发家生活依然如故,日起日落中,人们看到的依然是无波无澜。
坤发家种着六七亩地,有麦子,有玉米等。家里养着一辆毛驴车,库房里储存些扫帚、竹杆、锅、碗、勺、盆等等。逢五排十地追集去卖,近的三五里,远的八九里,早上去,太阳过午归。小本生意,不佘不欠,倒也细水长流,天天见钱。媳妇上了年纪,腿脚不灵便,做炊锅弄灶等日常家务。儿子以种地为主,把地侍弄的有板有眼,能自己干的,不会雇机器帮忙,他们认为,机器再好也不如人精细,这在普遍重视打工挣钱,轻视或敷衍土地的农人中,可算不多见的了。当然,雇机器是需花钱的,以他家的境况,肯定要精打细算——赶驴车卖杂货以及卖些人吃驴喂后的余粮,收入必定是有限的。邻居们说,坤发家人亲土地,虽然土地效益越来越低,但50多岁的儿子种地多年,反而不再想外出挣钱了,家里收入也就一直稀稀落落……是属于农村种地不致富那类人,自然也是极少人家了。坤发一家人素食简餐,衣着朴实,把日子过到最简单,日常开支压到了最低点,是忠于土地,不辞辛苦,勤俭持家风俗的传承者。
坤发儿子离婚多年以后,人们渐渐发现村里年轻人离婚的多起来,有的是在吵闹中离,有的如坤发儿子般平静地离。多了,人们便不再稀奇,不再好奇,也不再纳闷地关心着什么原因。慢慢地大家似乎默认了“无理由离婚”的现实,对于年轻人“过家家”式的婚姻聚散,已经司空见惯。村里已有几十对人离婚,且正在上升着,似乎与光棍数相伴相随。而由离婚重回光棍行列的男人们,几乎没有像坤发儿子那样打理农田的,有的零碎打工,有的身为白领,而有的整天忙忙碌碌,折腾于城乡之间,且少有人知道忙着什么。
国庆假日间,我见到了坤发的孙子,一个身高一米八的大男孩,大学三年级学生。在外的孩子有见识,说话也敞亮。当聊起上学费用负担时他说,家里出一部分,学校对困难家庭有照顾,自己勤工俭学挣点钱填补一些。话语间没有纠结与忧虑,更没有气馁和沮丧。他的阳光与帅气,感染了我,心想孩子是未来,他无疑是坤发家的明天和希望!
村里正给各户安装燃气管道、燃气灶等设施,马上就要摒弃千百年来,既做饭又暖炕的大小锅台,用燃气做饭取暖了。坤发媳妇说,前几年上边号召挖沼汽池,这又搞燃气,变得这么快,这前后都是上边(政府)贴钱,人是越来越轻闲,越来越享福了。听得出她是知足的。
从坤发家出来后我想,做饭取暖不用秸杆柴火,坤发家地里收的的玉米秸、麦秸没用了,废弃了,又需要用钱买燃气,这里外两笔账均往外出,增加了生活成本,是否会影响坤发及类似他们的家庭呢?本来收入有限的家庭,能够融入更多的“这也买,那也买”的市场潮流中去吗?
又回想起坤发媳妇说的话,以及说话时那种泰然自若的表情,我的心便也有些踏实了。
作者简介
张国印,遵化市人,河北省作协会员、唐山市作协会员。一九八四年开始发表作品,发表小说、散文、诗歌七十多万字。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文集《时光岁月记忆》、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长篇非虚构文学《国印乡痕》。
平台征稿启示
1、投稿邮箱:yanshanshiwen@163.com
2、来稿请用word格式排版,并附上作者姓名、个人简介、生活照一张及个人微信号一并打包发送到投稿邮箱。
3、稿件须是网络原创首发作品,文责自负。
4、投稿后一周内未收到回复即另行投往他处。
5、读者赞赏的一半为作者稿费,稿费每月发放一次。
主办:遵化市作家协会
顾问:关仁山 峭 岩 李春雷 杨立元 东篱 王立新 马良 张国印
编委:范丽丽 张国印 曹雪艳 张玉红 王翠红 杨晓健
主 编:曹雪艳
副主编:王翠红 杨晓健
编 辑:
小说与儿童文学:代文静
散文与报告文学:杨晓健 徐小东
现代诗歌:王翠红 王颖春 刘艳芹
古体诗词:刘艳芹 张志明
评论与文学动态:梁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