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相公——王安石寄情山水度晚年
文/踪影
王安石二十一岁中进士,在地方上当官多年,他每到一处都能造福一方,也因此获得好评无数,当时在朝为官,又是文坛领袖人的欧阳修写诗赞王安石,比喻其为韩愈和李白。他才华横溢,写得一手好诗词,好文章,被后人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喜爱看书,常常一下班,就一头扎进书房读书,且是通宵达旦地读,直到上班时间到了,他脸不洗,头不梳,衣服不换,就跑去上班了。
王安石的不洗脸,不是一两天,而是一个月洗一次脸,一年洗一次澡。于是,他的脸就格外黑,他的家里人见他的脸黑得不正常,就以为是得了什么病,便自作主张请来大夫给他诊断,医生看了半天,说:大人没病,是脸上有污垢,洗洗就好了。家人急忙端了水来让他洗脸,他说:我这脸黑是天生的黑,洗也白不了,别浪费工夫了!
他常年不洗澡,身上免不了长些虱子,虱子吃饱了,便在衣服内胡乱游走。有一次他去给神宗汇报工作,一只虱子竟然大摇大摆地从领口爬了出来,爬到他的胡子上,检阅这片丛林的长势,顺便也看看风景,见见世面。神宗见状,一下子把精力全放在了那只爬来爬去的虱子上。神宗没见过这样的阵势,看着看着,禁不住大笑起来,王安石莫名其妙,以为自己说错了什么话,颇为尴尬,也心生紧张。后来知道了真相才释然了。
王安石的邋遢,可谓名震汴京,有两个好友对他的不讲卫生的习惯忍无可忍,便每隔一个月邀他到洗浴中心相聚,趁势可以洗澡。王安石这才按约行事,每月洗一次澡。洗澡期间,朋友趁其不备,把他的脏衣服给拿走,再把一套新衣服摆在那儿。王安石洗了澡,看也不看,只管穿上了事。
大宋时期沐浴已经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汴京有一条街巷,就以公共浴室多而闻名,被市民们称为“浴堂巷”。宋人也将浴堂叫做“香水行”。我的一位开封(汴京)籍文友就写了一部长篇小说《浴》,以洗浴中心为题材,展开一幅清明上河图试的画卷,详细描述了开封(汴京)的历史变迁。那时的汴京公共浴堂通常前面设有茶馆,供人饮茶休息,后面才是供人沐浴的浴堂。到浴堂泡个澡,大约每人10文钱。由此可以看出,王安石的不洗浴,绝不是因为嫌贵,或者节约。
宋代的浴堂还有搓背的服务,爱泡澡的苏轼曾作过一首《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对于王安石的邋遢,向来与之性格不合的苏洵写了一篇《辩奸论》,其中讥讽王安石,说他穿肮脏的仆从衣服,吃猪狗难咽之食,囚首丧面(不梳头如囚犯,不洗脸像居丧),背离人之常情,是隐藏着不可告人的奸猾用心。
其实,王安石的饮食习惯与他的不讲个人卫生一样的执拗,他从来只吃离自己最近的那道菜,根本不管滋味如何;他款待贵客,只有一份切成块的肉丁和几个胡饼,其它全是蔬菜。一次神宗邀请了几个大臣一起钓鱼,每个人面前都摆放了一小碟鱼饵,钓鱼之前,大家一起闲聊。就是在闲聊中,王安石一边聊,一边随手捏了小碟里的鱼饵吃,等到开始钓鱼时,王安石面前的小碟已经空的没有了鱼饵。
执拗到偏执的王安石,除了读书变法,好像再没有任何爱好,他常常不洗脸,不洗澡,而且食不甘味。他一生倾尽心力帮助朝廷变法,期望通过变法,使积贫积弱的大宋,能够国强民富。然而,他的变法也和他执拗偏执的生活习性一样,使得朝中大臣看不惯,甚至激烈反对。又因为此,他的变法用人不力,造成了与初心相悖的结果,最终变法失败。
变法失败后,王安石写了一首《凤凰山》:……愿为五陵轻薄儿,生在贞观开元时。斗鸡走犬过一生,天地安危两不知。发出由衷的人生感叹。由此,笔者认为,王安石所有的执拗,大概可以归纳为三个字——“工作狂”。疯狂地读书,通宵达旦,直到上班的铃声响起,他便急匆匆地去上班;弱水三千,他只取一瓢饮,且是取距离自己最近的那一瓢;疯狂的变法,无论是上司、同僚、老师,只要是反对他变法,他统统排挤;疯狂地启用新人,因为变法,他误用一些阿谀奉承的奸佞之臣,那些只看重升官发财的奸佞之人的积极参与,以变法名义敛财。尤其是“青苗法”的实施,成为变法失败导火索。
王安石的执拗,也许只是迷恋上了读书和为国为民而推行他的变法理想,而执拗到了偏执。然而,现实还是告诉他,他没有成功。晚年的王安石,也曾倾情于山水,一首《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这首诗也许就是他晚年生活的写照。不可想象,一个遥望青山绿水,写出这样清新诗句的王安石,会通宵达旦读书,会不洗不浴,会吃掉摆放在他面前小碟里的鱼饵?然而,人到老年,退出职场,忆及往事,大概就是王安石在诗结尾处所写:“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至此,“执拗相公”,只剩了淡然人生,寄情山水,凝视千峰万嶂,小桥流水。柔蓝水波,萦萦花草,与茅屋数间相伴,安度余生岁月。
踪影于2021/3/7
#王安石#
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感谢浏览,感谢关注,欢迎留言讨论,我们一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