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湿发黄的治则

第259条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参199条:“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 236条:“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热无所出,与湿邪互结,身必发黄,若发热汗出,热随汗出,热邪发越,湿热不能互结则不能发黄。“伤寒发汗已”,热邪应该随汗出得以发越,反而“身目为黄”,连眼睛也发黄了。参231条:“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发黄证,不是都会影响到眼睛发黄,“一身及目悉黄”,黄为脾土之色,一身悉黄是系于太阴,目黄是系于厥阴,太阴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生湿,太阴水湿与阳明风热互结则发黄。那么本条是不是湿热发黄所致的“身目为黄”呢?
“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一作寒温”,这是仲师自解,引起发黄的不是寒热,而是湿邪。面对一个伤寒患者,发汗只能去表寒、表热,对里寒无效,如果是一个素体阳虚、寒湿内盛的患者,“寒湿在里”,发汗只能更伤其阳,导致寒湿互结于里而发黄。参《素问·宣明五气篇》:“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脾恶湿,寒湿在里,必伤脾阳,脾主黄色,脾伤则黄色外现,身目为黄,必须温里才能治之。
“以为不可下也”,如果是125条瘀血在里的发黄,可以用抵当汤攻下,如果是236条湿热发黄,茵陈蒿汤中的大黄是攻下要药,可以用茵陈蒿汤清下。本条是寒湿在里的发黄,所以不可下,而是要从“寒湿”这个病机下手,用温法。 
“于寒湿中求之”,康平本为小字注解,“湿”的繁体字作“濕”,康平本作“于寒温中求之”,前面有六个脱框空格,可能是处方,也可能是大法。所以后世医家纷纷揣测仲师会出何方,明清医家各种考证,推出茵陈五苓散、茵陈四逆汤两张方子。但我认为,茵陈五苓散起不到温里的作用,其利尿作用也可视为下法,应属“不可下”的范畴。茵陈四逆汤必须有手足逆冷时才比较对证,反而是《医学心悟》中由四逆汤加味化裁的茵陈术附汤和茵陈姜附汤,切合病机。当然,当代伤寒大家刘渡舟刘老提出的茵陈理中汤也可一试。
从“于寒温中求之”推求,本条不一定就是解决寒湿发黄,而是告知后学,祛湿有两条路,热者寒之,寒者温之,比如现在临床中很常用的茵陈蒿汤,西医做成茵栀黄注射液用于黄疸病的治疗,有效有不效,就是因为没有区分寒温。茵陈蒿汤常用于治疗湿热发黄,如果是脾阳虚,脉缓弱、大便溏的患者,不但不能用,而且会加重病情。江西医学院附属中医实验院曾经做过实验,给传染性肝炎属脾阳虚的患者,服单味茵陈蒿,每日60克,连服4天,黄疸非但不退,还会出现剧烈腹痛,加姜附之后立见好转,黄疸显著消退。由此也可看出,虽然发黄与湿有关,但辨寒温很重要。

第260条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课前思考:
236条因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本条伤寒,为什么也发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