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全集
【图书简介】
杜甫的詩,人稱『詩史』。唐人孟《本事詩·高逸第三》中早就說:『杜逢祿山之難,流離隴蜀,畢陳于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時號為「詩史」。』宋人胡宗愈《成都草堂詩碑序》也說:『先生以詩鳴于唐,凡出處去就、動息勞佚、悲歡憂樂、忠憤感激、好賢惡惡,一見于詩,讀之可以知其世,學士大夫謂之「詩史」。』杜詩被稱為『詩史』,在于具有史的認識價值。他描寫了安史之亂前後的許多重要事件,描寫了百姓在戰爭中承受的苦難,以深廣生動、血肉飽滿的形象,展現了戰火中整個社會生活的廣闊畫面。常被人提到的重要的歷史事件,在他的詩中都有反映。至德元年(756)唐軍陳陶大敗,繼又敗于青阪,杜甫有《悲陳陶》、《悲青阪》;收複兩京,杜甫有《收京三首》、《喜聞官軍已臨賊境二十韻》;九節度兵圍鄴城,杜甫寫了《洗兵馬》;後來九節度兵敗鄴城,為補充兵員而沿途征兵,杜甫寫有『三吏』、『三別』。
杜詩不僅提供了史的事實,可以証史,有些還可補史之不足或失載,如《三絕句》中寫到的渝州、開州殺刺史的事,未見史書記載,而從杜詩可見安史之亂後蜀中的混亂情形。《憶昔》則描述了開元盛世的繁榮景象:『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游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這是常被史家用來說明開元盛世的一首詩。寫時事,不始于杜甫;但是到了杜甫,才以如此廣闊的視野,並如此頻繁地寫時事。
當然,作為『詩史』,杜詩絕非客觀的敘事,用詩體去寫歷史,而是在深刻反映現實的同時,通過獨特的風格表達出作者的心情。清人浦起龍說:『少陵之詩,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會寄焉者也。』(《讀杜心解·少陵編年詩目譜附記》)杜甫的詩涉及玄宗、肅宗、代宗三朝有關政治、經濟、軍事以及人民生活的重大問題,無不浸透了詩人的真情實感。例如杜甫中年時期的傑作《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和《北征》,里邊有抒情,有敘事,有紀行,有說理,有對于自然的觀察,有對社會矛盾的揭露,有內心的衝突,有政治抱負和主張,有個人的遭遇和家庭的不幸,有國家與人民的災難和對于將來的希望。這兩首長詩包含這麼多豐富的內容,作者的心情波瀾起伏,語言縱橫馳騁,証明他在這不幸的時代,面對社會的種種現象都敏銳地發生強烈的感應。這樣的詩是詩人生活和內心的自述,也是時代和社會的寫真。
杜詩的形式多種多樣。他令每種詩的形式都得到了新的發展。在五言古詩里,他善于記載艱苦的旅程、社會的萬象、人民的生活以及許多富有戲劇性的言談動作,最顯著的例子是《羌村》、《贈衛八處士》、『三吏』、『三別』等。在七言古詩中,他擅長抒寫或豪放或沉鬱的情感,表達對于政治和社會的意見,如《洗兵馬》、《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五、七言律詩占杜詩的一半以上,功力甚深。五律已見于杜甫的漫游時期,七律名篇多產生于到達成都以後。杜甫深厚的感情在五律中得到凝煉,在七律中得到充分的發揚。五律名篇有《春望》、《天末懷李白》、《春夜喜雨》、《水檻遣心》、《客夜》、《旅夜抒懷》、《登岳陽樓》等;七律名篇有《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樓》、《閣夜》、《詠懷古跡五首》、《白帝》、《諸將五首》、《秋興八首》、《登高》等。杜甫還寫了許多五言排律和多首七言排律,使排律得到很大的發展,其中《秋日夔府詠懷寄鄭監李賓客一百韻》長達一千字。杜詩中的絕句基本上都是在漂泊西南的最後十一年所寫。由于古詩和律詩的巨大成就,杜甫的絕句往往不被人注意,但是在即景抒情、論詩懷友、吸取民歌精華等方面,杜甫的絕句仍有不少貢獻。
『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歷來公認是唐代詩壇上的雙子星座。李詩不假人工,如行雲流水,是後人可慕而不可學的天才美、自然美。而杜詩沉鬱頓挫、深刻悲壯、氣勢磅礡,卻又嚴格收納在工整的音律節奏中,抑揚開闔、起伏呼應,都合乎于規矩,是人人可學的人工美、藝術美。羨太白之灑脫超俗者,多推崇李白。慕子美之學深品正者,推尊杜甫。正如嚴羽《滄浪詩話》所說:『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鬱,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
杜甫把詩看作是他終生的事業,自稱『詩是吾家事』(《宗武生日》)。從七歲學詩,直到去世前夕,他從未停止過寫詩。他既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又肯在藝術上狠下功夫,自稱『語不驚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新詩改罷長自吟』(《解悶十二首》之七)。杜甫確實憑借著他瑰麗的詩歌,永遠活在了我們的文學史上,成為中華文化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