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濛江故事丨濛江的李秀成故里纪念碑
作者简介
何海荣,笔名孤棹摇风,海歌。1974年生,广西藤县人。现任晨鸡国学社社长、藤县濛江诗社副社长、藤县浔江诗社副社长,烟雨楼诗社副社长。《浔风》副总编,作品散见于网络及各地报刊书章。有诗词集《心茗集》一卷。编著有地方风物志《濛江史话》、方言志《土音雅字》各一卷。
图为1964年时藤县二中(后来的濛江中学)学生在李秀成纪念碑前留影 (黄造宗提供)
太平天国忠王李公秀成故里纪念碑简介
民国三十年(1941年),正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为了抵抗外敌,激奋人心,更好地号召人民继续抗日。国统区各地均建造了许多民族英雄纪念碑。
当时的藤县政府除了在藤城镇西南一里的大坪岭上(即原旧汽车站)建造了为纪念太平天国藤县籍将领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侍王李世贤、来王陆顺德的四王亭外(该亭为六角形,台高9.3米,一层楼,砖木结构,内外分两层、设前后门,占地约40平方米),还在藤县白马村东北临河处建造了纪念明代民族英雄袁崇焕的四方形明督师袁崇焕故里纪念碑(高10米,每边宽2.5米)一座,在濛江江口咀也建有同样式样的青砖结构的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故里纪念碑一座。
李秀成故里纪念碑的具体位置在旧沙壶咀对上,今土产仓内。为什么本来是藤县宁风乡五十七都(今大黎)的李秀成纪念碑会立在濛江呢?乡人认为故里即家乡,藤县就是李秀成家乡,他是全国有名的人,不是小人物,不只局限于古制村。濛江过去是水路交通要地,太平至濛江的公路起点,太平至濛江公路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开通,仅为邮路,路况很差。时荔濛路未全线通车前(荔蒙公路起建于民国14年,民国36年通车),濛江至蒙山的交通运输基本上是靠水运,立碑在濛江河口就可让上下浔江、上下蒙山的人都知道李秀成是藤县人。
纪念碑碑座高出地面有一米多,四面有台阶可上,有栏杆四条。北西南三面书有“太平天国忠王李公秀成故里”十二个隶书体大字,东面是正楷字,简单记录李的战斗历程。碑文为当时的县长何杞书写。据说建造时碑里面放有一把剑。
此碑解放后还曾作为英雄场所继续存在,但是自从1963年,在中央办公厅工作的戚本禹发表《评李秀成自述》一文,说李秀成自述是背叛太平天国革命事业的“自白书”,他是一个投降清朝的可耻叛徒后,命运发生了改变。批判文章出笼以后,正反两方学者于1963年至1966年间在报上展开了大辨论,直到1967年李秀成在人们的心目中还是英雄。到了1967年,开始讲路线斗争了,将瞿秋白和李秀成联系在一起了,政治上对李秀成基本上就持否定态度,就坐实李秀成是叛徒了。此碑遂于1969年因“文化大革命”被拆毁,其砖块后均用于建设新街口码头厕所。当年激起人民满腔热血的纪念碑,就此随风湮灭,不复能见。
叹曰:
江口咀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故里碑
何海荣
天国嘉名岂口传,有碑纪德立江权。
朝携剑影来云际,夜遣英风到客船。
故事已湮文革案,旧基但作井屏砖。
至今每忆英雄事,歌哭无由叹逝川。
注:井屏,即厕所。
西江月·忠王李秀成纪念碑被毁感慨
黄造宗
伟绩彰昭日月,英名威耀神州。增光故里世人讴,笔载言传永久。 力挽狂澜尽职,全挥智勇方遒。雄碑何事不能留,难怪乡亲诅咒!
李秀成简介
李秀成(1823年--1864年8月7日),初名李以文,汉族,出生于广西藤县大黎里新旺村,太平天国后期著名将领、近代中国军事家、政治家,民族英雄。
李秀成出身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和父母一起"寻食度日",生活十分艰难。在金田起义参加太平军后,他作战机智勇敢,很快从一名普通的士兵晋升为青年将领。天京变乱后,他与陈玉成、李世贤等力撑危局,取得了二破江北大营、三河大捷、二破江南大营等军事上的胜利,并建立苏福省、天浙省,中兴了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封李秀成为忠王,称"万古忠义"。
1864年6月,湘军攻陷天京,李秀成被俘后在狱中写下数万字的自述,追述自己的经历和太平天国的历史。8月7日被曾国藩杀害,年仅四十二岁。
赞曰:
李秀成
何海荣
一剑曾驱十万师,遍诛洋鬼斩清魑。
三年屡渡长江险,独力还扶天国危。
不肯离心思孟达,偏多余恨似姜维。
儒林册上名虽众,未抵临刑绝命诗。
本公众号往期作品选读
长按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西江水月
微信号:xjsy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