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的大夫蒋瑗有十个孩子:一个驼背,一个跛子,一个肢体萎缩,一个脚残疾,一个疯癫,一个痴呆,一个聋子,一个瞎子,一个哑巴,一个死在监狱中。蒋瑗说:“我平生没有其他过恶,只是喜欢嫉妒。谁胜过我,我就嫉恨他;谁奉承我,我就喜欢他。听到别人行善,我就怀疑他的用心;听到别人造恶,我不经考察就盲目信任。见别人有所得,就感觉自己失去了什么;见别人有所失,就暗暗高兴,好像自己有所得一样。”
社会上,不少人也像蒋瑗一样,见不得别人好,看到人家拥有财富、受用、美名、地位,心里总是不平衡,老想着:“这个人倒霉该多好啊!”“哪天他人财两空,被打回原形,那就大快人心了!”。嫉妒之病,病在心里。病症是见不得比自己强的人,一发现有人胜过自己,就食不甘味,寝不能席,极尽诬陷打击之能事,必想置他人于死地而后快。特别表现在二种心理上。1、她有我为什么不能有,哪怕只剩这条命甚至连命都没有,我也不能落后她。2、哼!我得不到的东西,你也别想得到。“你若安好那还得了”一针见血点出了嫉妒之人的心理。 牛津英语词典把嫉妒定义为“在注视着另一个人拥有一些高于自己的优势时产生的屈辱感”;而韦伯词典则把嫉妒定义为“在看到别人的优秀或好命运时感到的气恼、羞辱、不满或不安,同时感到一定程度的厌恶,以及占有相同优势的渴望。”嫉妒是当我们看到别人拥有和享受着我们想要的东西时,感受到的负面情绪。其实,嫉妒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一种普遍的情绪反应。不管我们承不承认,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或多或少有过一些嫉妒的体验。嫉妒在每一种文化中都存在, 它被描绘为一种道德上的罪过,或者一种需要用正直的思想去克服的弱点。然而,它只是人正常的心理反应。嫉妒是有条件的,它有一个重大的特征就是“指向性”,即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才会产生,存在于一些特定的社会比较的情境之中,是指向一定对象的。嫉妒并不是在随机或盲目的比较中产生的,或者说,不是任何人在某些方面超过自己都会产生嫉妒,某运动员获得世界冠军,某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我们只会羡慕而不会嫉妒。如果相互比较的对象不具备相似性,就可能导致这种比较变得毫无意义,甚至不合逻辑。而与自我低相关或不相关方面的比较,则更容易让人们对比较对象产生欣赏之情,而非嫉妒。我们会在与自己相似的人的比较或被比较中,因比不上对方而感到嫉妒。这主要是因为人们有心理上平衡的需要,即人们倾向于人物,既然拥有相似的生活背景、教育背景、社会阶层,就应当有相当水平的成就而与完全不相干的人的比较,并不能对这种平衡产生实质性的干扰,不太会让人们觉得心理不平衡——也就不容易引起嫉妒。就好像一位医生并不会嫉妒一名芭蕾舞演员,除非ta曾经受过一段时间的相关的舞蹈训练。那些与自我相关度高的事物,是指我们一直以来所渴求的,又或是直接与核心的自我价值相联系的事物。当所比较的方面与自我的相关度高时,我们就很容易因为他人在该方面比自己更优秀,而感到痛苦——这些方面的比较最容易引起我们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导致嫉妒的产生。而当所比较的东西并不是与自我高度相关的时候,就不容易引起我们的嫉妒这一点很好理解,在乎什么,就容易被什么所伤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与他人作比较的时候,我们总是会觉得那个人并不值得拥有那些优势或成就,我们会觉得那个人“运气太好”;或者会觉得,我们怎么就会遇到那些不太好的条件,影响了我们所拥有的结果我们会为此感到不公和嫉妒。当我们认为自己有能力实现/改变某件事时(想象的高控制力),我们倾向于嫉妒已经在这件事上获得成功的人。这种想象的控制力对嫉妒的影响,并不受现实状况的影响。也就是说无论现实中自己对这件事是否有控制力,想象中的状态才是影响我们嫉妒感的因素。如果主观上觉得很公平,就会对这种差距感到服气,对对方产生钦佩;而如果客观上的确存在不公平,人们会感到义愤填膺,而不是嫉妒。也就是说,嫉妒通常发生在与我们比较亲近的人之间,比如同学、比如同事、比如同乡。像孙膑与庞涓,周瑜与诸葛亮,秦桧与岳飞。善意的嫉妒通常能让人们有一种被他人的成功或优势所激励的感觉。因此,人们会通过模仿、观察学习、自我提升等方式尝试接近或达到被嫉妒的人的成就。例如,当得知某位同事得到晋升之后,善意的嫉妒则让人们更努力地工作以获得升职。而恶意的嫉妒通常包含一种破坏性的意图,希望减少被嫉妒的人在比较中的优势,与此同时也减少自己“处于劣势”的感觉。恶意的嫉妒是可怕的。自古以来,这种恶意的嫉妒就像一条毒蛇,毁掉了不少贤才志士。诗人屈原屡遭权贵嫉妒,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不得不投江而死;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把孙膑诓到魏国,去掉孙膑的膝盖骨,造成孙膑终身残疾;周瑜嫉恨诸葛亮的才能,屡次加害不成,发出了“即生瑜,何生亮”的哀鸣......历史上这类由嫉妒造成的事例,不胜枚举。莎士比亚说过:“你要留心嫉妒啊,那是一个绿眼的妖魔!”人一旦有了恶意的嫉妒之心,就会像着了魔一样失去理智,最终害人害己。清朝雍正年间有个白泰官,是当时八大武术家之一。他成亲后因故离家多年,一直浪迹江湖。有一次回乡途中,他恰巧遇到个小孩正对着一块大石头练功,掌到之处,火光四溅。白泰宫心想:“我家乡竟有这样的小孩,现在武功就如此了得,长大后肯定超过我。”在强烈嫉妒心的驱使下,他竟一掌把孩子打死了。在断气之前,孩子只说了一句:“我爹爹白泰宫一定会找你报仇!”白泰宫一听,如五雷轰顶,方知杀的是自己儿子,但悔之晚矣。一只鹰,它妒忌另一只比它飞的高的鹰,于是它对猎人说,你把它射下来吧。猎人说,好,你给根羽毛我放箭,好把那鹰射下来。于是妒忌的鹰就在自己的屁股上拔了根毛给猎人。但是那鹰飞的太高了,箭到半空就掉下来了。猎人说,你再给我你的羽毛,我再射一次。于是,妒忌的鹰又在自己的屁股上拔了根毛给猎人。当然,还是射不下来。一次又一次……最后,妒忌的鹰身上已经没有毛可以拔了,也再飞不起来了。猎人转向它说,那么我就抓你好了。于是就把这光秃秃的,妒忌的鹰抓走了。还有个陶匠,他非常妒忌油刷匠。于是他去跟皇帝说,请皇帝让油刷匠把大象洗干净吧,他可以洗成白色的。皇帝就让油刷匠去把大象洗成白色。油刷匠说,我可以把大象洗成白色,但我需要一个大缸,好把大象放进去洗。于是陶匠就不得不领命去做大缸。但是大象太重了,每当大象踏进那缸,缸就马上碎掉。于是陶匠一次又一次的做大缸,不停的做大缸……出于嫉妒,把自己置于一种心灵的地狱之中,折磨自己,得不偿失。后宫因嫉妒而争斗的事情更是历朝历代都不可避免。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人彘。戚夫人长得漂亮,能歌善舞,这就很能让别人妒忌了;还做了人家的小老婆,偏偏大老婆已经人老珠黄不得宠,出身也不过小门小户既没高修养也没厚靠山,跟老公患难夫妻多年,临了又杀出个小的,这还得了,于是嫉妒之火熊熊燃烧,设计把戚夫人变成了人彘。可怜戚夫人好好一个美人儿硬把惠帝都吓成那样。吕后的这项发明创造后世没有效仿者,不过衣钵传人还是不少的,比如“骨醉”的武后、砍手的李风娘、“堕胎药”的万贞儿,这几个还都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劳模,剩下的吹吹枕边风、借把小刀的更是数不胜数。同事之间的嫉妒更是比比皆是。看看历朝历代的朝堂,你看当官的那几个,人五人六的模样,背过头去捅捅刀子、进进谗言那是不在话下!要不笑里藏刀和口蜜腹剑。在现实工作中,就有这样的事例:同事碌碌无为倒还罢了,一旦某个人追求进步或当了先进、或在某方面有所成绩,就可能招来各种非议。“皎皎者易污,峣峣者易折”。久而久之,在人们头脑形成了“出头的椽子先烂”的概念,许多人“掩其才、敛其锋”,有的甚至把先进看成一种负担,宁愿整日无所事事,也不愿发挥聪明才智,严重阻碍了工作和个人进步。嫉妒是导致人们不幸福的最大的因素之一。嫉妒情绪的背后总是埋藏着羞耻感,而羞耻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情绪。此外,哈佛商业评论曾发表过一篇相关文章,研究者对上百位管理者及他们的企业进行了十年的个案研究发现,不加控制的恶意嫉妒对个人的事业与企业本身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一条说得赤裸一点就是你必须让所有知道你成功的人从你的成功中分一杯羹。从而使得你的成功同样成为他们的成功。凡受益者都会有一种本能去帮你抵抗其他的嫉妒和敌意,并且也有本能的驱动去帮助你更加成功。会对你产生嫉妒的人必然是知情的人,如果你能严格的保密,保证你的成功只有很小的知情范围,同时又充分的承担A,那么你将可以远离嫉妒。古大德曾说:人分三种:下等者,见别人快乐,心生嫉妒;中等者,自己受苦时,只想自己尽快解脱;上等者,见他人快乐,自己就快乐,见他人受苦,如自己受苦。
注意事项:稿件要自行编辑校对好以word文件形式投入各栏目信箱,作者简介及联系方式附在稿件后即可,莫要单独发,作者照片直接发邮箱。投稿后请务必加主编微信:13910420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