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解汉字 第十课 礼
大家好!以字育人,以字正身,我们继续讲解汉字,和大家一起探寻笔画间的逻辑,化繁为简,领略汉字之美。这一节我们学习“礼”字。
礼lǐ会意,从示,从豊(lǐ)。“豊”是行礼之器,在字中也兼表字音。“礼”从诞生开始就是指促进和谐的措施。这也是“礼”的本质意义。在具体使用中有指仪式方面的:举行仪礼、祭神求福。有指行为上的:尊敬、礼拜、厚待、礼节、礼貌等。有指规范上的:礼法、等级社会的典章制度、规定社会行为的规范、传统习惯、礼仪等。有指相关的事物:礼物、礼文、礼书等。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礼”一直是中国社会一致推崇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在法律之前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的和谐安宁。“礼”的思想为中国社会持久的稳定繁荣立下汗马功劳。可是在近代各种文化运动中“礼”却成为彻底的反角。
这一方面是因为清朝脱离世界发展潮流,和高速现代化的欧美国家差距越来越大。人们把国家贫困落后的原因归结到原有的社会文化上。于是出现了“礼教吃人”的论调。把原本象征美德的“礼”丑化成国家落后,民众疾苦的根源。
另一方面是因为“礼”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积累,早已经从最初协调和谐关系的单纯目的发展出纷繁复杂的各种要求、规范和制度。那些“礼”的制度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确实促进了社会和谐,但往往不能跟随社会发展变化,一成不变。在社会发展中逐渐变成掩盖矛盾,制约天性的教条。最后落人以“吃人”的口实。
但是,随着国家发展回归常态,“礼”在维护社会和谐中的重要性再次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几千年承传下来的“礼”本质是什么?后世大肆鞭挞的礼教错在什么地方。“吃人的礼教”是如何吃人的,吃人到底是礼教还是人?如同披着羊皮的狼,吃人的是里面的狼?还是外面的羊皮?
所以,我们要溯本追源,从不同的角度看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礼”。
首先,我们看看“礼”在个人修养中的地位。
《论语》这样论述礼的地位: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第三)
子夏请教孔子《诗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的含义。孔子答“绘事后素”——画画的时候先画彩色再上白色,白色一上色彩就全部亮起来了。子夏听后,受启发而说了一句:“礼后乎?”——礼难道是后来才加到人身上的吗?这句话本来很简单:一个人生下来并不懂得什么叫礼,后来才学礼,这么说礼是后来才加在人身上的。听了这句话,孔子吓了一跳说:子夏对我的启发真大啊!
子夏认为:礼是白色的。人性本来就有向善的内在品质,再加上白色的点缀,就把人的高尚品格表现出来了。礼只是人优秀品质的衬托:通过适当的礼表达真诚的情感,使情感表达得恰到好处,看起来特别美。正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素就是白色,白色让整幅图画显得更漂亮。
礼和白色一样是最后才点缀上去的。礼让善良的优良品质获得充分表现。人的真诚情感通过适当的礼来表达更能体现美感。这就是中国传统的礼教认识:礼是人性善良的外在点缀。有优秀品德、良好性格、高深智慧的人不一定有礼;有礼的人也不一定有良好的品德、性格或智慧。
缺乏礼就如画无素色,难以体现五色之美。
缺乏了优秀的品质,礼则流于形式,变得虚伪。
其次,再看礼的形态。
“礼”可分为内心追求与外在规范两个层面。
外在的行为规范是对人行为的要求,是具体的行为准则与礼仪要求,也就是礼制。
内心追求就是实现最大和谐的思想。这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追求。在社会层面,最大的和谐就是“仁”,这是“礼”的根本。没有“仁”,礼也没有意义。所以古人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第三)
往上发展至更高的境界,便是心意相通的共鸣之“乐”。也就是“礼乐”之“乐”。所以,古人常常“礼乐”并称。
礼和乐的目的都是使人“合情饰貌”。礼通过自觉的内心追求与自律的行为实现和而不同,不同而和。而乐则通过人的心灵共鸣实现同而和。所以说:礼之用,和为贵(学而第一)。
最后,看看“礼”在社会文化中的位置。
礼由内心追求与行为规范两部分组成。比礼更高一层的是内心共鸣之“乐”。而在礼乐之上还有更理想的天人合一,浑然一体,自然和谐的“道”。往下,低于“礼”的规范是“法”。法是以强制手段保护人的利益。如果脱离了法的范围则需要更进一步,通过“刑”的惩罚手段制裁损害他人利益之人。
这样道、乐、礼、法和刑五项就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础层次:
第一层是:最高境界的“道”。
第二层是:以“仁义”为追求的礼乐。
第三层是:以“刑法”为准则的“自由”。
通过这个划分可以看出整个中华文化架构一以贯之。各家之见,并没有本质的冲突,只是偏重不同的层面而已。
道家以最高的“道”为目标。跳过其下的“仁义”和“刑法”。
儒家则认为“道”是难以达到的理想状态。应该从实际出发,引导人性向善,通过礼乐手段鼓励践行仁义,实现社会和谐。
法家从人性向恶一面出发,强调通过法律手段制衡,保护人的利益不受损害。
虽然他们表述不同,但其目标却是一致的。都是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和社会(集体)更和谐,获得更好的发展。
我们追本溯源,还原“礼”的本来面目。破除近代历史对“礼”的误解和污蔑。目的是更好地认识古人凝聚在“礼”字里面的智慧,吸收“礼”的精华,去除糟粕。学会在生活中与人和谐相处,为社会的平和贡献一股清流,为自己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好,这一节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