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生病多源于内伤(附饮食调理之方)
师兄们好,现代人说起生病的原因,往往归结为细菌病毒感染,很多产品的广告中,也用杀灭细菌作为卖点。这种看法有没有错呢?说起来也没错。但是寻找生病的原因,不能光从外因来看。例如流行性感冒,大家一起生病,主要原因可以说是感冒病毒入侵体内,但是很多时候,为什么有的人被感染了,而其他人却好好的呢?这就与人体自身体质的强弱有关,也就是中医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我们找病因,主要目的是为了治疗,找到了主要原因才能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法。西医看来,生病就是有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等,治疗方法呢,自然是杀灭细菌,消除病毒。但是如果滥用过多的抗生素,就会破坏体内菌群的平衡关系。其实在我们的生活环境里,到处都有细菌。细菌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早生存的生物之一,已有数十亿年的历史,是所有生物中数量最多的一类。现在的很多细菌,也已经在这个星球上存活了几百万年,他们有很强的变异能力,所以杀细菌出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情况,自然也就不奇怪了。
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就是调理身体。每个人体内都有大肠杆菌,40%以上的人携带肺炎克雷伯氏菌。大多数时候,我们的人体都与这些细菌和平相处,以后估计也会继续下去。这就是《黄帝内经》中说的“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也就是人与其他生物一起生长,一起演进,并不互相为害。治病的时候,既要考虑到抗菌抗病毒,同时又要重视调节人体自身的免疫力,所谓“扶正即可去邪”。还要区分病人是内伤还是外感,才能找到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一、现代人生病多源于内伤
为什么说现代人生病的病因主要是内伤呢?这是因为现代人的饮食习惯发生了巨大改变,而现代人的工作强度和精神压力也增加了很多,人体一时还适应不了这样的变化。《黄帝内经》把人体致病的原因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在因素的影响,例如四时天气的变化,细菌、病毒等外邪的侵入;另一类是内在因素的影响,饮食不节、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精神情志的变化或者过度沉溺于某种情绪中,都会导致内伤。
医生在诊治某位病人的时候,也要结合时代的变迁来具体对待。医圣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正值瘟疫流行,疾病以外感为主,所以其《伤寒论》中记载的药方,以治疗外感为主;金代医家李东垣生活在战乱频发的时代,他看到的病人,很多都是由于长期食不充饥、衣不蔽体造成的,以内伤为主,所以著书《脾胃论》,强调滋补脾胃对人体的重要。
现代人不愁吃不饱穿不暖,为什么还是容易内伤呢?原因与李东垣时代刚好相反:古代人是吃得太差,营养不足,现代人吃得太好了,整天吃鱼肉和各类甜腻的食品;古代是过劳伤脾,现代人则是上下楼乘电梯,出门有汽车代步,久逸伤脾。所以说养生一定要讲究一个适度,吃太差了不行,吃太好了也不行;太劳累不行,太安逸了也不行。
二、脏腑系统与平衡关系
和西医的“西”字相对,很多人以为中医的“中”字,就是“中国”的意思,其实并不全是这样,中国儒家文化讲究的就是“中庸”,所谓“不偏不倚谓之中”。中医治疗的目的就是通过调节,保持人体的中和,“不偏之谓中”,人体离开了中道就是偏,就是生病了。中医的“中”字,反映的是从《周易》得来的一种动态平衡观。
中医和西医的另一大区别在于怎样看待人体。西医将人体划分为消化、生殖、心血管等九大系统。而中医将人体归为五行系统,通常我们称为:心、肝、脾、肺、肾五大脏器系统。要理解中医的体系,我们必须先把中医的五行系统一次性讲清楚。首先,中医讲五脏六腑,除了三焦这一腑之外,其中有五脏五腑是互为表里的:肝与胆,心与小肠,脾与胃,肺与大肠,肾与膀胱。这是说它们同为一个系统,主持着这个系统的升降、运化等功能。
譬如脾胃系统,主要的联系是四肢,多多锻炼,四体强健对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就会有很好的效果。再如肝胆系统,在我们发怒的时候,往往最伤及肝胆,因为肝胆主怒,过怒则肝的生理功能下降,解毒排毒功能低下,使毒素积蓄体内,肝胆系统受损,还可以从眼睛表现出来,因此我们观察眼球可以了解肝胆的状况。前面还说过,人体是有一个自检系统的,当你某一段时间偏好吃酸性食物的时候,可能是身体在提醒你,肝胆系统有些问题,你需要及时关注。
中医讲求保养五脏六腑要顺应天时,因此它们与季节也是相对应的,这些是老祖宗为我们体察总结的,因此我们往往在四季分明的时候,能明显感觉到脏腑活跃程度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比如春天肝当值,我们在这个时期多多注意养肝、补肝,会得到更好的收获。五脏在不同的季节,生理反应不一样,形成一种张弛有度的轮休制度。春天肝当值,夏天心当值,秋天肺当值,冬天肾当值。各个脏器在当值的季节活动就会特别活跃。而脾脏是“主四时”,一年四季都不得休息,所以尤其需要调理呵护。
脾胃居中央,是生命活动、气机运转的中枢,在五脏整体协调关系中,起着“枢轴”的作用。在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中,肝从左升,肺从右降,心火下降,肾水上升,这四脏之气的升降出入和转输当中,脾的作用是协助调理这些升降活动,胃的作用是供给它们,使这些运动畅通无阻。
脾胃的这个“枢轴”作用就体现在:一方面,如果这个中央调控安稳,那么就气血充足,营养物质能够通过这个中枢的调节作用输送到全身,从而使我们的机体免疫力强,肌肤纹理紧实充满活力,自然不容易生病;而如果脾胃受到了损伤,中央气血养分供应不足,就很容易使得其他脏腑也出现问题。
因此我们的脏腑系统一旦出现了问题,通过中央的调控作用,来调节治理,其效果在很多时候比直接从出问题的脏腑入手更好,更快,同时还能保持机体的平衡。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人们抱怨某些人懒,“能坐着绝不站着,能躺着绝不坐着”,整个人软塌塌的,干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能少走一步就少走一步,能少动一下就少动一下。
他们很多其实也不是懒,很多人都是犯上了脾气虚的偏差。脾气主升,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脾气一虚,就像是没了气的气球,整个瘪在地上了。所以我们有时候也说他们“没脾气”,因为脾气一虚,就算是准备干点事,往往也很难坚持下来,缺乏一股干劲儿。我们常用“中气十足”来形容一个人说话洪亮,这个“中气”包括脾气,脾胃居身体中央,所以脾气又称中气。中气不足的人,说话往往低声细语的,性格也比较内向。
三、脾气虚的人应该怎么调理呢?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饮食有节,饭吃八分饱。《说文解字》徐注说:“脾主信藏志,信生于土。”“脾主信”说的是脾的功能是有节律的,到时间该吃饭就吃饭,然后让它去消化吸收,不能不停地吃,老让它工作,也不能有一顿没一顿的,这样就是“失信”了。为什么饭吃八分饱呢?可以说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要给肚子留一点空间,这样才能让它动起来。玩过益智游戏“华容道”的人都知道,必须留两个空格,才能让棋子走动。吃得太多,把胃堵实了,它就不容易动了。第二个原因就是当你感觉吃饱了的时候,其实已经吃多了。所以适当地留下一点空间对机体有益。
《黄帝内经》中还说,老人“七十岁,脾气虚”,也就是说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消化能力也开始自然减退,而我们很多老年人,有节约的习惯,看到碗里还剩一点饭,即使感觉吃饱了也会勉强自己吃下去,其实这一点也应该引起注意。
脾气虚的人,可以试试以下三个食疗方:
1、药粥
原料:
党参(或西洋参)3克、山药12克、陈皮3克、生薏仁10克、粳米50克(或小米)。
制作:
把除了陈皮之外的药材和粳米一起熬粥。陈皮最好用广东新会县出的新会皮,新会皮较香。陈皮需要先用水洗净泡30分钟,然后剁得碎碎的。粥快熬好时,把陈皮带水一起放入粥中,也可以根据个人的口味再加入少量的盐,稍微煮一下搅拌均匀,一道健脾益气的药粥就做成了。
脾气虚的人往往容易夹湿,所以加薏仁米,有些人不喜欢薏米的味道,也可以先用薏米煮汁,再用药汁和其他材料一起熬粥。
2、蒸大枣
脾气虚的人,也可以吃点大枣。这个枣怎么吃呢?例如每天做饭蒸馒头、蒸菜的时候,就把大枣放锅里一起蒸,蒸一次可能看不出变化,第二天做饭的时候,继续放进去蒸,蒸两三次之后,大枣就熟透了。蒸熟的枣,糖的转化特别充分,吃起来味道也特别好,蒸熟透的枣不仅容易消化而且补血功效显著。
3、益脾饼
用茯苓30克、白术15克、干姜2克、红枣30克、鸡内金10克、炒山楂10克共为细粉,面粉250克,发酵后,放入药粉和匀,再加适量菜油、食盐烙成饼,八成熟时取出,切成棋子大的方块,再放在锅上慢慢煱干即可。
益脾饼,也可以给小孩当零食吃。功效是健脾益气、开胃消食,是脾胃同调的饼干食品,做好后适用于食欲不振、食后胃痛、慢性腹泻、慢性肠胃病等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