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人类学测试案例有可能确认北魏拓跋氏乃汉李陵之后

分子人类学测试数据有可能为中国历史上各种悬疑未决的争论提供肯定证实的证据!最新一例乃出自北魏拓跋皇室后裔元姓测试结果。

1 拓跋鲜卑

鲜卑是匈奴势力削弱后原被匈奴奴役的各部族兴起后的统称。一般认为鲜卑分为三大支部。东部鲜卑有段部、慕容部、宇文部等。北部鲜卑,有著名的拓跋部,以及与其多次交战的柔然。秃发氏与拓跋同源,后来秃发部人投奔北魏,被赐姓“源”。后来有一部慕容鲜卑迁徙到青海成西部鲜卑。大多数的古鲜卑人后裔都融入了汉族,还有少部分融入了契丹,更少的一部分演变为了锡伯族。

《魏书》明确记述拓跋鲜卑为西部鲜卑之一部,而西部鲜卑主要是来源于匈奴的部落,发源于塞北。拓跋出自塞北草原,而非源于大兴安岭。杀死冉闵的是慕容鲜卑。拓跋鲜卑是“五胡终结者”,统一了黄河流域,建立了北魏。拓跋宏493年迁都洛阳并改姓“元”, 拓跋宏也改名元宏,但其后人被诛杀,所剩无几。很多元氏族谱都以元宏为祖先,但没有连续的记载,无从辨别真伪。

东部鲜卑源出东胡。公元前206年匈奴冒顿单于击破东胡,东胡余部退保乌桓山和鲜卑山,各自以山为号,鲜卑“语言习俗与乌桓同”(《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汉武帝时鲜卑部落南下驻扎在西拉木伦河流域。公元85年,鲜卑联合丁零、南匈奴和西域各国进攻北匈奴,占领内蒙古草原北部的许多地区,草原上匈奴余部都投向鲜卑, 鲜卑在此基础上建立以檀石槐为首的军事大联盟,东汉末年联盟瓦解,东部鲜卑南迁。魏晋时东部鲜卑分裂为慕容部、段部和宇文部。拓跋鲜卑最早见于内蒙古草原 东北角额尔古纳河的东南部。匈奴南迁西徙,拓跋南下,驻扎在内蒙古草原西北部,后进入檀石槐联盟。联盟破裂后继续南下进入匈奴故地。北魏建国后,拓跋自谓 鲜卑。 两者的考古遗存差距也很大。汉晋东部鲜卑遗存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通辽市(原哲里木盟)和辽西朝阳地区,典型墓葬有六家子、舍根、北玛尼吐、新胜屯、辽宁北票房身村、义县保安寺、吉林大安渔场和后宝石等。拓跋鲜卑遗存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地区, 较典型的墓葬有扎赉诺尔、拉布达林、七卡、伊和乌拉、伊敏河等。 考古学主要讨论拓跋鲜卑的族源。有人认为其与东部鲜卑一致源出东胡,有人认为其另有渊源(郑君雷 1997)。文献中称拓跋鲜卑为“索头”“魏虏”“索头虏”“魏虏”“拓跋”等,并没有与“鲜卑”合称。《南齐书·魏虏传》记载拓跋迁入代郡后自称“鲜 卑”。另有“匈奴有数百千种,各立名号,索头亦其一也”(《宋书·索虏传》),“魏虏,匈奴种也”(《南齐书·魏虏传》)。认为拓跋本是匈奴族的一支。

《北魏盛乐时代》一书记载了一个关于拓跋部落学习中原先进文化的故事。在遥远的北方达赉湖畔,住着一个勤劳勇敢的少数民族,氏族百姓在拓跋首领的领导下过着安乐的生活。拓跋首领共有9个儿子,老九去了汉朝9年以后,他不但带回了先进的文化和技术,还带回了一个如花似玉、心灵手巧、聪明贤惠的汉朝公主。老九把那些从中原带回来的先进的东西都传授给了自己的同胞。

东汉时鲜卑形势图

在博文历史新解:鲜卑族的崛起与O3-F444的扩散一文中提到多例东部鲜卑的慕容、宇文等姓氏后裔测试结果为F444, 其中有一例元改袁测出也为F444,但元改袁只是家传与元魏有关,也没有切实依据,也有可能来自于拓跋联盟部落,而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直系。

最近一例河南安阳林州元姓后裔最喜剧性地确认是Q-M120。而Q-M120几乎是汉族迁徙与扩散的标识Y单倍群。由此引出北魏拓跋皇室是不是汉将李陵后裔的历史悬案再讨论。以下大部分资料都来自于百度资料和论坛网友。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安阳林州元姓应是北魏拓跋鲜卑后裔无疑。北齐诛杀北魏皇室后裔诸元,仅有元蛮和元文遥两系幸存,后北齐皇帝高洋下诏,凡冒前朝元姓者皆复本姓,元蛮改步六孤,至此邺城地区仅余北魏昭成皇帝六世孙元文遥一脉。这个还姓诏令的效果还是可以保证的,尤其是目睹了东魏皇室被大肆杀戮的情况下。像秃发氏这样的亲族也仅仅是被赐姓源,终北魏一朝没有任何拓跋之外的得姓元。还姓诏令进一步净化了元姓源流。因此这例林州元姓测试结果很珍贵!林州元的Q-M120无疑让历史上一段悬案有望得到确认。这就牵扯两个人:崔浩和李陵。

2 崔浩写史

崔汉为汉人,官至北魏司徒,辅佐北魏三代帝王,参与军国大计,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起了积极作用。后人称颂为“南北朝第一流军事谋略家”。后来崔浩冤死,给崔浩带来杀身之祸的直接原因,是《国书》事件。

在太延五年(439年)十二月时,太武帝命崔浩以司徒监秘书事,中书侍郎高允、散骑侍郎张伟参著作事,续修国史。太武帝叮嘱他们,写国史一定要根据实录。崔浩他们按照这个要求,采集了魏国上代的资料,编写了一本魏国的国史。当时,皇帝要编国史的目的,本来只是留给皇室后代看的。但是《国记》修毕后,参与其事的著作令史闵湛、郗标建议把《国记》刊刻在石上,以彰直笔,同时刊刻崔浩所注的《五经》。闵湛、郗标巧言令色,平时以谄事崔浩而获得崔浩的欢心。他们的建议被崔浩采纳,太子也表示赞赏。于是,在天坛东三里处,营造了一个《国书》和《五经注》的碑林,方圆一百三十步,用工三百万才告完成。 由于《国记》秉笔直书,尽述拓跋氏的历史,详备而无所避讳,其中直书了拓跋氏一些不愿人知的早期历史。而石碑树立在通衢大路旁,引起往来行人议论。鲜卑贵族看到后,无不愤怒,先后到太武帝前告状,指控崔浩有意暴扬国恶。太武帝命令收捕崔浩及秘书郎吏,审查罪状。崔浩被捕后,承认自己曾经接受过贿赂。其实他对自己所犯何罪,也不明白。太武帝亲自审讯他时,他惶惑不能应对。 太平真君十一年六月己亥(公元450年7月5日),太武帝诛杀崔浩。清河崔氏同族无论远近,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都被连坐灭族。史称“国史之狱”

那么崔浩到底在魏《国史》写了什么,招来杀身之祸?其中有一条是说拓跋氏乃汉李陵之后也。其后这种说法屡屡被提起。

在《宋书》《索虏传》称“索头虏姓托跋(拓跋)氏,其先汉将李陵之后也。陵降匈奴,有数百千种,各立名号,索头变其一也。”

在《南齐书》《魏虏传》称“魏虏,匈奴种也,姓托跋氏。初,匈奴女名托跋,妻李陵,胡俗以母名为姓,故虏为李陵之后。”

主要大意是汉李陵被匈奴俘虏后,因汉武帝诛杀其家族,李陵投降匈奴后,单于把女儿嫁给了他,这位公主的名字即拓跋。李陵死后,他的儿子参与了五单于争立,支持乌藉单于。乌藉单于兵败被杀后,李陵的后裔投到郅支单于麾下。郅支西走,李陵后裔没有随行,而是留在了漠北。“胡俗以母名为姓”,李陵妻名叫拓跋,因此李陵的后裔姓了拓跋。此后,拓跋一家逐渐繁衍成—个小部落,并与鲜卑人通婚,最后形成了拓跋鲜卑部。东汉时期,匈奴西迁,其中匈奴约十余万人并入东胡鲜卑部,被称之为北鲜卑,与东鲜卑宇文部、慕容部、段部鲜明的区分。正是这一支鲜卑后来统一了混乱的黄河流域,为后来的大唐盛世开启了大门。

如果这段历史属实,那就是说林州元姓为Q-M120,北魏拓跋皇室以及李陵都是Q-M120,进而李广也是Q-M120! 秦汉时陇西到关中-晋南一带Q系频率应该较高(参加华北古DNA),李广如果为Q也不意外!

3 李唐王朝和李广

后来很多鲜卑拓跋部的人都改了李姓 。北魏之所以能够统一北方,陇西李氏支持贡献很大。北魏八柱国两个姓李。而陇西李氏传是李广之后。比较喷血的一个说法是大唐王朝李渊即是李广之后。

李白曰:“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这是唐朝诗人李白说汉朝大将李广是他的祖先。《新唐书·宗室世系》记李信生二子、次子名李仲翔为河东太守,陇西狄道(陇·临洮)人,李仲翔生了李伯考为陇西、河东二郡太守,李伯考生了李尚,做了成纪(陇·天水市)县令,于是就在成纪住家了,李尚生了李广━━汉大将军 ,李广长子李当户生了李陵为骑都尉。“世系”列叙李氏代代气势甚旺,《晋书》表明李广的后裔到了十六世孙为凉武昭王李暠。李暠(351年━━417年)陇西成纪人,十六国时西凉国创建者,李暠417年去世,儿子李歆治国不善,420年亡国。另外一个儿子李恂战死沙场,其他儿子四处流浪,后来分为两支;一支辗转到了北魏,五代孙李渊,后来成为唐朝的始祖。另外一支到了俄罗斯(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九代孙李白,后来成为唐朝大诗人。

还有一种质疑认为李唐也是直接出自李陵后裔拓跋部。因为《晋书》是唐太宗时由房玄龄等人主持修撰的,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审了一点稿,没准就是李世民授意房氏做了手脚。 李陵留在汉地的家小被灭绝后,其在匈奴所繁衍之子子孙孙蔚为大观。而李陵在匈奴所娶托跋氏所生子,即北魏太武帝之祖先。当年崔浩将拓跋皇族血脉上续到李陵,被唐人刘知己斥为无稽之谈,但刘知己的说法亦不足以服众。刘盼遂的三篇《李唐为蕃姓考》和王桐龄的《杨隋李唐先世系统考》,经过一再论证,认定李氏出自拓跋族。其主要理由是:一,据释彦悰 《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记载,李氏自言高祖李渊七世祖为西凉武昭王李暠,唐僧人法琳曾冒丧生之险,当着李世民的面加以驳斥:'琳闻拓跋达阇,唐言李氏,陛下之李,斯即其苗,非柱下陇西之流也。’认为李氏是拓跋达阇的苗裔,自称陇西大族李氏之后,实属假冒。显然,法琳如果没有确凿的证据,决不敢口出狂言。 照这个说法,李唐一脉出自胡地、出自拓跋氏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只是法琳斥李氏与李广无关的说法也站不住脚,毕竟拓跋氏与李陵有这样那样的牵连。

司马迁在《李将军列传》中说,自李陵一家被汉朝廷屠灭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以为耻”。或许这个引以为耻的情形延续了很长时间,所以李唐皇室发达以后,可能就不愿意提那些容易引起人们不快联想的旧事,因此在编撰《晋书》时直接写是李广之后,而没有说是李广哪一支儿子之后。

李唐为李广后裔,还引来了说是李广孙李陵后裔来认亲。公元648年,一支来自今俄罗斯叶尼塞河上游地区的黠戛斯朝贡团,在其酋长失钵屈阿栈率领下,抵达了唐朝首都长安。黠戛斯酋长自称是汉朝李陵的后裔,与唐朝皇帝是同宗,要跟唐朝皇帝“认亲”。史料记载,李陵被匈奴单于封为右校王后,负责管辖当时被匈奴征服的坚昆一带地区,而坚昆正好是黠戛斯的古称。另外, 黠戛斯人大多为赤发绿瞳,而自称是李陵后裔的黠戛斯人则为黑发黑瞳,明显具有同汉人混血的特征。因此,黠戛斯酋长自称是李陵的后裔,可信度还是很高的。我 国少数民族柯尔克孜族和中亚的吉尔吉斯人,就是黠戛斯人的后代。

清人陈其元《庸闲斋笔记》卷八《李广遗裔之蕃昌》作结。其曰:“司马迁与李陵善。陵生降,堕其家声。故《史记》于其祖李广之有功不侯,三致意焉。后人遂以 广杀降致族灭之报。其实广之十六世孙暠,在晋,霸有秦凉。及薨,国人谥曰武昭王。又七世,至唐高祖,遂有天下,子孙相传三百年,国祚与汉相等。陵之子孙, 至唐为黠戛斯称可汗,君于漠北,亦垂百年。是广遗裔之蓖盛昌炽,远胜卫、霍。杜甫诗,李广无功缘数奇。奇于生前,而昌于身后。广固无遗憾。迁亦不必代抱不平矣。”

4 西夏拓跋与陇西李氏

西夏李氏也出自拓跋氏。西夏拓跋来源与鲜卑拓跋关系也有争议。

2008年考古报告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发现一处拓跋部李氏家族墓地。考古人员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纳林河乡排子湾村发现一处拓跋部李氏家族墓地。考古人员在这座五代至北宋初年的拓跋部李氏家族墓地中,出土了几方十分珍贵的墓志。据鄂尔多斯博物馆副馆长杨泽蒙介绍,墓志铭用了大段文字记述拓跋部李氏家族起源经过,并明确表示其家族为“本乡客之大族,后魏之莘系焉”。这是截至目前年代最早的关于拓跋部李氏家族起源的记录,极大地补充了历史文献记载的不足。关于西夏皇族拓跋部的族源问题,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西夏拓跋部乃鲜卑拓跋部,而非党项拓跋部;西夏拓跋部就是党项拓跋部,属于古羌族的一支;西夏拓跋部的部众是党项羌人,而首领是鲜卑拓跋人。

5 更多Y-DNA印证

如果李广真的为Q-M120,那么陇西李氏就应该有很多Q-M120。论坛网友上传的一个图片数据显示甘肃李氏果然有很多Q-M120。
甘肃李:

陇西李氏入闽始祖于李渊第二十太子李元祥,贞观十一年封闽越江王,为李氏入闽鼻祖。九世孙李其洪孙小二十三有五子;分别为金、木、水、火、土加上德字命名,其中老四李火德后来被祟“闽粤大始祖”就这样陇西李氏走向闽粤地区。在汇泽测试结果一案例中,一位李改卢姓,其祖先就是从陇西迁徙到闽粤的。其Y结果推测也是Q1a1-M120。

再有陕西一例袁姓,其测试结果与林州元姓最为接近,也是Q。有意思的是,其家族记忆他们的袁姓为李姓改!

另外在海外华人公益资助姓氏DNA项目测试结果里也有两例李姓为Q1a1。

当然一例元姓结果还不够,还需要更多元姓和李姓统计的相关测试数据来进行分析推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