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的精神

文丨冯友兰

中国哲学的历史中有个主流,可以叫做中国哲学的精神。为了了解这个精神,必须首先弄清楚绝大多数中国哲学家试图解决的问题。

有各种的人。对于每一种人,都有那一种人所可能有的最高的成就。例如从事于实际政治的人,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成为大政治家。从事于艺术的人,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成为大艺术家。

人员有各种,但各种的人都是人。专就一个人说,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成为什么呢?照中国哲学家们说,那就是成为圣人,而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问题就在于,人如欲得到这个同一,是不是必须离开社会,或甚至必须否定'生'?

照某些哲学家说,这是必须的。佛家就说,生就是人生的苦痛的根源。柏拉图也说,肉体是灵魂的监狱。有些道家的人'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疴溃痈。'这都是以为,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只有这样,才可以得到最后的解脱。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

另有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这种哲学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入世的哲学'。

从入世的哲学的观点看,出世的哲学是太理想主义的,无实用的,消极的。从出世的哲学的观点看,入世的哲学太现实主义了,太肤浅了。它也许是积极的,但是就像走错了路的人的快跑:越跑得快,越错得很。
有许多人说,中国哲学是入世的哲学。很难说这些人说的完全对了,或完全错了。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不能说这些人说错了,因为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无论哪一家思想,都是或直接或间接地讲政治,说道德。
在表面上,中国哲学所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孔子有个学生问死的意义,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照字面讲这句话是说,圣人是社会中的道德完全的人。
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的理想人格,也是入世的。中国哲学中所谓圣人,与佛教中所谓佛,以及耶教中所谓圣者,是不在一个范畴中的。从表面上看,儒家所谓圣人似乎尤其是如此。在古代,孔子以及儒家的人,被道家的人大加嘲笑,原因就在此。不过这只是从表面上看而已,中国哲学不是可以如此简单地了解的。
专就中国哲学中主要传统说,我们若了解它,我们不能说它是入世的,固然也不能说它是出世的。它既入世而又出世。
有位哲学家讲到宋代的新儒家,这样地描写他;'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正是小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有了这种精神,它就是最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的;它是很实用的,但是并不肤浅。
入世与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也是对立的。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这并不是说,这些反命题都被取消了。它们还在那里,但是已经被统一起来,成为一个合命题的整体。
如何统一起来?这是中国哲学所求解决的问题。求解决这个问题,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中国哲学以为,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这个统一,就是圣人。他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圣人的精神成就,相当于佛教的佛、西方宗教的圣者的精神成就。但是中国的圣人不是不问世务的人。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
内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圣人不一定有机会成为实际政治的领袖。就实际的政治说,他大概一定是没有机会的。所谓'内圣外王',只是说,有最高的精神成就的人,按道理说可以为王,而且最宜于为王。至于实际上他有机会为王与否,那是另外一回事,亦是无关宏旨的。
照中国的传统,圣人的人格既是内圣外王的人格,那么哲学的任务,就是使人有这种人格。所以哲学所讲的就是中国哲学家所谓内圣外王之道。
这个说法很像柏拉图所说的'哲学家——王'。照柏拉图所说,在理想国中,哲学家应当为王,或者王应当是哲学家;一个人为了成为哲学家,必须经过长期的哲学训练,使他的心灵能够由变化的事物世界'转'入永恒的理世界。
柏拉图说的,和中国哲学家说的,都是认为哲学的任务是使人有内圣外王的人格。但是照柏拉图所说,哲学家一旦为王,这是违反他的意志的,换言之,这是被迫的,他为此作出了重大栖牲。
古代道家的人也是这样说的。据说有个圣人,被某国人请求为王,他逃到一个山洞里躲起来。某国人找到这个洞、用烟把他薰出来,强迫他担任这个苦差事(见《吕氏春秋·贵生》)。这是柏拉图和古代道家的人相似的一点,也显示出道家哲学的出世品格。
到了公元三世纪,新道家郭象,遵循中国哲学的主要传统,修正了这一点。儒家认为,处理日常的人伦世务,不是圣人分外的事。处理世务。正是他的人格完全发展的实质所在。他不仅作为社会的公民,而且作为'宇宙的公民',即孟子所说的'天民',来执行这个任务。他一定要自觉他是宇宙的公民,否则他的行为就不会有超道德的价值。他若当真有机会为王。他也会乐于为人民服务,既作为社会的公民,又作为宇宙的公民,履行职责。
由于哲学讲的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哲学必定与政治思想不能分开。尽管中国哲学各家不同,各家哲学无不同时提出了它的政治思想。这不是说,各家哲学中没有形上学,没有伦理学,没有逻辑学。这只是说,所有这些哲学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与政治思想联系着,就像柏拉图的《理想国》既代表他的整个哲学,同时又是他的政治思想。
举例来说,名家以沉溺于'白马非马'之辩而闻名,似乎与政治没有什么联系。可是名家领袖公孙龙'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公孙龙子·迹府》)。我们常常看到,今天世界上每个政治家都说他的国家如何希望和平,但是实际上,他讲和平的时候往往就在准备战争。在这里,也就存在着名实关系不正的问题。公孙龙以为,这种不正关系必须纠正。这确实是'化天下'的第一步。
由于哲学的主题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学哲学不单是要获得这种知识,而且是要养成这种人格。哲学不单是要知道它,而且是要体验它。它不单是一种智力游戏,而是比这严肃得多的东西。
正如我的同事金岳霖教授在一篇未刊的手稿中指出的:'中国哲学家都是不同程度的苏格拉底。其所以如此,因为道德、政治、反思的思想、知识都统一于一个哲学家之身;知识和德性在他身上统一而不可分。他的哲学需要他生活于其中;他自己以身载道。遵守他的哲学信念而生活,这是他的哲学组成部分。他要做的事就是修养自己,连续地、一贯地保持无私无我的纯粹经验,使他能够与宇宙合一。显然这个修养过程不能中断,因为一中断就意味着自我复萌,丧失他的宇宙。因此在认识上他永远摸索着,在实践上他永远行动着,或尝试着行动。这些都不能分开,所以在他身上存在着哲学家的合命题,这正是合命题一词的本义。他像苏格拉底,他的哲学不是用于打官腔的。他更不是尘封的陈腐的哲学家,关在书房里,坐在靠椅中,处于人生之外。对于他,哲学从来就不只是为人类认识摆设的观念模式,而是内在于他的行动的箴言体系;在极端的情况下,他的哲学简直可以说是他的传记。'
(0)

相关推荐

  • 坤鹏论:柏拉图就是哲学

    柏拉图是一切时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坤鹏论 历史小档案:柏拉图 所处时期:古希腊哲学--苏格拉底时期 时期时间: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2世纪 时期的哲学大命题:如何能更好地活着. 生卒:公元前42 ...

  • 文:哲学引领人类走向光明

    哲学引领人类走向光明(对问题的回答) 在人类的哲学殿堂里哲学思想光辉灿烂,哲学命题星汉璀璨.在这条哲学长河中,要从不同时期不同国度去追述哲学大师及其哲学思想. 我国学术界把哲学分为两大阵营,即东方哲学 ...

  • 唯一的圣人皇帝,老婆出轨也不生气,随手写的笔记如今卖了3亿本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在追求一种理想的君主,那就是"哲学家与皇帝"相结合的君主.庄子认为,最理想的君主应该是"内圣外王".所谓内圣就是"格物.致知.诚 ...

  • 草书!​最能体现中国哲学美学精神境界的艺术

    最能体现中国哲学美学精神境界的艺术是草书,最能展现中国书法艺术境界的也只有草书.只有草书才真正摆脱了书法实用性,而成为纯审美的曲线性观赏艺术. 这种纯线条力度.情感张力和时空转换的审美追求,使草书线条 ...

  • 《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的精神以及背景

    《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的精神以及背景

  • 冯友兰:中国哲学的精神

    文/冯友兰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在中国,哲学与知识分子人人有关.在旧时,一个人只要受教育,就是用哲学发蒙.儿童入学,首先教他们读'四书',即<论语& ...

  • 许倬云:中国哲学精神,不垮不张狂

    作者丨许倬云 △左起:费孝通.许倬云.金耀基 许倬云先生,国际知名历史学家,美国匹兹堡大学荣休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许倬云先生是江苏无锡人,1953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史学系, ...

  • 北大哲学系主任:中医的存亡,牵扯到中国文化根本精神的存亡

    楼宇烈,北京大学哲学系东方哲学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宗教研究院名誉院长 文章开始前先说一句,这段时间正在把公号文章做成视频发抖音,效果还不错,现在刚开始搞,大家如果嫌看文章麻烦,可以抖音搜索拼音&quo ...

  • 熊十力先生:中国哲学有一特别精神

    (本文敬选摘编自<答马格里尼>,现收录于<十力语要>.马格里尼,即罗雪亚诺·马格里尼,意大利米兰省大学教授.) 中国哲学有一特别精神,即其为学也,根本注重体认的方法.体认者,能 ...

  • 论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宋志明)

       论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 宋志明 核心提示:中国哲学浓缩地反映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社会心理.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认知结构等等,简言之,浓缩地反映出中华民族的特有传统.中国哲学的民族性 ...

  • 论中国哲学精神(吴根友)

    论中国哲学精神 吴根友 何谓"中国哲学精神"?不同的哲学家有不同的回答.问题不只是在于哲学家们给出了什么样的答案,而是看他们如何给出答案的.冯友兰.牟宗三.张岱年.冯契.萧纇父.李 ...

  • 中国哲学精神导论——中国哲学之各家特点

    <原始儒家道家哲学> 方东美 著 中华书局 2012年6月第一版 读书笔记(详细·提纲式) 第一章 中国哲学精神--导论 七.中国哲学之各家特点 1.概说中国哲学家的人格特征: 〈1〉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