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 --- 看到的楼阁
【不敢高声语】
--- 我看过的一些楼阁 ---
李白在他《夜宿山寺》诗中说: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他这个“百尺危楼”虽然不是很高(他那时的“一尺”和现在差不多),但是楼的气势让他“吹”的很大。从现存的寺庙建筑来看,寺庙中少有“百尺危楼”,顶多就是一座藏经楼。在晋国的现存寺庙中往往建有一座高耸的“望火楼”,但是这样的楼也不够“百尺”。看来这所谓的“百尺危楼”又是李白的夸张,这家伙就爱这样写。但是在我们身边确实遗留有许多古代楼阁建筑,这些楼阁虽然绝大部分不够“百尺”,确也雄伟,登楼远望时令人视野开阔,心胸舒畅。在我的游历行程中,经常看到这样的楼阁古建筑,而貌似晋国更多一些。把她们集合在一块来看,确实很壮观。
作为“楼阁”形式的房屋由来已久,而且历代不绝,最当初的楼阁肯定全部是“住宅楼”,也就是实用的生活建筑。后来慢慢演变出了宗教性和祭祀性的楼阁建筑,这些楼阁就不能供人日常生活性地居住了,而是专门用于纪念和祭祀使用。汉代的明器中有各种样式的楼阁模型,生动逼真,而现存最早的木结构楼阁实物应当是河北正定的隆兴寺慈氏阁、转轮藏阁和山西应县的木塔,晋东南更有宋金元楼阁原物栉比辉煌。
楼阁建筑型式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功能和式样日渐多样化,除了仍旧具备原始性质的住宅楼以外,今天能够看到的楼阁实物形象还有城门楼、藏书(经)楼、殿塔楼、过街楼、乐舞楼、钟鼓楼、魁星(阁)楼、碑牌楼等等。而其楼阁本身的含义也被延伸了去,很多并不具备楼阁公认形式的构筑物也被冠以“楼阁”的名称。
在这些楼阁当中,部分城门楼和少部分的钟鼓楼、魁星楼可能有“百尺(约28—33米)”,其他绝大部分楼阁达不到这个高度,尤其是人所能登临的那个界面,基本都达不到“百尺”,也许楼阁本身的总高度可以。
关于“楼阁”的定义,历代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楼”有两个含义:(1)多层房屋;(2)多层房屋中的某一层。至于“阁”的意思,从来只是“楼”的一种形式,虽然古代没有过明确的定义,但是我们大致可以理解为“底层没有围墙的楼”。也就是说:“楼”和“阁”是一码事。
在《营造法式·总释·楼》中,李诫也没有给出他自己的定义,只是辑录了五条有关楼的古代经典:
1、《尔雅》:狭而修曲曰楼。
2、《淮南子》:延楼栈道,鸡栖井干。
3、《史记》:方士言于武帝曰:“黄帝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帝乃立神台井干
楼,高五十丈。
4、《说文》:楼,重屋也。
5、《释名》:楼为牖户之间有射孔,慺慺然也。
在这五条经典当中,只有第一、四条是总括性的概念,其他三条都是具体的、针对性的叙述,不能算是定义。其中《说文》给的定义与我们现代的理解完全相同。
【中阳楼·清·山西省孝义市】
【范村玄明阁·明·山西省太谷县】
【南洸鼓楼·清·山西省太谷县】
【孝义楼·清·山西省文水县】
【清徐市楼·明·山西省清徐县】
【苏家庄魁星楼·清·山西省孝义市】
【双泉魁星楼·清·山西省陵川县】
在截至目前的所有“国保”中,大约有60处古建筑以单独的形式,以“楼阁”的名字被公布(也包括使用“楼阁”名称的其他古建筑,也就是“楼阁”的延伸意义)。当然,在其他“国保”中也有数量巨大的附属楼阁建筑;而至今为止还不是“国保”的楼阁更是遍布各地,其中尤其以晋国的古代楼阁历史最久、形制最美、数量最多、价值最高,虽然她们也许并不最著名。不过,晋国楼阁是否“著名”要看对谁来说了,对于那些凑热闹的人来说,他们基本没听说过,所以很不著名。
【镇河楼·明·山西省祁县】
在“楼阁”含义的延伸中,最典型的就算“牌楼”了,其实这个名字大概是一个小名--- 人们的口语,但是我们实在叫的太顺口了,也太习惯了,以至于正式行文中,我们也经常不叫她“坊”,而叫“牌楼”。可是她确实不是“楼”,她甚至连“屋子”都不是,怎么可能是“多层的屋子”呢?她成功“盗得”这个名字,得益于她的出檐,在现实参访中,我们能够看到很多“重檐”的屋子(最多的甚至有“五重出檐”,比如长治的五凤楼),尽管这些屋子里面只有一层,但是她们往往有两层,甚至三层出檐,远远看上去,和多层的楼阁一模一样,尽管我们知道她们并不是“重屋”,有时候也就形象地以“楼”来称呼她们。而牌坊就是这个情况,甚至有时候连根本没有出檐的“冲天坊”和“乌头门”也叫“牌楼”了。叫就叫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