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昭亮
出身名门,遭欧阳修弹劾不降反升,今是上党李代表人物

参考资料来源于头条百科
李昭亮出身于一个门庭显赫的家族,是上党李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历史冷知识#
曾祖李肇在五代后唐时,官至检校司徒。祖父李处耘跟随赵匡胤南征北战,历任扬州知州、宣徽南院使、枢密副使等职,是策划“陈桥兵变”的核心人物,可谓是宋太祖的左膀右臂。
父亲李继隆以恩荫补任供奉官,却并未躺在功劳薄上睡大觉,而是四处作战,在太宗、真宗两朝“特被亲信,每征行,必委以机要”,灭南唐,陷北汉,战雁门,征幽州,累功升沧州都部署,像列昭勋阁,配享宋真宗赵恒庙庭。其叔父李继和在真宗朝也曾官至殿前都虞候。特别是其姑母为太宗李皇后、真宗之母,也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明德皇后。其祖其父其姑母其叔父和他自己在《宋史》中皆列有传。
据《宋史》记载:“李昭亮,字晦之,明德太后兄继隆子也。四岁,补东头供奉官,许出入禁中。继隆北征契丹,遣昭亮持诏军中。问方略及营阵众寡之势,昭亮年虽少,还奏称旨。累迁西上阁门使。”俗话说:虎门无犬子。宁不信乎!
说李昭亮四岁封官,可能你不以为意,毕竟还有三岁当皇帝的;说李继隆北征契丹,皇帝派遣他在军中持诏,可能你还不以为意,毕竟还有十二岁就成为权臣的。但是那件件军功,日日在刀口舔血的日子,又岂是张口不以为意之人所可比拟的!

在李昭亮的传记中,我发现了“老熟人”欧阳修,他撰写的《醉翁亭记》我曾熟记于心,其中名句相信很多人都能够脱口而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尤其是开篇首句五个字“环滁皆山也”,不知被后世多少文人墨客作记作文时模仿照搬。
令我感到惊诧的是,在李昭亮的传记中,欧阳修不是对其的丰功伟绩歌功颂德,恰恰相反,而是对他进行弹劾:保州士兵发动叛乱,李昭亮不费一兵一卒招降纳叛,时任都转运使的欧阳修却接连上了两道奏折《奏李昭亮私取叛兵子女》《乞推究李昭亮》弹劾他,“既城开之后,其李昭亮转帖号令诸军不得私取人口并财物,去先将叛卒女口私入本家……,伏乞朝廷特赐详察。谨具状奏闻。”

然而,朝廷对欧阳修的奏章采取的措施是“置不问”。时过境迁,我们已无法判断至今保留在《文忠集》中这两篇文章所记内容的真假,是否客观公正,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此后李昭亮的仕途不仅没有黜降,反而步步升迁,“以宣徽北院使判河阳,徙延州,以南院使判澶州,徙并州、成德军,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大名府”,甚至仁宗皇帝还特地赏赐给他用涂金纹罗书写的“李昭亮亲贤勋旧”,在他死后“赠中书令,谥良僖”。
良为优良,好的意思。僖字有三个意项:曰乐也;曰有过;曰小心畏忌。“良僖”二字组合,最合理的解释,我认为应该是品行优良而又小心谨慎。
朝廷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反过来再看欧阳修的弹劾,感觉那不过是岁月长河中的一丝涟漪,微风吹来,我们能够感受到欧阳文忠公的一腔拳拳为民之心,但亦无损李昭亮的赫赫威名,无损他在彼时此时和后世潞州大地上众乡亲心目中的威武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