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鸣远紫砂壶的那些事儿,你发现这些了吗?
陈鸣远制壶技艺精湛全面,又勇于开拓创新。许多案头陈设的清供雅玩和文房用具,像生的菱角、扁豆、梅桩、簪花等等,无不精妙,把果蔬的自然生态,表现的淋 漓 尽 致,惟妙惟肖,再配以契合果蔬肌理的泥色,给人以活生生鲜灵灵的审美感受,令人拍案叫绝。这件笔舔以自然的玉簪花姿态而成,四片花叶上又长出大小叶片,叶丛中长出花朵以及花芽,设计细腻,层次分明。从各种叶子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艺术家捏塑的痕迹,配合堆贴和雕刻的技巧,使造型丰富,立体感强。匠家运用了紫褐掺砂和米黄 色的泥做笔架,底部吟有“陈鸣远”篆文方印。上海博物馆所藏陈鸣远款玉簪笔架与此件器物非常类似,同是运用了两种颜色和质感不尽相同的泥质,配合相似的技法,以象形的方式表达出来,可谓如出一辙。整体富观赏性,又有实用性,可作摆设,足见其巧思的精妙。
正因为参与创作的都是文人,加上陈鸣远的艺术品味,因此徐喈凤《宜兴县誌》说他﹕“所制款识,书法雅健,胜于徐、沉。”吴骞《桃溪客话》说他:“工制砂壶,形制款识,无不精妙。”张燕昌《阳羡陶说》说:“余独赏其款字,有晋唐风格。”都在赞美他的工艺、形制之外,又特别提及款识的精妙。这正是陈鸣远最重要的陶艺特色。
陈鸣远,字鸣远,号鹤峰,又号石霞山人,壶隐,清康熙年间宜兴紫砂名艺人,是几百年来壶艺和精品成就很高的名手。他出生于紫砂世家,所制茶具、雅玩达数十种,无不精美绝伦,他多才多艺,所创紫砂茗壶造型丰富。除了制壶之外,还善于造案头摆件及小形仿生果品,如板栗、乌菱、茨茹、白果、核桃、荸荠、红枣、花生及瓜子等,泥色深浅不一,善用巧色,逼肖原物色泽及质感,塑工精妙。他还开创了壶体镌刻诗铭之风,署款以刻铭和印章并用,款式健雅,有盛唐风格,作品名孚中外,把中国传统绘画书法的装饰艺术和书款方式,引入了砂壶的制作工艺,使原来光素无华的壶体增添了许多隽永的装饰情趣,也使砂壶更具有了浓厚的书卷气,再加之诗铭、书款的书法雅健娟秀,富有晋唐笔意,从而把壶艺、品茗和文人的风雅情致融为一体,极大的提高了砂壶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成为真正的艺术品进入了艺术殿 堂,这是陈鸣远在壶艺发展史上建立的卓 越功勋。
陈鸣远,号鹤峰、鹤村,又号石霞山人、壶隐,清康熙年间的紫砂壶艺大师。善于临仿瓜果棱瓣筋囊,自然中的植物瓜果,经其妙手简化提炼、增益补阙之后,往往创作出耳目一新的清逸形制。
陈鸣远以其高超的紫砂技艺,与当时江南许多知名文人相识交游,为其坐艺制壶。紫砂壶艺于是开始与风雅的文人翰墨相结合,在精湛的雕塑绝技外,又加入金石、书画、署款与钤印等形式,开启了文人紫砂之先河。
紫砂制作经过明朝的兴旺成熟阶段,度过了由于朝代更迭、战争频发的一段萧条后,自康熙中期起,随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而呈现出全新的艺术风貌。这是紫砂的一段辉煌历史,这一蔚然局面的开创者,是被后人称作继供春、时大彬之后最 高成就大家陈鸣远。
陈鸣远作为清初时期紫砂大家,历来被文人墨客奉为“清代紫砂第 一人”,传颂至今。近年来,关于鸣远陶艺的学术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从过去的学术基础上,文献及诗文方面又有了新的发现。宜兴档案局宗伟方先生、许曙峰老师的努力下,在宣统三年陈采苹主修、陈隆源纂修的《(敦本堂)陈氏宗谱》中发掘了陈鸣远生卒年、生平概况及家族史等等的许多信息,笔者也从康熙诗人金张的《岕老编年诗钞》十三卷中搜集了二十几首记述陈鸣远交游活动及创作纪实的资料。另外,紫砂学者黄健亮先生在宋伯胤先生提出曹廉让书法铭文比对鉴定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证了更多出自曹氏笔迹的鸣远真迹,再加上对陈鸣远用印的梳理,想要去区分原作与后仿已经有了更多的依据,足以扫除多年来紫砂学界对于“民初上海仿古”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