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勤贵作品 || 煎饼
文 章:胡勤贵
图 片:网 络
故乡的原风景 宗次郎 - 背景音乐之旅.(CD1)
我是吃煎饼长大的。后来,为了吃上白馍,我努力的离开了乡村,进了城。可最近不知道怎么了,记忆常往深处走,不时的想起那个烙时圆圆的,像个太阳,卷起来长长的,像个杠子,咬一口塞满嘴,鼓起腮帮子的煎饼。想起咬到嘴里的感觉真的让人回味无穷。小时候我们不叫煎饼,叫“碾拧”。吃时唅在嘴里,用牙咬住,用手往下拽,晃着头;加上口水的滋润,才咬下一小口,有些费力的感觉。若是烙完,没有及时的揭开,晾一下,散散热气,皮根了,会有很强的韧性。那咬起来更费劲了;真像咬一根皮带费劲。放在嘴里,拧来扭去,多长时间才咬下一口。
吃煎饼成了个力气活儿。一个煎饼吃下来,两腮发酸,牙发疼。牙不好的,只能用水泡了吃。若是卷了菜吃,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可那个时候那有什么菜呢?春来之后,到菜园里拔棵葱,揪一缕韭菜放在煎饼里,吃起来就很香了。每年冬天,家里要买很多“腊菜樱子”,也就是雪里蕻,腌上几大缸,来年春天,母亲在院子里支起箔,把从缸里捞起的“腊菜樱子”晾晒干了,用大火煳出来,盛放在瓷盆里,吃的时候用老油调了,卷在煎饼里,特香啊!现在想来,觉得也是美味。
家乡家家做煎饼,人人吃煎饼。煎饼始于何时,何人发明,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传说女娲补天立地流传下来,也有可能。离我的家乡不远的两城山上有伏羲女娲庙。史书记载他们兄妹相婚创造了人类。让人生存下去,还必须创造主食。家乡及附近的地方,老人孩子,男男女女都会唱:吃煎饼,一张张;孬好粮食都出香。省功夫,省柴粮,持家之道第一桩。又卷菜又抹酱,个个吃的胖又壮。
煎饼在顺口溜的传唱里流传了下来,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它让家家人丁兴旺,让村庄不断扩大成长。村庄里升起的那缕缕炊烟,飘荡着丝丝的煎饼香。如果过了饭时,谁家院子里还在有炊烟飘起,那一定是在烙煎饼。奔向那里,一定能讨到一块新鲜的煎饼了。
家务活,女人多做一些,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挑水,推磨似乎比坐下来烙煎饼要繁重一些吧,都有男人干了。女人们坦然地做着烙煎饼的活儿。不光做,还要做好,做出脸面儿。每家都吃煎饼,人们只要一看孩子手中的煎饼,就知道家里有一个什么样的娘。
有一个笑话,现在想起来还让人发笑。一大早,正在套被子的张大婶喊起来闺女,让她和面烙煎饼。闺女爽快的答应了。快找婆家的人了,不会烙煎饼,婆家会不满意的。提水,倒面,欢快的干了起来。不一会儿,闺女说:娘,面加多了。张大婶回答:面多了,那就加水。又过了一会,闺女说:娘,水加多了。张大婶说:水多了,那就加面啊!就这样,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结果,闺女慌慌张张的喊道:娘,你快来啊!面漾出来了!怎么办呢?只听张大婶气急败坏的回答:你个死妮子,要不是我把自己缝在了被子里,看我不毁死你个笨妮子。你这样怎么找婆家啊!
繁琐的家务,每一项都是技术活儿。尤其是烙煎饼,和面,支鏊子,做批子,选柴禾,都有讲究。烙出的煎饼,薄,酥,香,吃起来可口,卷起来不掉渣儿,那才是人人爱吃,被人称赞的好煎饼。只有心灵手巧的人才能做出这样的煎饼。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呢!
那些年,母亲每隔几天就要烙一次煎饼。用荆条编的煎饼筐是我最喜欢的地方,那里盛着深深的母爱,也盛着父亲的目光。让煎饼筐始终满满的,让家人吃饱饭,是父母最大的心愿。时间随着煎饼筐里的煎饼一张张的消失而流失,我就在这样的时间里成长强壮起来。
玉米走进人们的生活,让长年为吃发愁的人们不再为吃发愁了。这个时候,地排车在农村也大量的出现。农副产品的交流贸易,短途的运输,全靠人拉车拽。一排溜十几辆地排车,一人一车,沿沙子公路前行,发出沙沙的声响,被人称作拉脚的。
仔细看,拉脚的每个人的车上都栓着一个包袱,包袱里包着的全是煎饼。这是他们一个行程的伙食。后来有了毛驴拉车,人轻松了些,车上依然拴着包袱,带着煎饼。不过多了一个麻袋,里面装着毛驴的草料。
人和动物都要吃啊!吃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全是为了吃。这是个让人思考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答案体现了不同的人生。吃饱了才有劲干活。村口的羊肉汤馆前,常停着一溜的地排车;拉脚的人在那里打尖。用羊肉汤送煎饼,不然咽不下去啊。那时候的乡村,能喝碗羊肉汤,几乎是件奢侈的事。对于拉脚的来说,每天汗流浃背,风刮日晒的出笨力,喝碗羊肉汤算什么呢?!
看到一排溜的地排车,我和小伙伴们常喊:毛驴车,跑得快,哪天不挣它七八块!我们喊的欢,休息的小毛驴在地上打滚也打的欢,高兴的连连用鼻子嘚嘚的呼气。喝羊肉汤第一碗要钱,再添汤就不要钱了。你想喝多少,店家就得给添多少。不能有不耐烦的表现。这大概是行业的规矩吧!
拉脚的发现了这个窍门,那就放开了肚皮可劲的喝。下一站的路途还远着呢!薄利小店,不放肉的汤也费水费柴费火啊,还要放盐放醋放葱姜蒜;哪经得起拉脚大汉又渴又饿的猛喝猛灌。后来,在行业规矩下又添了一条规定,带肉添汤。喝羊肉汤么。没有肉了,怎么算是喝羊肉汤呢!这要求说的过去有道理。碗里的肉没了,那就失去了让添汤的资格。只能伸着舌头舔着嘴唇,望碗兴叹了。这个办法是高,实在是高啊!
汗流浃背的人,特别是年轻的人,走到了羊肉汤馆面前,又累又饿又渴。像饥饿的老虎看到了猎物,饥渴的斑马看到了河流,早把危险和规矩全抛到了脑后,狼吐虎咽起来。稍有点缓过神来,心里猛一咯噔,坏了,带肉添汤呢!可惜碗底朝天了。刚刚压下一些的饥渴感,就像勾起来了馋虫,更强烈起来。怎么办呢?只好左瞅瞅右瞄瞄,找那沉稳的,吃饭慢慢悠悠的,碗里还有几块肉的同行,红着脸,伸着碗,“借块肉”。
可别小看这薄薄的一片肉,在那个年代,能借给你一片肉,可是了不得的大情谊。它让你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尝到了生活的艰辛,更感受到了生活的无奈和温暖。生活就是在这许多的无奈和希望中前行的。
至今,在我生活过的乡村,”借肉添汤“的故事还在流传。这让人觉得一件事物留下的痕迹,比事物本身活得还要长久。故事的流传,说明故事本身极具教育意义;也说明时代的发展让人们看到了希望,感受到幸福了。有时候,怀旧代表着一种向前的精神。
李二叔骑车回来,那样子真是潇洒的了得。要是打起铃铛,那要惊起许多人的目光。我们几个不懂事的孩子,常常追着李二叔的自行车跑。望着他的背影,边追边喊:洋车子,两头转,中间驮着个牤牛蛋。我们越喊李二叔骑得越快,不一会儿就不见了踪影,空留下无故兴奋的我们。现在想来,那不过是年幼的心灵渴望刺激,幻想着不可企及的目标;羡慕向往着美好的生活罢了。理想的种子就是在年少懵懂的时候种下的。
有一次,李二叔迎面停了下来,让我们几个,不知所措,有些惊恐的站在了那里。心想李二叔是不是恼了,要惩罚我们。心里不免有些害怕。做出随时逃跑的样子。李二叔没有恼,而是和蔼可亲。他给我们出了一道题。李二叔说:“你们几个不是能么!整天在村里喊来喊去的。那我就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答上来,想怎么喊,就怎么喊。答出来了,不光让喊,我还请你们喝羊肉汤吃烧饼呢!”
听了这些,我们几个悬着的心放了下来。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等着回答李二叔的问题。他问:“你们家里板凳,鏊子都有吧?”我们齐声回答:“有啊!”
“那我问你们:板凳鏊子三十三,一百条腿朝天。有几个板凳,有几个鏊子?”
我们脚手并用,数来数去的乱作了一团,怎么也没有算出来答案。倔强的大伟把我们拽到他家里,又搬鏊子,又拿板凳,也没有什么结果,反倒让他娘把我们骂了一顿,然后散去了。后来,再听到自行车的声响时,我们知道是李二叔来了,赶紧的躲了起来,怕他问我们算出来了没有。等我算出来的时候,手里已经是捧着中学的课本了。
END
“智慧加倍”儿童高智力开发仪
家庭版全脑开发
三个月提高孩子的各项学习能力
让每一个孩子受益于全脑开发
智慧热线:18854706898
文 章:胡勤贵
图片摄影:网 络
编 辑:璇 子
音 乐:网 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