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游原,千年的等待!

渭水秋风,原名王英军,陕西省西安市人,作品多发表于各大知名文学平台,有诗作收录于中国文化部核心期刊《赤子》、《中国当代诗百家》等。现为世界传统文化研究院常务理事,中华诗赋网、中国诗歌网、吾爱诗词网会员,书香雅韵文学平台创办人。

乐游原   千年的等待

作者:王英军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总是伴随着高山峡谷、急流险滩而奔涌向前。尽管历经岁月剥蚀,但这些昔日承载人类文明的印记却或多或少给后世留下了颇值深思的启迪。同样,我们中华民族也是在曲折中不断创造,在磨砺中不断奋进。而能见证这一兴衰荣辱过程之地,则必将能为我们探究过去,把握今天,开创未来提供一扇窗、一道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毫无疑问,乐游原便是一个以独特的地理风貌、历史渊源、文化内涵而著称于世、享誉中外的典范。

从地理的维度看,时至今日,乐游原也足以令世人称道。乐游原在秦代隶属于宜春苑,得名于西汉初年。据《汉书·宣帝纪》载,“神爵三年,起乐游苑”。汉宣帝第一个皇后许氏产后死去即葬于此,因“苑”与“原”谐音,乐游苑即被传为“乐游原”。乐游原位于世界四大文化名城长安(今西安),周边景色醉人,南邻曲江流饮,有慈恩寺相佑,对望终南,北接大明宫,与悠悠渭水遥相呼应,又因其得天独厚的奇高地势,被誉为中国千年形胜之地。

这或许也正是唐代诗人张九龄为之动容,以诗抒怀的真实感受吧。我们今天仍能通过《登乐游原春望书怀》而领略其当年的风姿。“城隅有乐游,表里见皇州。策马既长远,云山亦悠悠。 万壑清光满,千门喜气浮。花间直城路,草际曲江流。”这几句,就是对乐游原优美景致最生动的写照。

置身乐游原,你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天时不如地利”。如果说秦汉唐是中华文明第一次崛起的高峰,那么,乐游原便是一个恰到好处的支撑点。有了这个支撑点,我们中华民族才开创了大秦一统、大汉雄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恢弘局面。因此,它被天子们钦定为皇家园林,本身就赋予了一种尊贵的气质。

我时长在想,当年秦汉唐的天子们,起初之所以选择在乐游原怡情释怀,本身就是一种励精图治、建功立业、俯瞰天下的气派彰显。因此,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乐游原会成为当时帝王将相把酒玩赏、挥毫吟诗的绝佳之地了。换句话说,正是由于他们的灵光闪现,找到了乐游原这个既能充分展现其雄才伟略,又能陶冶其闲情逸致的支撑点,才开启了一条民族蒸蒸日上的磅礴之路。

从历史的维度看,乐游原兴起于秦汉,繁盛于大唐,没落于五代之后,他凭借其天然的身姿和禀赋,在当时的中国演绎着属于自己的辉煌与沧桑、兴盛与衰败。其实,人类社会发展的形态,就其过程而言,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兴亡周期性的交替更迭,尤其是通过中国走过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命运历程,我们更能深刻的感受到。尽管一代伟人毛泽东曾试图以“民主”的方式来打破这个周期律,但最终还是戛然而止。而值得一提是,乐游原的命运脉搏似乎也与之同频共振,沐浴阳光,经历风雨,真是惊人的相似。这并非历史的巧合,应当说,是有其内在的必然性的。

以大唐王朝为例,经过“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后,当时中国社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在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今天的西方国家仍然尊称中国人为“唐人”。至此,中国人的自信与包容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而在中国崛起之际,乐游原亦是一片繁华,常常引来许多文人士子登临抒发幽情。诗圣杜甫在他的《乐游园歌》中,这样描述道:“乐游古园萃森爽,烟绵碧草萋萋长。公子华严势最高,秦川对酒如平掌。”诗豪白居易也吟诵乐游原道:“独行独语曲江头,回马迟迟上乐游。萧飒凉风与衰鬓,谁叫计会一时秋。”而在我看来,诗人钱起在他的《乐游原晴望上中书李侍郎》中所张扬的真性情,最是难能可贵,令人钦佩,尤其是诗中透露出的那种积极进取的心态,则更让我们看出了唐人尽情挥洒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爽气朝来万里清,凭高一望九秋轻。

不知凤沼霖初霁,但觉尧天日转明。

四野山河通远色,千家砧杵共秋声。
遥想青云丞相府,何时开阁引书生。

但是,好景不长,唐朝在开元年间富强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潜在的社会危机。到天宝年间(742—755),社会危机已经成为积重难返的严重问题。开元后期,唐玄宗开始不愿过问政事,只想安逸享乐。天宝二年(743年),他纳杨玉环为妃之后,更是专以声色自娱,大肆挥霍,生活糜烂。在玄宗后期,政治腐败,李林甫和杨国忠等奸佞之人相继当权。他们随意发号施令,胡乱处理政事,致使唐朝的政治更加昏暗。而安禄山反叛起事,则给风雨飘摇的大唐王朝致命一击,使其一蹶不振,最终走向了覆灭。唐王朝的结束,是中国封建社会盛极而衰的标志,自此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开始步入了下坡路。而此时的乐游原,也失去了昔日的风采,备受冷落。曾经原上那种登高望远,俯瞰江山,忧怀天下的世风,业已荡然无存。及至五代时期,彻底沦为了野草丛生、狗兔乱窜的凄凉境地,不禁令人唏嘘短叹。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从文化的维度看,秦文化,是一种制度文明,例如书同文、车同轨,建立中央集权制都是其主要内容;汉文化,是一种外儒内法的文明,例如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制度上采取“承袭秦制”;唐文化,是一种儒释道融合创新的文明,例如唐三藏历尽千辛万苦,从印度取回真经,翻译、弘扬佛法,青龙寺的佛缘清幽,实为密宗祖庭,李唐王朝的天子们一致认同他们是老子的后人,因此对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推崇备至。可以肯定的说,这三个王朝的更替,也就决定了乐游原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文化形态、文化气质和文化内涵。

以唐文化为例,我们很自然的就会联想到唐诗,而唐诗最为繁荣的集聚地,首屈一指则当推乐游原了。这里文人墨客云集,诗风浓郁,而有一位我不得不提及,他就是晚唐诗人李商隐。尽管他有抱负,但是无法施展,很不得志。李商隐二十五岁时由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推举得中进士,不久令狐楚死,他得到王茂之的器重,王将女儿嫁给了他。因为王茂之是李党的重要人物,李商隐从此陷入牛李党争不能自拔,在官场之中异常失意。于是,他登上了乐游原,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真实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心境。其诗曰: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虽然现在很多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李商隐郁闷的心境,但我总觉得是不够完整的。其实,如果我们换个角度,以唐文化儒释道的特质来分析,也许就更加全面了。

首先以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念来审视,我认为“夕阳无限好”就充分体现了诗人兼济天下的出世格局,这是一种对美好理想的礼赞,对实现报复的强烈追求和热切向往。而“只是近黄昏”,则表露出诗人无力扭转乾坤,改变命运的些许无奈,隐含着独善其身的深意。其次,以佛家“因果”的理念来审视,诗人认为“夕阳无限好”是前世种的因,那么,黄昏则必然是今生收到的果。但后一句诗人却用了“只是”二字,则隐含着自己最终还是选择了对人世命运悲欢因果哲理的深信不疑。最后,以道家“道法自然”的理念来审视,日薄西山转化为黄昏,此乃自然现象,但诗人却从中感悟到了人世沉浮,盛极而衰的道理。个人的命运是如此,国家的命运亦是如此。这是多么深刻的预言啊!诗人用“只是”二字,形象表达了自己尽管无力打破自然之规律,改变阴阳转换之法则,但最终还是选择了顺其自然。

由此可见,这首诗既是李商隐对个人命运的慨叹,也是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大唐王朝的盛极而衰,中国封建社会的盛极而衰,正如诗人所比喻的那样,“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贴切至极,意蕴丰富,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全诗语言明白如话,毫无雕饰,节奏明快,感喟深沉,富于哲理。

时光飞逝,中国已进入到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在内部,中国梦已经成为凝聚全民族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外部,全球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也发出了文化自信的呼唤,并提出了“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真是鼓舞人心。

古老的长安,丝绸之路起点的长安,即今天的西安,又从新焕发出了夺目的光彩,且适时提出了“文化+”发展战略。这对于沉寂、等待了千年之后的乐游原来说,无疑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我想,只要能抓住,乐游原必能迈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当我再次登上乐游原时,早已是今非昔比。此刻,我兴致高涨,诗兴大发,遂一气呵成,写了首《临江仙 . 乐游原》,以抒真情,以发宏愿,其内容如下:

临江仙  .    乐游原

重拾繁华知何处?

痴心踏遍长安。

魂牵梦绕乐游原,

骤然入醉眼,

思绪跃千年。

沧海桑田多少事,

尚遗骚客佳篇。

夕阳虽是美无边,

晚霞浮翠嶂,

文脉润秦川。

(关注ID:wang2050164243)

(书香雅韵欢迎您)

书香雅韵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激发民族奋进力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