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軍:绝不能让“9.18”的历史悲剧重演
绝不能让“9.18”的历史悲剧重演
文:王英軍
“9.18”事变虽然过去87年了,但是它留给中国人民的伤痛、耻辱和教训,真是刻骨铭心。这对于步入新时代的中国而言,依然有着深远的警示意义,需要我们深入反思和全面总结。
一、中国在前进的征途中,必须要杜绝战略误判,做到未雨绸缪
回想当年,日本帝国主义对于中国的侵略早已昭然若揭,但是当时国民政府的高级官员竟然天真的以为日本根本没有胆量和胃口进攻中国。而当事变正式爆发后,他们又把希望寄托在当时由英美操控的国际联盟的调停上。这种战略误判,是导致国民政府措手不及、被动应对的主要原因。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由于国民政府高层在对外战略上的严重误判,这就为东北军司令张学良保存实力、实行“不抵抗”政策提供了方便。
其实,在当时来讲,日本发动“9.18”事变,只是一次战略试探,或者说是日本进行的一场冒险豪赌。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国民政府也看到了这点,丢掉专事内战的错误思想,从抗日大局出发,第一时间明确命令张学良的东北军对来犯之敌聚而歼之,彻底打掉日本的战略挑衅,恐怕抗日战争的进程谁都不敢妄下结论。但是历史不能假设,只能深刻吸取教训。
我们应深入研究世界局势及各个国家的战略意图、战略步骤及战略效能,尽快制定出一整套应对方案来。而不是坐而论道,韬光养晦,幻想天上掉馅饼,不切实际的一味妥协忍让。而后来日本之所以敢步步紧逼,得寸进尺,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且扬言“三个月灭掉中国”,从根本上讲,就是国民政府战略误判的必然产物。
二、中国在前进的征途中,必须要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
“9.18”事变爆发后,作为东北军司令的张学良,为了一己私利,采取了“不抵抗”的政策,节节退让,遂下令几十万东北军敷衍抵抗了事。在短短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东三省便全部沦陷了,此点更值得我们深思。
以前史学界都认为张学良是奉了蒋介石之命才不抵抗的,但根据近年来的历史解密档案证实,其实蒋从来都没有下过这个命令。那么,张学良为什么会如此为之呢?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就得从国民政府的军政说开去。众所周知,国民党当年只是从形式上统一了中国,他的内部派系林立,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是司空见惯的事。单从军队上来看,就有中央军和各省杂牌军之别。这就说明:国民政府实际上面临的是一个党政一盘散沙,军政实难统一的局面。而下级对上级的命令,经常阳奉阴违自然就见怪不怪了。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那段历史,尽管作为东北军司令的张少帅,出于保存实力的目的,全然不顾国仇家恨,步步妥协,但是这与国民党军队缺失“党指挥枪”的建军原则不无关系。作为军人,执行命令本是天职,但是这位张少帅却大不以为然,在日本占我领土,杀我同胞的情况下,竟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东三省的沦陷,张少帅是要负历史责任的。
三、中国在前进的征途中,必须要培育坚强有力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支撑一个国家走向强大的根本保障,民族精神坚强有力,则国家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民族精神萎靡不振,则国家满目疮痍,腐败无能。
迄今为止,我们很难想象,为什么几十万装备精良的东北军,竟然被区区数千日寇打得落花流水?客观分析,无论从当时的人数、武器来看,东北军都是占据上风的,但为什么战端一开,东北军就节节败退呢?除了张少帅抗日意志不坚决之外,主要一个因素就是东北军的精神士气已经丧失。从他们身上,我们很难看到民族自信、坚强的一面。大敌当前,还未上战场,他们便选择了弃城而逃,不由令我们深感痛心疾首,而从后来东北军投靠日本、充当汉奸的人数来看,则更是令人怒发冲冠。
今天,当我们纪念“9.18”事变之际,培育坚强有力的民族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如此,我们中国人才能团结起来,才能形成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才能鼓荡起整个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今天,我们正在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着,勿忘国耻,铭记历史,奋发有为,是我们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我们绝不能让“9.18”的历史悲剧重演!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华民族一定能凭借自己的勤劳智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华民族一定能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进步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