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审查智力障碍者的刑事责任能力

文/严捷(最高人民法院刑一庭)、彭军(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人民法院),来源于刑事审判参考总第96期“李鹏盗窃案”

注:截取了原文的一部分

辨认、控制能力是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很多时候主观心理和外在行为存在背离现象,探究智力障碍行为人主观心理的难度更大,但仍有迹可循,通常可以从以下方面审查智力障碍行为人的辨认、控制能力,以判断被告人的责任能力:

1、行为人的犯罪动机是否有现实基础。犯罪动机是判断行为人主观方面是否具有故意或者过失最直接的依据,很多案件正是因为司法人员对行为人的作案动机产生疑惑而启动精神病鉴定程序,有学者指出可以依据动机判断精神障碍者的刑事责任能力,可见犯罪动机的重要性。动机是指行为人满足某种需求的意愿和心理状态。一般而言,只有出于现实动机作案的智力障碍者才有刑事责任能力。智力障碍者的犯罪动机可分为4种情形:(1)动机不明。正常人实施犯罪行为总是存在一定的动机,例如谋财、满足性欲等。对智力障碍者来说,如果智力缺损严重到使行为人意识不到自己在做什么,或者不能意识到自己真正在做什么,即属于无作案动机,或者称为动机模糊、动机不明,多表现为行为人不能说明自己作案的原因,或者所说的原因十分奇特,与现实情况完全背离。(2)病理性动机。此种情况在单纯智力障碍者身上比较少见,但有些智力障碍者合并出现其他精神障碍,如智力障碍并发精神分裂症、偏执型精神病等,就可能出现幻觉、妄想等知觉、思维障碍,虽然此类行为人存在明确的动机,但他们的动机是出于虚幻的需要,正常人无法理解,正因为此种动机无法被人理解,比较容易识别。(3)现实动机。此种动机与精神正常者产生的动机区别不大,都是出于生理、社会、心理等需要,即便这种需求不是合理、合法的需求,也属于现实动机,对智力障碍者来说,他们有可能不能采取正确、恰当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或者难以控制自己的欲望从而实施犯罪行为。对基于现实动机作案的智力障碍行为人需要仔细甄别,与普通人的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低下区别开来,防止将严重智力障碍者视为普通人犯罪。有些智力障碍行为人由于思维能力差,推理判断往往不符合逻辑,虽然他们的动机是现实的,但多多少少显得荒谬可笑,对基于现实动机作案的智力障碍行为人的审查,不在于行为的动机方面,而在于行为的控制、行为方式上面,即行为人是否能支配自己的情绪、行为,是否能以正常方式满足自己的欲望。例如,有的智力障碍行为人不能对强奸行为作出合法与非法的判断,他们不能理解性欲的本质,不清楚法律、社会规范对性行为有何限制,因为不能通过正常、合法的方法解决性欲冲动而实施强奸行为,其中比较严重的智力障碍者甚至可能不加选择的侵犯亲人、邻居等,而对于辨认能力正常的人而言,他们一般会对犯罪对象有所选择。(4)混合动机。即病理性动机和现实动机的混杂,其中某种动机可能占据主导地位,审查时要特别注意行为人作案是否具有深层次病理性的原因,而不能仅仅根据直接的、现实的原因认定其作案动机。有的智力障碍行为人归案后所供犯罪动机看起来合乎情理,但深究下去可能发现该动机受到其他精神障碍的影响。

2、作案后的表现。作案后的表现是判明行为人对行为的辨认、控制能力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对智力障碍行为人来说,犯罪前后智力障碍不会有明显的变化,可以通过归案后的变现确认其犯罪时的辨认、控制能力。犯罪行为人犯罪后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亮点:(1)自我保护行为。自我保护是指犯罪人为逃避惩罚和追究责任,有意识的向司法人员回避、虚构事实,或者负隅顽抗、毁灭证据。对自我保护能力欠缺的智力障碍者来说,他们由于智力受损,往往采取的手段比较幼稚,很难取得他人信任,还可能暴露自己;有些严重的智力障碍者由于根本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完全不存在自我保护能力。自我保护行为反映了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性质和后果的认识,较好地体现了行为人辨认、控制能力的强弱。但也要看到,具备自我保护意识和行为不能说明被告人一定没有精神障碍,有自我保护意识和行为只是衡量行为人辨认、控制能力的重要依据之一,但还要结合其他依据综合判断。(2)对犯罪的认识。对犯罪的认识也体现出行为人对犯罪后果的认识和对自己行为合法性的认识。精神障碍者对犯罪行为的认识有多种情况,如坦然承认、无动于衷、固执已见、屡教不改等。智力障碍者较为常见的情形是认罪伏法,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后果可能缺乏深入的认识,对司法人员的讯问通常有问必答,有的轻度智力障碍者甚至会夸大自己的犯罪行为;较为严重的智力障碍者对自己的犯罪细节通常不能完整的回忆,有时对犯罪后果表现出冷漠、无动无衷等情绪。

3、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是对被鉴定人的职业工作、婚姻家庭、社会交往、个人生活能力、对外界的性趣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评价。由于精神病鉴定对智力障碍者的智力水平评估通常是一次性测试,难免出现不准确的情况,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估显得尤为重要,且社会适应能力的评定具有客观性,往往比智力测试更为可靠。特别是评定轻度精神发育迟滞和边缘智力行为人的责任能力时,智力水平不能完全反映出他们对犯罪行为的认识程度,而社会适应能力是具有价值的评定标准。评估行为人的社会适应能力,需要考察行为人的成长历程、学习经历、工作能力、人际交往情况、兴趣爱好等内容,其中大部分与案件没有直接关联,公安机关取证时往往不会全面进行调查,这需要审判人员根据案件材料全面掌握与被告人社会适应能力项目相关的证据,必要时可亲自进行调查取证,以正确评估被告人的社会适应能力。

4、犯罪性质。有精神医学学者指出,有智力障碍的人只是在一些高难度的问题上表现出与常人差异,但在基本的社会道德问题上他们应该有行为能力,所以他们应当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犯罪性质与智力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存在紧密关联,可以用自然犯和法定犯的区分来予以说明。自然犯和法定犯的概念由意大利法学家加罗法洛最早提出。自然犯是指侵害法益的同时明显违反伦理道德的犯罪,例如杀人、强奸、放火等传统犯罪;法定犯则是与自然犯相对应的概念,主要是违反行政、经济法规的犯罪。虽然二者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但在智力障碍者身上,该划分仍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一般而言,智力障碍者大多实施的是侵犯财产犯罪、暴力犯罪、性犯罪等自然犯,一方面是由于他们的劳动能力和生活环境差,加之道德水平低下,通过实施以上类型的犯罪可以满足欲望;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参与社会活动有限,实施法定犯的能力和条件有所欠缺。当然,也有一些轻度智力障碍者由于认识能力上的缺陷,可能会以好玩、寻求刺激的心态实施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即便因此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或者财产损失,更多还是因为他们对行政法规、经济法规的不理解所致,此类犯罪更符合法定犯的定义。

对实施了不同性质犯罪的智力障碍者的刑事责任能力需要区分对待。通常认为,只要智力障碍行为人具备了基本的认识能力,就能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违背社会道德,从而不会去实施杀人、放火、强奸等自然犯。例如,在司法鉴定中,对轻度智力障碍者实施拨打虚假恐怖信息报警电话,通常可以认定无责任能力或者限制责任能力,而对他们实施预谋杀人犯罪,一般认为具有完全责任能力。也就是说,这里障碍行为人的智力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可以认为他们对基本的社会伦理道德有充分的认识,指示对更为复杂的社会规则认识程度可能不足。

5、行为人的一贯品质和前科行为。有些智力障碍者由于是非观念薄弱,好逸恶劳,容易受到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往往多次犯罪,甚至因犯罪受到惩罚,出狱后仍屡教不改,在判断刑事责任能力时应当将首次犯案者和屡屡作案者加以区别。我国刑法规定对累犯要从重处罚,该规定不仅针对正常人,对智力障碍者也同样适用。实践中智力障碍者屡次犯案并不罕见,他们通过犯罪既满足欲望,也锻炼了胆识,积累了犯罪经验,加上意志薄弱、道德情感低下,容易走上再犯道路。对此类犯智力障碍者而言,他们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违反社会规则,会造成严重危害后果。如果一犯再犯,说明其道德低下,存在容易放纵自己行为的主观倾向。

审查智力障碍者的刑事责任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在一些案件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可能不止以上几点,例如,有些案件中智力障碍行为人可能有器质性基础(如大脑器质性损伤),还可能有其他精神障碍(如智力障碍合并精神分裂症等)等,审查案件时需要具体分析、全面考虑,确保准确认定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能力,做到不枉不纵。

(0)

相关推荐

  • 单位犯罪的构成要件

    核心内容:单位犯罪的构成要件有哪些?成立单位犯罪需具备四个条件:主体.主观方面.客体.客观方面,以下就由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单位犯罪的构成要件. 单位犯罪的构成要件:一.单位犯罪的主体要件成立单位 ...

  • 从扶老人被讹到9岁男童之死,背锅的不该是围观者,应该是......

    湖南长沙9岁男童遭疑似精神病人打死,这一事件已经被热议了好多天. "作案的是精神病患者,就不用接受法律惩罚吗?这男孩真可怜" "当时那么多人围观,竟然没有一人出手制止?太 ...

  • 法律知识:法律年龄区分

    一.基础概念 (一)刑事责任年龄 刑事责任年龄,是指刑法所规定的,行为人实施刑法禁止的犯罪行为所必须达到的年龄. (二)民事行为能力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能以自己的行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 ...

  • 刑事责任年龄真的要调整了吗?

    刑事责任年龄真的要调整了吗?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信息网络更便捷,给我们生活带来许多益处,但犯罪低龄化也越来越明显,有些未成年犯罪的残忍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对于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呼声也越来越大! 目 ...

  • 侠义相对论 | 延伸阅读

    从<侠义相对论>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丁勇"他自以为自己是超级英雄,然后抢劫有钱人,将抢到的钱全部分给了街上的流浪汉,劫富济贫,与许多武侠小说中的英雄类似,似乎是一 ...

  • 科研快报:智力障碍即使在成年期也可能得到改进

    ▼ 4月29日,<自然·医学>报道一项小型的二期临床试验结果:一款名为BPN14770的药物,能够明显改善脆性X综合征人士的认知能力.这个研究由美国密歇根州大激流城的Tetra Thera ...

  • 5岁女孩坚持午睡2年,体检后查出“智力障碍”,医生:家长无知

    许多父母认为让孩子养成午睡是很好的习惯,可每位孩子都是不同的有些小孩可能不喜欢午睡,所以在这问题上,家长与孩子没少出现矛盾.例如小区里张阿姨的女儿小丹就是鲜明的例子. 张阿姨的女儿十分听话乖巧,可唯独 ...

  • 精神科男护士被患者刺伤不幸身亡 嫌疑人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3月24日,广西来宾市某三级综合医院护士黄某明在忻城县思练镇接诊病人时,被病人刘某顺(男,40岁,忻城县思练镇人)刺伤.抢救近30天后,黄某明不幸离世.精神病人伤害医护人员事件,并不鲜见.精神病人伤人 ...

  • 刑事责任能力鉴定有什么实际意义?

    时间:2020-07-05 15:21:05   我国刑法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 ...

  • 孕妇甲减?可能导致胎儿智力障碍

    医知半解 传递医学信息,搭建学习平台,科普医学知识,普及健康教育 3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许多小夫妻.老夫妻开始谋划着再生一个娃,还有一些新婚燕尔的也已经被双方父母催着抓紧生一个,但是--生娃不是你想生 ...

  • eLife:张旭/鲍岚团队合作揭示导致中国儿童智力障碍的新基因突变

    智力障碍,是指智力明显低于平均水平(通常智商<70)并伴有两种以上的适应性行为障碍.其致病因素既包括基因异常的先天因素,也可能是发育过程中环境因素造成的后天障碍.然而,先天的基因异常导致不同智力 ...

  • 如何开展智力障碍者的情绪问题服务? | 社工真实案例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郭海涓 麦婉清     来源 | 中山市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一. 案例背景 身:37岁,已婚,小学学历,被评为智力障碍三级,理解能力低,沟通 ...

  • 刑事责任能力

    (一)无刑事责任能力 指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法院强制医疗. (二 ...

  • 我的妹妹智力障碍,却被用来传宗接代

    她脑部发育迟缓: 父母决定将其嫁人: 我不同意, 但没有用. -  大概是每个人的命数吧,有些劫难逃也逃不过. 我的妹妹先天性头脑发育迟缓,24周岁的年纪只有10岁小朋友的智力水平. 可是,即便是这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