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版|黄简讲书法:804认识墨砚(上)

804认识墨砚(上)

  上一课讲到《王羲之题<笔阵图>后》有“先干研墨”这句话,这是什么意思?这堂课详细解释一下,和后面课程有关。

  研墨要两样东西,一是墨,二是砚台。目的是制作墨汁,所以墨是主要的。在历史上,当墨改变了,砚台也会跟着改变。

  

  一级课程讲过,墨的成分主要是碳黑和胶。上古时这两样都取之于自然,后来才学会了工业制取。

  一、天然墨和研磨器

  所谓天然墨,主要是一些黑色矿石颜料,历史上用过石墨、松碳、珠子煤等等,石墨最常见。

  矿石类颜料要磨成粉才可使用。所以最早的砚台,其实就是一个研磨器。

  古代研磨矿石颜料,大致就是三种方式:

  一是放在石臼中舂捣,靠冲击力把它摔碎。对块状的石墨,这种方法比较好。

  二是放在石板上碾压,颗粒状的石墨可以用这方法碾细。碾对每一粒矿物施加的压力是相同的。

  三是放在石板上来回磨,磨可以得到很细的粉末。

  数千年来舂米、舂捣宣纸纸浆、碾谷子、磨米粉……,无非就是用这些方法,历史非常悠久。

  从新石器时代彩陶器具来看,五六千年前已经使用了黑色颜料。这些天然的黑色颜料,化学成分是氧化锰。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有姜寨发现的颜料研磨器,这是五千多年前的器物,罕见的成套文房用品。包括一个石臼,里面有石杵,还有一块盖板。跟我们现在磨矿石颜料的研钵差不多,可舂可研。但那是新石器时代,做到这样真的很不容易了。旁边有一块矿物颜料,成分是三氧化二铁,赤铁矿石。还有一个陶水盂,有点像酒杯。

  

  这是赤峰博物馆藏红山文化时期的石碾,六七千年了。下面的石板有点下凹,可以容纳较多、较大的东西。还有表面为弧形的石碾,向下推压的时候力量更大。

  这是新石器时代后期平板颜料研磨器,表面平整,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磨具上面那块黑乎乎的赤铁矿,可磨出深红色。这是直接拿着矿石来磨,不是把颜料压在两块石头中间磨。现在磨墨也是这样,直接拿着墨条来磨。而有些矿石要先碾碎、磨粉,跟赤铁矿不同。

  综上所述,远在新石器时代,臼、碾、磨都有了。

  

  国家博物馆还藏有一方两格石砚,系陕西宝鸡北首岭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两格都可以研磨或调色,左格残留红色颜料。出土地点还发现紫和红两种颜料彩锭,如果加水调色,可以产生新的颜色,有异于天然色。就好像我们现在用的调色盘,道理一样,周围各格是放单一颜料的,中间一格是调色的。其实单单放水还不行,还得有点胶。因为颜料在没有胶的情况下,是粘不信受体的。这是绘画的人都知道的常识,但当时用什么胶不清楚。

  

  西安半坡博物馆这一方石砚,形制比较接近现在的砚台。据测定有六千年,上面还有研磨颜料的痕迹。这砚台其实也是左右两格,形成砚台的5基本格式。

  二、早期人工墨、墨丸

  天然矿物颜料不够黑,如石墨越细越灰。由于书写要求的提高,势必要寻找更好、更黑的材料。

  甲骨文没有“墨”字,只有“黑”字。“黑”字的本义是“黥”,黥刑是上古五刑之一。就是在犯人脸上刺字,刺后还要涂黑,终身不脱。

  

  你看甲骨文、金文,“黑”字就是一个人,脸上刺字或记号,逐渐演变出汉隶这样的“黑”字,看不出人的样子了。后来“黑”字的衍伸意义增加了,为避免弄错,于是另造一个“墨”字,“黑”下面繁化加了“土”。

  “墨”字本义也指黥刑,替代“黑”字。如《周礼·秋官·司刑》:“墨罪五百”。郑玄注:“墨,黥也先刻其面,以墨窒之。”所以“墨”的初文是“黑”,指黥刑,不是写字用的墨。

  

  《述古书法纂》这本书中有一段话,被广泛引用:“刑夷始制'墨’,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这里“刑夷”的“夷”通“彝”,彝法、彝则、彝制都指法则。但“夷”又有夷平的意思。古汉语中带有“夷”的词语,意思不大好了。如“枭夷”“诛夷”为诛杀,“族夷”为灭族,“戕夷”为伤害,“残夷”为残杀,“殄夷”是杀尽,“歼夷”为歼灭,“毁夷”是摧毁夷平,等等,很吓人。“刑夷”意思是刑法,“墨”字是为黥刑所造。后一句话“从黑土”的“土”,不是耕种的泥土,而是“煤烟所成土之类也”,指烧烟得到的土。

  

  刚才说的天然墨,古人都归之为“石”,如黑色有石墨、石炭、石涅,赤色有赭石,绿色有石绿、石青,白色有石膏、石英,等等。

  “石”在山上,《说文解字》:“山石也,在厂之下。”而“墨”从土,“土”本义指地上松散的粉状颗粒,不是矿石。

  抽取墨汁从使用天然矿石,转变为使用人工烧烟,这是书写墨工艺伟大转变,是巨大的进步。

  

  “煤”,《说文解字》不收,也是后起字。“煤”的意思是烧烟后剩下的灰,如煤灰、煤炱。古时在炉灶烟囱、锅底,都可以收集到煤灰。宋代叶梦得《避暑录话》说:“余大观间令墨工高庆和取煤于山,不复计其值。”“大观”是宋徽宗的年号,叶梦得请一位墨工高庆和进山烧松烟取煤,不计成本。所谓“取煤于山”,不是进山开煤矿,“煤”指煤矿这种用法,要到明代才普遍。进山烧煤是烧松木,取烟灰,也就是制墨用的松烟。

  《说文解字》说:“墨,书墨也。从土,从黑,黑亦声。”“亦声”是一个字的意符同时兼有声符的作用。“黑”和“墨”上古发音一样,所以说“黑亦声”。《说文》对“墨”这个解释,是“墨”的延伸意义。

  

  从本义“黥刑”转变为“书写之墨”,而“从土”,已经是烧烟取煤,和《述古书法纂》“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意思相同。

  

  但使用煤烟只解决了造墨问题一半,还有用胶问题。秦汉大多数使用墨丸,不是墨条,就因为当时没有掌握用胶技巧。煤烟好像面粉,和面时加水份量决定面团状态。煤烟加胶不够,只能形成小团,当时是用手捏的,手捏的力量不够,墨团结不成大块。使用时,放一粒墨丸在砚面上,用研石压住墨丸,磨成墨粉。然后加水调和,称为“和墨”。由于墨丸中已经含有胶,所以和墨后可以直接用于书写。

  

  目前所见最早的人工墨,是睡虎地秦墓中的古墨,直径厘米,残高厘米,成分是松烟。但它还是需要研石,这只是比较大的墨丸。

  再早就是湖北曾国墓地出土的一小块人工墨,分析结果其中含碳量只有百分之十五。

  用墨丸的时间相当长,这里有三个砚台:

  第一个战国砚,注意砚面上还放着几颗墨丸。旁边的毛笔很小,那里的人就用这种笔。

  中间这个是睡虎地秦墓出土的,墓主是泰国小吏,名“喜”。

  右边是西汉时南越王用的砚,墓中出土的墨丸多达四千三百多。

  

  像这样使用研石的,都是用墨丸的。

  

  墨丸用到什么时候才消失呢?明代陶宗仪《辍耕录》说:“至魏晋时,始有墨丸,乃漆烟、松媒夹和为之,所以晋人多用凹心砚者,欲磨墨贮瀋耳。自后有螺子墨,亦墨丸之遗制。”陶宗仪这段话被明清人大量引用,但有点问题。因为现在考古发现,使用墨丸的时间早得多。但他说到“螺子墨”是“墨丸之遗制”,这是对的。“螺子墨”在古诗文中常见,所说形状像一粒螺蛳。

  西晋时,陆云给兄长陆机信中说:“一日上三台,曹公藏石墨数十万斤,云烧此消复可用,然烟中人又疑此石烧之为烬乃成墨,非磨汁即成墨也。不知兄颇见之不?今送二螺。”

  

  “三台”就是曹操所建铜雀台、冰井台和金虎台。陆云游三台,见到曹操所藏石墨,数量巨大。有个说法是烧来用于“消复”,即消除灾难,恢复正常。还说烧成灰大约就成墨了,不知道拿来磨汁就是墨。陆云随信送哥哥“二螺”。“二螺”应该就是两块石墨。石墨本身没有螺形状,人工墨丸有螺子状。有学者认为“螺”应该时理解为计量单位。因为当时普遍使用螺子墨,所以墨的单位以“螺”计。一块就是一螺,就像我们现在说两锭墨一样。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七也讲到三台:

  “北曰冰井台,亦高八丈,有屋百四十五间,上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焉。石墨可书,又燃之难尽,亦谓之石炭。又有粟窖及盐窖,以备不虞。”

  从这一记录我们知道,曹操造三台用来储存战略物资,其中就包括了可以烧、可以写的石墨。所以说,一直到曹魏时期,还在使用石墨。请注意,曹操和钟繇是同时期的人,好朋友。陆机、陆云是西晋人,郦道元是北魏人。和曹魏都很近,所以这些记录比较可靠。

  

  本来研磨矿石颜料,用到这三种工具,把原料磨成粉,现在改成煤烟,本身已经是粉末,所以前两种用不到了。

  第三种留下来磨墨丸,墨丸是人工产品,不是原料。磨墨丸等于我们现在磨墨条。所以说当墨的工艺发展了,砚也会跟着改变。不过在使用墨丸的时代,砚还带有研石,比现在多一件,使用墨条后就不用了。

  三、后期人工墨:墨条

  下一次继续。谢谢!

  

  

  《述古书法纂》载:“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可见周宣王时就已有墨。徽墨产地歙县一带曾有这样的传说:有一天邢夷在溪边洗手,见水中漂浮了一块松炭,无意中随手捡起,手上染了黑色,当时就很诧异,取回家去,捣碎成炭,先用水和之,并不凝在一起,接着又用粥和饭之类拌和,效果很好,从此就用手搓成扁形或圆的墨块。最初究竟怎样制法,已无可考。

(0)

相关推荐

  • 顽石可耕——古砚说渊源

    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速度和效率淹没了闲适与从容,旧时代文人小天地中的涓滴之乐,今天说来都是一种不甚真实的奢侈.譬如先人写字先要研墨,其次展纸,再次援笔挥毫,写毕浏览再三,待其干透,收存于案侧书笥之中, ...

  • 染云不一定非得用颜料,用墨也是可以的。

    染云不一定非得用颜料,用墨也是可以的。

  •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700草书目录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700草书目录

  •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754草书流派05下

    754草书流派05下 唐代的纸张比较少,尚未有像宋徽宗<千字文>这样大的纸.所以,张旭.怀素的狂草经常是写在墙上.或屏风上的. 贺知章和张旭是姻亲,经常在一起出游.<嘉泰会籍志> ...

  •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753草书流派05上

    753草书流派05上﹝连绵草,狂草,张旭,怀素﹞ 这张表最后一行的草书流派,都属于"书风"这一类.所谓"书风",指表达个人的风格.好像真书中欧体.禇体.颜体和柳 ...

  •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752草书流派04

    艺术家都想创新,但究竟怎样创新是个难题.草书两在因素,一是草法,二是技法.所谓创新,或是你创造了新的草法,或在技法上另开新路.这两方面只要改变一个,就是创新了.章草本身也是一种创新,解散隶法,粗书之, ...

  •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751草书流派03

    751草书流派03 继续讲草书流派,上次讲了章草,今天讲今草. 评论的标准还是一样的,一是草法,二是技法. 今草据说起自张芝,但张芝的今草作品看不到了.即使在唐朝初年,欧阳询已经说:"张芝草 ...

  •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750草书流派02

    750草书流派02 二.流派 所谓一个t彷流派,就是一群人的作品,具有共同的特点.我们观察一个流派,可以从我上一课提出的十六字法支分析: 草法的要点是取势正确,变化有据.技法最重要是有筋有节,骨肉相济 ...

  •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801认识行书

    801认识行书 八级课程开始,主题是行书.相对于七级草书课程,行书比较容易. 为什么呢?因为草书先识草字,行书不需要.只要弄清楚几年行书的基本概念,就可以写了.至于行书的基本技巧,就是基础课所讲的用笔 ...

  •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802行书字帖

    802行书字帖 今天讲学习行书常用字帖,哪些我们需要的. 一.行书字帖的选择要点 1.1以王羲之作品为主 首先整理一下思路,行书字帖非常多,从魏晋直到近代,琳琅满目.把它们分一分,汉末魏晋那是&quo ...

  •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803行书取势

    汉魏之际是书法史上重要时期,隶书开始转变为真书.这一影响巨大的转变,是通过行书作为中间媒介完成的.说得明白点,隶书加以使转变成行书,然后行书隐藏使转产生了真书,今后还会解释. 钟繇虽然没有纯行书作品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