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者 |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李耐儒:城市化呼唤儒学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三孩政策、学区房新政、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这一切,是应对人口数量变化和城市化的难题,而归根结底是执政为民,安顿焦虑的人心。

从日漫、漫威到短视频、外剧再到耽美文学,则是青年流行文化的全球化。两相叠加的结果之一是,传统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伦理观,在下一代身上或许会消退,不过换一套语言形容,那将是更加多元、更加摩登、更加国际化的一代人。

作为一位儒学研究者和传播者,李耐儒先生在过去十余年的探索和焦虑是,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都市中发挥影响……

李耐儒,上海秋霞圃传统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曾担任上海市儒学研究会秘书长

01
文化觉醒

“文革”期间出生在中国大陆的人,几乎没有取“儒”字入名的。

因此,在嘉定孔庙初见李耐儒,记者的第一个话题就围绕他的名字。

生于1972年,按虚岁已届知天命的他,1999年在北京工作时结识了一位精通周易的前辈,对方给他命了现在的名字。“大概是希望这个新的名字,能对我的人生有所影响,有所帮助吧!”李耐儒笑着说。

而他此后的人生志业,竟真的与“儒”字息息相关。

他跟同道创办上海秋霞圃书院,并担任上海秋霞圃传统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

主编出版二十余册的《国学基本教材》和《新编国学基本教材》,以及秋霞圃人文典藏丛书;

作为发起人之一,共同发起创办上海市儒学研究会,并担任第一任秘书长(任期四年);

多次策划组织上海孔子文化节;

筹办周末亲子国学班,把重心放在中小学国学教育与儒学的传播推广上……

不过,李耐儒这种文化上的觉醒,更多是个人秉性使然,以及广泛读书后的结果。

他出生于浙江省萧山县,祖上曾捐过功名,有几百亩田产,后家道败落。他的爷爷开小南北货店维生,学过郎中,奶奶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父亲曾当过老师,母亲长期在城里打工,因此他是比较早的一批留守儿童。

“我是没有家学渊源的,也谈不上受到什么家风的熏染。我们这一代人,从家庭中得到的东西还是比较少的。”李耐儒回忆道。

放养的孩子,更容易浪荡。但李耐儒不像其他小伙伴那样,沾染上抽烟喝酒赌博等坏毛病,而且成绩一直还挺好。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少年成长的过程,身边免不了会有小混混,有不少会让我学坏的人,但我不知道是从哪里得来的力量,使我在没有长辈监督的情况下,一直能保持自律,没有走偏。”

更说不清的是,李耐儒在小学三年级时就立下志向,长大要当记者。那时的同学谈起理想,有的想当工人,营业员,售票员,有的想当司机,解放军。长大后,他真的实现了理想。

考大学时,父亲说家里没能力负担学费,这让李耐儒意识到只有靠自己。刚刚成年的他抛开面子,到商场站柜台,卖服装,挣到了学费和生活费,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经历。

读初中时,李耐儒略有点年少轻狂。初二时,地理老师姓叶,有一堂课上,他当场挑战权威:“老师,你讲得不好”。老师说“那你来讲”,“我来讲就我来讲!”

他认真准备了下,第二天愣头愣脑地登台讲了一堂地理课,大概讲得还可以,老师没有说什么。

这件事在教师办公室传开了。三十多年之后,有一次跟当时的班主任重聚,班主任提起这件旧事,但李耐儒已淡忘了。“班主任说那件事之后,他就觉得我这个人以后要吃亏,要吃大亏……”

大学毕业后,李耐儒南下广东,有一次挨了领导一顿批评,他觉得批评得没道理,愤怒地跟领导拍桌子,扬长而去,消失了二三十个小时,原来是去找同学玩了。等他气消后,同事终于找到了他,反省后,他觉得自己有不对的地方,就回去上班了。

李耐儒坦言,在他心里没有领导这样的概念。在上位者不一定就高人一等,值得尊重的尊重,自己心服口服。如果上级做事欠妥,一定会据理力争,鲜明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主张。

这种气性,至今仍在他的身上显现。比如对世事时局一些不经的文论,他会冷冷甚或辛辣地评论几句。他曾公开讲,儒家很可贵的一点是它的批判性,譬如孟子思想中的批判精神,可以说是醒世的良药,孟子对道与真理的坚守及其身上所展现的儒家的批判精神,是现在国学传播当中最需要的。

一个良性的社会,需要吹鼓手,但更需要啄木鸟,故而李耐儒非常敬重近些年敢言的真正的知识分子,认为有古代士的风骨。

回忆起自己真正走进传统文化之门,还要从大学说起。李耐儒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人,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的弟子李佐丰老师。他眼中的恩师,玉树临风,学养深厚,令他对古代汉语产生了浓厚兴趣,也在他心里埋下了国学的种子。

移居上海后,他有幸结识了近代史家沈渭滨先生,耳提面命七年之久,得以扩充心志,涵养精气,提升识见。同时,他利用工作之余花了三四年时间,跟随几位老教授系统地学习文史专业课程。

那几年,他海量阅读,自由的阅读对他影响至深,内心逐渐构建并丰满了自己的价值标准与精神世界,并开始重点关注中国教育问题。

尽管认为自己的读书生活有太多遗憾——起步晚,没有记诵经典打下深厚底子,工作杂事牵绊,但他坚信一点,传播儒学是此生的志业……

秋霞圃书院年会

02
大城市的年轻人

早在十年前,李耐儒就在公众场合提出了城市儒学的概念,这是他受台湾学者的实践得到的启发。

近年来,有学者发起“乡村儒学”,但李耐儒认为时空已然变了,自从二十世纪初废科举,新式学制推行,祠堂和书院渐渐被毁弃后,儒家事实上成了游魂。怎么把这个游魂聚集起来,找个地方安放,进而让儒家的核心价值和它的精神、思想,能够融入人们日常的伦理生活、精神生活当中,是他过去十余年思考的重点。

“今天中国的儒学存在的问题,不在学术层面,而是儒家在社会建构或者说土壤的问题。没有土壤,儒家的精神、思想和文化就不能真正地在民间扎根,也不可能真正影响民众。”

他以《乡土中国》举例,传统儒家文化的生存土壤,是以乡土—血缘—宗法社会为基础的。而随着几十年的城市化,城、乡都已“换了人间”。乡村的样貌,已被梁鸿的“梁庄”系列和博士生们的“春节返乡日记”给单一化了。而现代化的大都市里,则是原子化个体,陌生人社会。消费主义席卷而来,一些年轻人与国际潮流接轨,接轨的不仅仅是吃喝玩乐,更严重的是,诸如不婚、丁克、同性恋、女权主义等观念变得“时尚”。

“这种挑战传统文化心理和伦理的观念流行,是一股世界潮流。往前推,1978年索尔仁尼琴在哈佛大学的著名演讲,也评论美国人生活富足,精神生活衰竭,年轻人深陷物欲,拜金,没有了信仰……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之后推行市场经济至今,目前也处于类似情况,需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安身立命的所在。”

以年轻人生育观的转变来说,少生或不生的观念,盛行于大城市,在乡村却很难流行,这跟文化传统的薄厚有关。

另一方面,过去三四十年,中国经历了规模巨大的人口迁徙。据官方统计数据,八十年代初,四分之三以上的人口住在乡村,如今一半以上常住在城市,乡村日益空心化。

因此李耐儒认为,儒家文化复兴的主战场,还是应该在城市。随着中国乡村城镇化速度加快,城市青年不仅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复兴建设的主要担当者。城市经济实力强,更重视教育,用《论语》讲就是“庶矣—富之—教之”。

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城市青年,是儒学研究者和传播者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嘉定孔庙

而他的探索和实践,就从培育“土壤”入手,从一个个家庭、一个个社区做起,利用公共文化空间、读书会活动、亲子共读、国学进社区,在小团体里,用文化的力量,培养出知行合一的榜样,发扬儒家的核心价值、精神与思想文化,构建出一种有共同的精神归宿和价值观照的社群,让儒家核心要义存续下去。

他一直认为,儒家应有自己的基金会,有自己的现代企业,自己的中小学校,有自己的慈善事业,以及自己的共同体,这也是他当年热心参与创办上海市儒学研究会的动力。

对于国学传播和推广的路径,他指出了四个层面:第一要融入家庭、亲戚友邻生活;第二,为缔造良好的中国政治文教氛围,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应该带头学国学;第三,应以某种方式进入现代学校教育体制,比如中小学课程应增加国学的内容和课时;第四,学界、民间和媒体界往往各自为政,国学教育与传播急需有一些区域性的组织。

在这种发心下,秋霞圃书院应运而生。

成立于2013年秋季的浦江学堂,堪称一个成功的范例。成功的重要原因在于制度架构合理,前期有爱心企业家慷慨襄助,逐渐打开了局面。

而秋霞圃书院早在2009年就已筹备成立,李耐儒的好友前来剪彩,但书院的读经之路却并不顺畅。

起初,书院的定位是面向成年人,主要是企业家、官员等社会精英阶层,希望通过他们辐射开来,传递优质传统文化、精神。但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收效甚微。

前来听课的成年人,尽管也有人渴望从传统中学到智慧,和一些实用性的东西,但整体来讲,对课堂的态度,跟听讲茶会一样,听完了该怎么生活还是怎样生活。书院的初衷没达到,加之始终不愿意尝试商业模式,只好调整方向,从孩子抓起。

2010年底书院被迫中止了嘉定的办学,开始在市区“流动办学”。2011年秋,李耐儒在普陀区万里社区找到了第一个亲子国学公益教学点,但几个月后因场地问题停办。次年6月转到上海市少儿图书馆,反响挺大,但终因合办方不能长期提供场地而作罢。之后,浦东图书馆答应提供一间教室以便长期公益国学传播,书院终于有了第一块稳定的基地。

直到2013年,得到嘉定区官方的支持,秋霞圃书院获得了在嘉定孔庙20年的免费办学的机会。以此为据点,目前秋霞圃书院在上海市区慢慢有了其他固定的教学点。

秋霞圃书院研学活动

03
先诗教,后经史

关于少儿国学的入门路径,李耐儒倾向于诗教为首选,他认为读书的次序里,藏着自由空间的问题。

传统的私塾教育,一般从“小学”基本功起步,即文字、音韵、训诂,七岁前后读四书。

“儒家文化里,有不少伦理道德、价值规范,对幼儿来讲稍显生硬。因此,以四书打头阵,太早去形塑一个孩子的思维,会泯灭掉很多天性的东西,最好先让孩童在身心和思维层面自由地自然生长。相比之下,诗歌教育具有美感、生机,符合孩童原始的灵性。良好的性情教育也融在了诗歌中。”李耐儒分析道。

通常来讲,三四岁时大脑发育处于具象认知阶段,对图像、声音类和天地自然万物等刺激更敏感,适合进行音韵节奏的启蒙,故而流传下来了朗朗上口的《千家诗》《声律启蒙》《三字经》《千字文》等蒙训书。

比如《千家诗》,所选皆是名作,易学好懂,且题材多样,歌颂山水,人间情感,吊古伤今,对美的追寻等。从“春日佳气多”到“萧萧送雁群”,可以让孩子们在节令变化中感受自然,生发最真切的情感。同时,也能激发孩子的表达和沟通欲。

灵性是李耐儒很重视的一个词。有一次教学,讲拼音的启蒙,讲到双韵母wangyang,组词汪洋,形容一片水域很广的海面。一个五岁的小朋友问道:“老师,一只蚂蚁,看到孔庙的这个泮池,是不是就是看到汪洋啊?”

闻听此言,李耐儒很惊喜:“哎,你这是庄子的境界啊,小大之辩……”

这是孩童最天然、最真实的思维状态,没有被现代教育给格式化。但到了二年级之后,李耐儒发现他身上没有这种灵性的思维了。“很可惜,一个小庄子被扼杀了。”

这背后,是李耐儒对儒、道的复杂态度。“如果没有老庄,中国文化就会失去它的灵性,哲学意义上的美也会少很多。我总觉得,儒家的东西,在经学化之后,对人的思想的创造性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我带孩子读书,一直主张把想象力无限的庄子放进来,就是想对冲、消解一下儒家的一些负面影响。”

因此,在他主编的国学基本教材里,有《老子庄子选读》《墨子荀子韩非子选读》,以及大量的诗文读本——《楚辞选读》《汉魏六朝诗文选》《千家诗选读》《诗词格律》《诗经选读》《唐诗宋词选读》……

他也以这种理念教育女儿。女儿一岁半时,就记住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没办法跟女儿讲太多,他就把这句话改编为儿歌,让女儿读着玩:

孔子爷爷说,时间像流水,逝去不复回。宝宝年纪小,做事不用催,勤锻炼、多看书,要学小鸟飞。

这里蕴含了几个概念,一是孔子对时间的概念,还有《论语》开篇的“学而时习之”,“习”繁体为“習”,“鸟数飞”。

李耐儒称这是在做实验,种文化基因,孩子读念时或许有口无心,但很可能就融入到精神血液里了。

在他引导下,女儿一个礼拜背一首古诗。比如春天来了,一家子去寻找春天,春天有生命的萌发,有对草木鸟兽爱的唤醒,有对自由的探寻,有对梦想的追寻……

“你说这是国学吗?当然是国学在当下的应有之义。从自然、生命开始,编儿歌,讲唐诗,说故事,这些东西实际上就可以慢慢地影响她的成长。我也把这样的探索分享给感兴趣的朋友们。”

2013年,秋霞圃书院的《国学基础教材》面世,至今已出了修订第三版

04
秋霞圃之子

2012年,李耐儒从小学一年级学生中物色了一批孩子,家长们也一道共读。

他观察发现,学得好的,一般都有自律的意识,积极向上,有抱负,还有很强的文化认同感……

周六上午,是秋霞圃书院风雨无阻的亲子共读时间。大本营嘉定孔庙,始建于宋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规制崇宏,甲于他邑”,有“吴中第一”之称,这里也是具有250年历史的当湖书院旧址,清代陪祀孔庙的理学家陆陇其曾在此讲学。

在过去,孔庙的功能是庙(祭祀)学(县学)一体。2013年开始,秋霞圃书院的孩子们得以在孔庙读古书,礼敬先贤,这种学习“环境”在中国读经界,可谓罕见。

每年年底,书院会举办年会,孩子们展示所学所得。比如2016年的年会,第一个节目是朗诵《秋霞圃之子》诗歌:

我们读论语 领悟人要仁爱

我们读孟子 知晓大丈夫气节

我们读礼记 明白立身之要

我们读诗经 学习古人的雅言

这是中国人亘古的基因遗传

接着是各种节目,比如娇小可人的小姑娘用古筝弹奏壮烈激昂的《林冲夜奔》;七八岁的孩童们吟诵古文名篇,表演舞台剧。

一位连续三年参加年会的家长评论道:“国学能够给孩子大的格局观。以小窥大,比如这次的年会上,孩子能学到,从治理天下大任在身的角度去看待世事变迁(《岳阳楼记》),也能学到从战略家的角度去分析《隆中对》,从哲学家的角度去领悟山水风光和人之生死(《兰亭集序》)。孩子们因为研读,参与节目,与老师和家长从不同角度去解读文章的寓意,孩子们领悟后,格局更开阔,不会再为同学之争而气急败坏,不会因一次失败而失去方向……”

这位家长喜读企业家传记,并给孩子们做过分享。比如一位美国记者曾问李嘉诚缘何成为华人首富——因为勤劳?比别人聪明?比别人更会沟通?……李嘉诚回了两个字:气概。美国记者追问他的那种气概是怎么培养出来的。李嘉诚称童年时期读的《三字经》《千家诗》《诗经》《老子》《庄子》等古书,令他终身受益!

该家长在书院的一次征文比赛中写了这个故事,并评论道:

“气概是什么?气概是一个人的格局,一个人的高度。为什么关羽、张飞、诸葛亮会跟刘备打天下,是因为刘备有匡扶大汉的气概。如果你希望孩子长大能有一番作为,培养他的精神气概是最根本的。”“李嘉诚的学历是初中生,但成就非凡,关乎他小时候精神喂养的是什么!”

按李耐儒的想法,孩子们三至五年级读四书,到六年级可以读历史了,他建议先读《史记》《左传》,这两本书对历史有非常清晰的梳理,同时也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让孩子们了解中国文人有怎样的历史观,非常重要。历史观的建立,对一个孩子的视野开拓也很重要,它将决定我们对很多事物的看法。”李耐儒说道。

汤一介和陈来先生,分别为秋霞圃书院丛书题词

秋霞圃书院弟子训

一、怀真善之本,爱父母、爱师友、爱国家、爱民族、爱人类、爱地球上的万物。珍惜生命、健康、亲情和时间。

二、每日诵读经典十分钟,每周必有一日研习国学,以此成为生活的习惯。

三、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以磨炼来坚定自己的意志,以反省来修养自己的性情,意志与性情将会决定自己将来的学业与事业之一切。

四、追求广博的智识;对中外文化有了解,对社会事业有贡献。

五、经常锻炼身体,培养劳作的兴趣和艺术的修养。

六、学会谦让,经常说“您好、对不起、谢谢”,是我们最基本的教养。

七、生活衣食器用当俭朴,不攀比、不崇侈;给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八、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来做;允诺的事情,要尽力做到。

九、逐渐养成独立的人格,思想不盲从;如果内心有信仰,要坚卓而恒久。

十、任何时候都充满自信,在力行中实现自己追求的美好理想。

END

2021年/第52期2021/07月刊

发现教育价值  记录教育改革
精彩封面回顾
封面故事 | 赵毅衡:符号人生
封面故事 | 川锅技校:我们只是从社会需求中冲撞出来的一种职业教育
封面故事 | 川锅技校:踏平坎坷成大道
封面故事 | 丘成桐:从数学中发现诗意人生
封面故事 | 傅天斌:为18万人守住一间书房
审 | 杨    军
排 | 阎家珲
供图 | 受访者
(0)

相关推荐

  • 为什么要读《论语》?4大好处让孩子终身受益!

    <论语>,万世之书,天下之学,经典中的经典. 这么多年来,我最近在看.重复看.不断看的书,孔子的<论语>,让我从中受益最深,这才是真正人类的智慧. -- 马云 美德的最高文本, ...

  • 杭州孔庙所藏元代碑石透露了哪些历史信息

    元代杭州的碑刻主要存于两处,一是凤凰寺,二是孔庙博物馆.凤凰寺里的元代碑刻请参看("杭州文史"微信公众号2017年3月16日发布<凤凰寺之谜>)一文,本文主要介绍孔庙博 ...

  • 气概

    IF枕边育儿 优质育儿领域创作者 曾经,美国权威杂志采访华人首富李嘉诚:您能成为华人首富,是因为什么.勤劳?是比别人聪明?或者是比别人更会沟通?李嘉诚两个字直接回应:气概.气概是什么呢?气概代表的是一 ...

  • 学习了国学,5岁女儿更加独立、有礼貌、爱学习……实现了成长的8大突破

    作者:芮洁妈妈 我与书院结缘一学期的故事: 我把孩子送到天第书院求学已有一学期.在这一学期中,我先后参加了书院的这些活动:"开学典礼"."期中报告会".&quo ...

  • 国学应该“教什么”,“怎么教”?

    文丨月月· 主播丨北屿 近几年来,"国学热"不断升温.无论是高校或是幼儿园,许多学校都开设了所谓的"国学班",中小学也开始要求学生学习<弟子规>.& ...

  • 顺德府城的文化教育

    历任顺德府知府对府城的文化设施十分重视.认为"学校所以兴教也,其制详于成周".汉代时桓帝刘志下诏修建孔庙,并命令孔子后裔孔和为守庙官,进行定期祭祀.北魏时在全国建立了周公.孔子的同 ...

  • 【兰溪国学第一讲】 仁山书院应体现的国学文化

    仁山书院应体现的国学文化 仁山书院为金履祥隐居仁山下著书讲学所筑.金华许谦尝草履徒行,冒雪来此问学.历经修建,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坐北朝南,偏东10度.三间三进,后进两边有厢房,是丁字型布局.占地面积 ...

  • 老胡观点: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基于一线教师课题子课题分解的一点思考

    老胡观点: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基于一线教师课题子课题分解的一点思考

  •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聋校学龄听障儿童语言康复训练浅见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聋校学龄听障儿童语言康复训练浅见 朱秀兰 洛阳市新安县特殊教育学校 摘要:对听障儿童尽早实施语言康复教育,有针对性的补偿缺陷,不仅有利于听障儿童个体得到全面的发展,同 ...

  •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徐秀兰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新课程改革呼唤着综合型的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从新课程内容到中考命题,已经折 ...

  •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今天,给朋友们介绍一位我的q友,网名红叶.我喜欢叫她叶子,是尘介绍认识的,(尘就是我的对联老师).我们在一个对联群结识,叶子玩的并不多,进步很快.重要的是从她的对联中感觉到,她的格局比较大,思想比较宏 ...

  •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致文人的秘密花园

    与你一起读过的第 1837篇文章 回合 金玟岐 - 回合 人常说,字如其人,文如其性,识文断字多少能了然人心,洞察人性.当然,这妙笔生花,也必然少不了伏案疾书,纸笔间的摩挲,绘制出的流线,记录下的便是 ...

  • 朱熹读书法: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静下心来读一本书,成了很多人眼中的奢侈事.尤其对于职场人而言--没时间.没精力.看不懂.记不住.用不上--这些问题仍然在消磨着许多人的读书热情. 如何才能做到高效读书,有效读书,并 ...

  • 问渠那得清如许 北京现代用水溯源 赵润田

    . 问渠那得清如许  北京现代用水溯源  赵润田 北京晚报 | 2021年04月08日 . 如今的东直门是个热闹地方,立交桥西有"吃货"们无人不晓的簋街,样样美食都勾人馋虫,桥东则 ...

  •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194年,64岁的朱熹在宫中担任待讲时,因为希望能够效法古代缺席,制约君权,结果得罪了宋宁宗和宰相韩侂胄,被罢免还居建阳. 1196年,有人叫嚣要"斩朱熹以绝伪学",他的门人也被 ...

  • 张斌:问渠那得清如许

    问渠那得清如许 文/辽宁丹东 张斌 "有时常想无有时""细水长流",这是母亲生前经常说给我们的话,是母亲的忠告. 母亲在缺吃少穿的岁月里挣扎了大半生,饿怕了,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