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个性 写好“这一个” |《葫芦爷》辛泽群

《天天读写》2021.6
     学生佳作
葫 芦 爷

济南外国语学校初一(10)班 辛泽群

有这样一个人,在我儿时的村子里,他与爷爷是老朋友了,他拥有一个偌大的葫芦园,我们常常去那里玩耍。

他的真名我已经忘记,只记得村子里的大人们因他种葫芦给他起了一个绰号——“葫芦爷”。开始只有大人这么叫,后来小孩也跟着叫,叫着叫着,便忘了他的真名。

【扣住题目,介绍“葫芦爷”称呼的来由】

每当秋季来临,不必说葫芦淡雅的香气,飒爽的秋风,也不必说枯黄的藤蔓,整齐光滑的石头小路,单是这一小块葫芦地,就有无限趣味。【借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句型,未尝不可】依稀的果蝇在天地间来回飞舞,褐棕色的泥土上还有几个未入土的蝉蛹,倘若用手指轻轻抵住它的外壳,便会急速地向地下钻去。【蝉蛹入土的描述与事实似不相符】黄中泛绿的葫芦压在枝头上,连藤蔓都喘不过气来。也许是小时看剪纸画《葫芦娃》的缘由,每逢秋天我便会在这守着,脑里幻想着葫芦落在土上,钻进地里,最后竟长出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娃娃来。【幻想内容充分表现出儿童的天真、烂漫】在这里,每次都能和伙伴们吵闹着度过几小时快乐的光阴。夕阳西下,葫芦在太阳最后的恩惠下熠熠生辉,看着“葫芦爷”与爷爷在园心的小亭子里对弈,不能不说不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只可惜在我不专业的“指导”下,爷爷每每逢弈必输,但快乐并不因此而减少。

【秋日里葫芦地的趣味——描述葫芦爷的生活环境】

到了冬天呢,“葫芦爷”把丰收的果实慷慨地送给了村里常客,拆掉木枝条,这里就变成了一座小小的广场。白雪皑皑,村子里的小朋友可不怕冻,我也不例外,白白的鹅绒挂满了枝头,仿佛吹一口气就会全部散落般,这时候孩子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攒出一个又一个硕大的毛球,奋力地向对方扔去,“葫芦爷”也会参与进来。毛球散开在身上,像一朵朵怒放的雪莲花。“葫芦爷”这时通常会挑衅我们,我们也灵活地将计就计,彼此使个眼色对方心领神会,顿时,万千朵雪莲向他抛洒而去宛如箭雨袭来,“葫芦爷”终是拿它们毫无办法,就这样方寸尽失,最终被我们制服了。孩子们的笑声回荡在天际,经久不散。

【冬日里的“葫芦爷”——慷慨热情,颇有情趣】

只要有“葫芦爷”在,孩子们就有春天。去年暑假,我再次回老家时,“葫芦爷”却病倒了。我突然想去看看他,看看儿时的伙伴,看看熟悉的葫芦园,想去看看这个调皮的老顽童,是他陪伴了我整个的童年。我沮丧地回到家,桌上摆着两个寻常的葫芦,看成色,刚摘下不久,一大一小。闻着葫芦淡雅的清香,“葫芦爷”的音容笑貌又浮上眼前。

【“葫芦爷”送“我”葫芦,——表达“我”的感激与敬意】

葫芦啊,它趔趄的、跌宕的人生,始终散发着迷人的清香。有这样一个人,他一生都像个葫芦,尽管普通,尽管坎坷,但他依旧散发玫瑰般的光泽,拥有恒久的人格魅力。

【升华感情,借物赞人,颂扬“葫芦爷”的人格魅力】

(指导教师:王海燕)

赛作文点评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生活中的每个人就如同每片树叶一样都不相同,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葫芦爷”,这个题目很亮眼,暗含的信息也清楚:一是年长的男性,二是这人和葫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小作者抓住了这两个信息,紧扣“葫芦”这个中心事物,着力表现“葫芦爷”的个性特点,为读者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

写法借鉴:突出个性 ,写好“这一个”。如何表现出“葫芦爷”的与众不同呢?小作者从三个方面着力突出人物的“这一个”特点。

1.通过环境写个性。开头介绍了“葫芦爷”称呼的来由以后,描述了“有无限趣味”的“一小块葫芦地”。不管是“来回飞舞”的昆虫,还是藤蔓缠绕、“黄中泛绿的葫芦”,这都是人物独有的生活环境,突出了环境中的“葫芦”这一特征。

2.通过事件写个性。借事写人,让人物在具体的事中展示其性格特征,从而塑造“这一个”形象。本文写了三件事:一件是“葫芦爷”把成熟的葫芦慷慨地分给“村里常客”;一件是葫芦爷拆掉葫芦架,腾出一个小广场供孩子们冬天玩乐;另一件是“葫芦爷”和孩子们在小广场上打闹、玩乐。事情虽平常,可也表现出葫芦爷为人的善良、热情与情趣。

3.通过事物写个性。“我”得知葫芦爷生病,想去探望却未成行,“我沮丧地回到家,桌上摆着两个寻常的葫芦,看成色,刚摘下不久,一大一小。闻着葫芦淡雅的清香,'葫芦爷’的音容笑貌又浮上眼前”,两个葫芦的描写着墨不多,却打动人心。睹物思人,小作者托葫芦而抒情,借葫芦以写人,再次印证了“葫芦爷”的淳朴与热心。

(点评:徐东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