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鹏论:奴斯从混沌中分离出世界万物 它们都是种子的聚合分离

不少朋友认为,古希腊哲学家提出的万物本原、世界如何形成等理论,也太幼稚了,但是,我们谁又能给出全新的说法呢?这还是在我们已经拥有了大量现代科学知识的情况下,如果真放弃了这些认知基础,空白的我们,没有几个人能够绘得出类似这些哲学家的图画。

——坤鹏论

一、万物的本原——“种子”
作为自然哲学家,特别是苏格拉底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们的主要哲学命题就是:
什么是万物的本原?
世界是怎样形成的?
所以,其中每一位史上留名的哲学家对于万物本原都有自己的见解:
泰勒斯说:“万物起源于水。”
德谟克里特说:“万物始于原子。”
赫拉克利特说:“万物都是从火中产生的,也都消灭而复归于火。”
阿里那克西曼德说:“无定是万物的本原。”
阿那克西美尼说:“万物由气组成。”
齐诺弗尼斯说:“万物源于土。”
毕达哥拉斯说:“万物本原是数。”(据说哲学一词说是毕达哥拉斯发明的。)
恩培多克勒说:“万物源于四元素水、气、土、火的相互结合、分离。”
……
我们可以看到,起初的哲学家多是一元论的,也就是由一个元素起始,从它循环转化成其他元素,比如:水变火,火变土,土变气,气变水。
显而易见的,这是一个循环结构。
但是,如果是循环转化的话,凭什么就说其中之一是本原呢?
比如:本原是水、是气、是土……
其实,在这样的循环中,任何一个元素都可以被认为是本原,都可以成为逻辑探讨的起点,或者终点。
这样的话,哲学家只要各占一个元素,就可以自说自话,但是,谁也说服不了谁。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一个哲学家,都想找出一个颠扑不破的逻辑起点。
从历史上讲,恩培多克勒对此第一个做出了贡献,他勾销了原有的循环结构,而代之的是四根的结合和分离,将西方哲学见地从循环转化生成论转向了构造论。
恩培多克勒取火、气、土、水为最基本的元素,视其为最单纯的、最基本的存在物,是不混合的、不变的、自在和自为地永存的。
通过它们的结合,就产生了万物。
(注:关于恩培多克勒的介绍请看:《读《高尔吉亚篇》 学苏格拉底的三段论(上)》
阿那克萨戈拉同意恩培多克勒的观点——否定绝对的生灭变化,因为“无中不能生有”。
也就是,所有存在的产生和消灭都不过是已经存在的、永恒的原始物质的结合与分离,“生存的东西,早已存在”,不过是不可见的、自在的。
万物“从已经有的和早已存在的东西出来的生成,不过这早已存在的东西因为它的微小而不被我们觉察到而已。”阿那克萨戈拉如是说,所以,“没有什么发生和消灭,发生只是聚合,消灭只是分离。”
同时,他认为,每一件事物都是由更小的原始物质组成的,表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它包含某个事物最多时的状态。
这是典型的原子唯物论的观念,所以阿那克萨戈拉也被认为是原子唯物论的先驱。
他反对虚空论,认为至少空气是无处不在的。
但是,阿那克萨戈拉不接受恩培多克勒认为各种事物都是由爱与恨形成的思想。
而且,他也不认同原始材料是米利都哲学家所说的一种、恩培多克勒所说的四种或是原子论者认为的许多。
他认为原始物质有无限个,并且质量各异,各有各的固有性质,他称之为万物的“种子”或“胚芽”。
也就是说:
黄金有黄金的种子;
肉有肉的种子;
骨有骨的种子;
……
所以,他与恩培多克勒、德谟克利特都可以称为古希腊自然哲学时期的多元学派。
二、世界万物如何形成?
阿那克萨戈拉认为,世界以及世间万物是原始物质通过分离而形成的。
这个分离由Nous(奴斯)的力量促其发生。
他说,本来原始物质是混沌的团块,它由无数不生不灭不变的不同性质的微粒——“种子”结合而成。
“一切都曾是混同的,然后Nous(奴斯)把它分离开,从而造成了各种不同的形体。”
而就在世界的太初,一切“种子”完全混沌地杂糅混合的时候,Nous(奴斯)在这个团块的某一点,开始旋转运动,这就是一切运动的原动力。
渐渐地,这种旋转运动就像涟漪在水面上推广开来那样,逐渐波及四方,形成了一个漩涡,其形成的巨大吸引力将越来越多的原初物质卷入其中,并在旋转中迫使各种物质“分离”开来。
最初,这个漩涡运动将原始物质分成两大团块:
一个是热、光明、稀薄和干燥;
另一个是冷、黑暗、稠密和潮湿。
前者是精气,后者是空气,同时,阿那克萨戈拉认为,冷热干湿都必须依存对方而存在。
他指出,除了起初的原动力外,剩下的所有运动都是完全机械地进行,而且这个万物分离的过程是连续的,从不间断,永不停息。
精气飞散到周围,空气聚集在中央。
空气生出土来,土又生出石头来,石头,离开地球,飞散在精气当中的,叫做星。
混沌状态由此渐渐形成了井然有序的世界。
他的残篇中有这样的文字:“过去曾经存在的东西,现在存在的东西,将来会存在的东西,全都是奴斯的安排。现在分开了的日月星辰的旋转,以及分开了的气和以太的旋转,也都是奴斯的安排……就是这个旋转造成了分离,于是稠密与稀薄分开,热与冷分开,明与暗分开,干与湿分开。其中有多种事物的多种成分。”
他还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同类性质结合在一起,比如:湿、暗、浓、冷形成较重的物体,比如土,下降为地,而干、亮、稀、热形成较轻的物体,比如火焰,上升为天。
阿那克萨戈拉认为宇宙的第一推动力是Nous(奴斯),它形成旋转运动,从而将混沌中的种子分离开来,于是便出现了冷热干湿哲学性质,继而形成了世界以及万物。
这是比较典型的演化论——宇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是一个单向的演化。
这种观点在当时是相当超前的,因为他之前的哲学家的宇宙论大多是循环论。
阿那克萨戈拉坚信,特定事物都是由各种原始物质(“种子”)结合而成,只是某种特定的原始物质(“种子”)占了统治地位,才会显现出该物质(“种子”)的特性。
也就是说,每种东西都包含着其他一切东西:水、气、骨、肉等;反之,水也包含着真正的骨、肉等,水之所以是水,是因为水元素占了主导地位,但是其中也存在着所有其他元素。
比如:雪,既包含黑也包含白,它之所以被称作是白的,只不过是因为白在其中居主导地位。
这里坤鹏论提个思考题:雪是白色的吗?
下一篇文章中,我将分享自己的学习思考,相信到时大家会对“种子”、Nous(奴斯)有更深的理解。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坤鹏论
(0)

相关推荐

  • 早期希腊哲学(1)- 米利都学派

    接下来对哲学史的讨论将采用问题引导式,也就是围绕某一个哲学家,某一学派或某一时期的哲学家关注的主要问题展开论述. 在希腊哲学发展的早期,哲学家门探讨的主要问题是寻求万物的本原(arche).要注意&q ...

  • 《世界哲学源流史》古希腊早期哲学之六:伊奥尼亚学派

    古希腊早期哲学之六:伊奥尼亚学派 希腊的自然哲学,是古希腊哲学发展的最初阶段.这一时期的哲学家们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他们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原问题,即自然界万物始基和生存的原因的问题.古希腊自然哲学有三 ...

  • 【古希腊列国志】小亚细亚古希腊城邦:米利都(下)

    小亚细亚古希腊城邦:米利都(下) ②阿那克西曼德:无定 米利都学派的第二位哲学家是阿那克西曼德(约公元前610年~前546年).他是泰勒斯的朋友和学生.他从泰勒斯的前提出发,对本原问题作了另外的回答. ...

  • 坤鹏论:进一步理解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和Nous(奴斯)

    绝大多数人缺少看到本质的能力,因为他们太相信自己的感官知觉到的表面,而不深思,更不会换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 --坤鹏论 今天,坤鹏论继续和大家分享阿那克萨戈拉哲学思想的学习体会. 坤鹏论为什么会写得很 ...

  • 坤鹏论:他给西方哲学最大的贡献是Nous(奴斯)

    当我们通过书籍与2000多年前的思想家深入且全面地交谈后,就会发现,人类科技的进步远远超过了思想的发展,自柏拉图之后,西方哲学家们所做的基本是对柏拉图哲学(他是集古希腊哲学大成者)的解释. --坤鹏论 ...

  • 坤鹏论:前苏格拉底哲学之总结(中)

    青史留名的最佳方式是著书立说,在世时就要尽量地去扩散自己的理念,第一让更多人知道,第二让更多人信仰,其中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便是自成一派,建立学派,吸引更多同道的追随者.传播者.解释者.研究者. --坤 ...

  • 坤鹏论:一切是“一”,“一”是什么?(中)

    最顶级的谎言就是实话,当然,这种实话必须是修辞过的,引人歧义,让听者自欺欺人,差一级的谎言是九真一假,最蠢的就是一个谎言接一个谎言,越多越难圆不说,还最容易自相矛盾,结果基本是自己拆穿了自己. --坤 ...

  • 坤鹏论: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是什么?

    坤鹏论: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是什么?

  • 坤鹏论:寻找“语境中的思想”

    科学主义之下,我们的眼中只有前进前进前进,而不考虑人在旅途的我们到底是享受还是遭罪. --坤鹏论 一.由施特劳斯重温尼采的天才预见 如果说柏拉图决定了整个西方传统哲学,那么,尼采则深深地影响着西方现代 ...

  • 坤鹏论:伯克的认同(中)

    面对语言的樊笼,有人说只能创造新的语言,但是,在这个世界谁能创造语言,只有人类,于是,主观性的问题还是会存在,这就是人类在语言上面临的两难选择. --坤鹏论 随着不断地学习.思考,坤鹏论不得不承认,人 ...

  • 坤鹏论:我们活在辞屏中(下)

    这个世界上,只要选择就代表存在着动机和目的. --坤鹏论 坤鹏论认为,每每发生热点事件时,都是观察和理解修辞学的最佳机会. 那一篇篇蹭热点且热度超高的文章,充满了写作者赤裸裸动机之下的无端猜度.阴谋论 ...

  • 坤鹏论:我们活在辞屏中(中)

    我们通过语言镜头所看到的.所认识到的世界,其实都是别人创造的辞屏,它让我们与真正的现实世界永隔两处,终生不得执手相见. --坤鹏论 坤鹏论认为,伯克将辞屏比喻为光很是恰当.形象. 就像马克·吐温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