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蓝根与大青叶
整理大青叶和板蓝根,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板蓝根的木部和皮部的占比不同,猜测是割取大青叶次数导致的。
询问安同学,得知:很多植物的根部都是这样的,靠近地面木部占比大,靠近地心皮部占比大。所以许多药材的性状描述不恰当。
小伙伴对此做出了一个有趣的解释:
木部主要起支撑作用,所以越靠近上面,木部占比越大,可以更好的支撑起上面的植物。
皮部主要起吸收作用,根越靠近地心,就越要竭尽全力吸收营养,远离土表的土壤营养少一些,所以需要更多的皮部。
同理下面的根支持作用不大,就不需要太多的木部。
靠近上面的根,他的皮部吸收较容易,皮部可以少一点,因为靠近地表的营养比较充足。
【基源】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的干燥叶。夏、秋二季分2~3次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含量】按干燥品计算,含靛玉红不得少于0.020%。
【性味与归经】苦,寒。归心、胃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用于温病高热,神昏,发斑发疹,痄腮,喉痹,丹毒,痈肿。
【用法与用量】9~15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霉。
【基源】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的干燥根。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晒干。
【浸出物】照醇溶性热浸法测定,用45%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25.0%。
【含量】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R,S)-告依春(C5H7NOS)不得少于0.020%。
【性味与归经】 苦,寒。归心、胃经。
【功能与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温疫时毒,发热咽痛,温毒发斑,痄腮,烂喉丹痧,大头瘟疫,丹毒,痈肿。
【用法与用量】 9~15g。
【贮藏】 置干燥处,防霉,防蛀。
大青叶、板蓝根都是多来源品种,青黛是它们茎叶的加工品。不同地区生产的青黛质量有差异,与原料来源有关。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认为:
蓝凡五种,各有主治。
雌蓝,实专取蓼蓝者。
菘蓝,叶如白菘。
马蓝,叶如苦,俗中所谓板蓝者。
吴蓝,长茎如蒿而花白,吴人种之。
木蓝,长茎如决明,叶如槐叶,七月开淡红花,结角如小豆角。
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原产我国,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根(板蓝根)、叶(大青叶)均供药用,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止痛的功效。叶还可提取蓝色染料;种子榨油,供工业用。
爵床科植物板蓝(Baphicacanthus cusia),产广东、海南、香港、台湾、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福建、浙江。
常生于潮湿地方。孟加拉国、印度东北部、缅甸、喜马拉雅等地至中南半岛均有分布。
本种的叶含蓝靛染料,在合成染料发明以前,我国中部、南部和西南部都栽培利用。因适应性强,现在上述地区多已还归野生。
根、叶入药,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效,可预防流脑、流感,治中暑、腮腺炎、肿毒、毒蛇咬伤、菌痢、急性肠炎、咽喉炎、口腔炎、扁桃体炎、肝炎、丹毒。
蓼科植物蓼蓝(Persicaria tinctorium)、
我国南北各省区有栽培或为半野生状态。
叶供药用,清热解毒;又可加工制成靛青,作染料。
马鞭草科植物蓝树(Wrightia laevis)
产于广东、广西、贵州和云南等省区。生于村中、路旁和山地疏林中或山谷向阳处;适生于土壤湿润、肥沃的地方。
印度、缅甸、泰国、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马来西亚的马六甲。
叶浸水可得蓝色染料,广西十万大山的居民常用它来染布。根和叶供药用,广西民间有来作治跌打、刀伤止血。
木蓝(Indigofera tinctoria)
安徽(舒城)、台湾(高雄),海南有栽培。广泛分布亚洲、非洲热带地区,并引进热带美洲。
叶供提取蓝靛染料,又入药,能凉血解毒、泻火散郁;根及茎叶外敷,可治肿毒。
声明
医家讲求“辨证施治”,人人“证”皆不同。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为探讨学习之用,不构成用药建议,如有需求,请谨遵医嘱。
参考文献
(1)大青叶板蓝根和青黛的本草考证 吴佩颖 王景敏 上海中医药大学制药厂
(2)中国药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