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也说“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郭广华
探讨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首先应想到承载中华传统文化源头的那部旷世奇书——《周易》。“周”,即“周普、普遍,即易道广大,无所不包”之意。“易”即“变易、变化之意,指天下万物是常变的。”由此观之,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一个“变”字。
拿儒家文化来讲,儒家讲究“仁义”,但儒家的仁义绝不是一层不变的。譬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说君王要有君王的样子,臣子要有臣子的本分,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可是,一旦“君不君”,那么“臣”便可“不臣”。“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父母;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仇寇。”这中间蕴含了随情势变化而变化的道理。
再拿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从原始社会一直到社会主义社会,每个历史阶段,每个阶段的每个节点无不在变化中存在发展着。由“禅让制”到“父死子继家天下”,由“总统制共和制到人民民主专政”;由“管仲改革到商鞅变法,由王安石变法到洋务运动,由戊戌变法到社会主义改造,由阶级斗争为纲到经济建设为中心……”无不围绕着一个“变”字进行。
每个新时代的确立,都会有自己的一套文化符号。大到年号国名、国旗地名,小到穿衣吃饭、服饰发型,都会有一些细微乃至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代变化了,随之就会有一套新的政治经济文化系统与之相匹配。
今天,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期,正处于弘扬传统文化的鼎盛期。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更要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把握机遇,与时俱进,勇做新时期的弄潮儿。绝不食古不化,自缚手脚,停滞不前。
朋友们,让我们以“变”之思维,帮助那些新时期的“长衫者”们解脱思想桎梏吧,帮助那些手捧竹简的“之乎者也”者、摇头晃脑者走出迷茫吧。
郭广华,宁阳八中语文教师,喜欢写点东西。曾在《小说月刊》《金山》《新故事会》《剑南文学》《华文小小说》《公务员高参》《幽默讽刺 精短小说》《小小说家》《小小说大世界》《陶山》《茉莉·精短小说》《水月北湖》《喜剧世界》《当代闪小说》《闪小说》《微小说》《饮食科学》《山东教育》《冰凌花》《大家教育周刊》《班主任》《语文报》《中语参》《教师博览》《山东教育报》《教育导报》《山东体卫艺教育》《教育故事》《宁阳文学》《羊城晚报》《检察日报》《内蒙古日报》《京华时报》《今晚报》《昆山日报》《洛阳晚报》《中山日报》《泰山晚报》《京郊日报》《江海晚报》《大江晚报》《鲁中晨报》《金陵晚报》《金华晚报》《梅州日报》《沧州晚报》《德育报》《滕州日报》《亳州晚报》《南国都市报》《青岛早报》《农村大众》《黔中早报》《人才就业社保信息报》《河北法制报》《湛江晚报》《山东科技报》《自学考试报》《新晨报》《北方时报》《太行日报》《牛城晚报》《鄂东晚报》《济宁晚报》《燕赵晚报》《中华日报》《台湾好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50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