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绿色转型 中部崛起

文_陈轶慧 焦永生

“小时候只有县政府这排简易的土坯房里透出微微灯光,每天放学后我都好奇地向里张望。现在,这里盖起了30多层的商业楼,每晚灯火通明。变化真是太大了!”看到广场上绚丽的灯光,84岁的济源供电公司退休职工李德瑚十分感慨。

百年沧桑巨变,百年翻天覆地。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河南电力工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创造了多项“第一”。

1922年,河南有了第一座官办电厂。1935年,河南第一座水电站建成。1957年,河南第一条110千伏输电线路和第一座110千伏变电站建立。1960年,河南第一条220千伏输电线路建成投运。1988年,河南电网跨入500千伏电压等级。2003年,华中与华北电网互联。2005年,华中电网与西北电网联网。2009年,世界首个特高压交流工程在河南建站落地,河南电网最高电压等级提高到1000千伏。2014年,哈密—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投运,河南在全国率先跨入特高压交直流混联运行阶段……

如今,河南电网通过1回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线路、1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线路、灵宝直流换流站和4回500千伏线路,分别与华北电网、西北电网及其所在的华中电网相连,接纳外区电力能力达1300万千瓦。拥有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3064座、变电容量3.14亿千伏安,500千伏“鼎”字形骨干网架加快形成,实现了地市500千伏和县域220千伏变电站全覆盖。

△ 1970年,河南省第一座220千伏变电站贾庄变电站建成投运。

充足电能服务生产生活

大河之南,天地之中。河南不仅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旧社会最早出现象征现代文明的电力工业的省份之一。自公元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在黄河大堤安装第一台发电机开始,河南开始了有电的历史。但受历史条件和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影响,电力未能作为强大的动力资源得到开发利用,且电厂多为民族资本家创办,当时河南电网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相对滞后。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将电力企业收归国有,十分重视电力工业的发展,河南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为河南电网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100年间,河南电网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逐步由110千伏、220千伏进入500千伏主网架时代。尤其在改革开放后,进入“换挡提速”新阶段,规模不断扩大,网架再次升级,由华中电网的末端逐步变成华中、华北、西北电网互联的枢纽,全国能源互联网枢纽地位进一步凸显。

城市主网的快速发展,也让农村配网加紧了升级的脚步。据统计,1978年年底,河南农网规模只相当于现在的十分之一,乡(镇)通电率仅有80%,村通电率65%,大部分农民还无电可用。

为改变这种状况,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先后开展了3次农网升级改造:1998年,第一次农网建设与改造工作启动,农网“两改一同价”工作拉开序幕;2010年,为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的用电需求,第二次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启动;2016年以来,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推进农业现代化、拉动农村消费升级为目标,启动了第三次农网改造升级工作。

通过改造升级,河南农村电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1978年“县县通电”到1990年“乡乡通电”,再到1997年“村村通电”,然后2005年“户户通电”,最后到2017年“村村通动力电”和平原地区“井井通电”。河南农民群众用电历史实现了从“没有电”到“用上电”,从“总断电”到“偶尔断电”,从“偶尔断电”到“敞开用电”的转变。

2016年度夏期间,河南首次实现主网供电无“卡口”,意味着河南局部地区电网供电紧张的短板基本补齐,电网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2019年,河南电网建设年度投资首次超过400亿元,并于6月底提前建成投产60项迎峰度夏基建工程,提高主网供电能力190万千瓦。2021年1月12日,河南电网日用电负荷达6515千瓦,创历史新高,首次在冬季创出最大用电负荷……充足的电能、愈发坚强的电网,为河南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 1995年,河南省首座村级110千伏变电站南街村变电站建成投运。

清洁能源呵护碧水蓝天

河南是用煤大省,煤炭消费长期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的80%以上,而煤炭储量却仅占全国的2.4%。燃煤造成的空气污染严重影响着居民的生存环境,省会郑州一度被列入全国污染最严重城市前十名。为推动能源结构转型,改善环境质量,多年来,国网河南电力大力推动“外电入豫”,全面实施电能替代,强化燃煤机组排放管理,深入实施电力绿色调度,为中原换上了“清洁电”。

2009年,晋东南—南阳—荆门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投运,南阳开关站建成,河南电网自此进入特高压时代。这是世界第一条1000千伏“电力高速公路”,也是特高压首次在中国实现商业化运营。2011年,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扩建工程投运,南阳开关站转为变电站,输送能力达到500万千瓦,特高压电能在河南实现平稳落地。2014年,哈密—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正式建成投运,构建了西电东送大动脉。至此,河南成为全国首个实现特高压交直流混联运行的省份。2020年12月30日,世界首个以送出新能源为主的特高压直流工程—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全面竣工投运,作为“西电东送”的标志性工程,额定输送功率800万千瓦,年输送清洁能源400亿千瓦时,约占河南省年用电量的12%,对助推河南省能源绿色转型意义重大。

利用特高压工程实施外电入豫,也是促进河南省能源供给清洁化,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截至2021年6月8日24时,哈密—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1000千伏特高压南阳站投运以来,分别累计输送电量2395.96亿、119.42亿、423.3926亿千瓦时。三站合计输送电量相当于减少河南地区标准煤燃耗1.26亿吨,分别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排放35000万、1020.23万、7894.83万吨,有效释放了环境容量,优化了全省能源结构。

6月9日,南阳—荆门—长沙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线路工程(河南段)启动首基浇筑工作正式进入施工阶段。这是河南省“十四五”期间开工建设的首个特高压工程,也是华中“日”字形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期间,国网河南电力将继续把服务全省新能源发展作为重要任务,进一步加强规划、建设、运行、消纳等全过程管理,深化储能等新技术应用,确保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及时并网和全额消纳。

如今,新能源已成为河南省第二大电源,通过特高压,绿色电能正源源不断地汇入中原大地,为谱写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提供坚强的能源保障。

规范管理保障持续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河南电业的生产规模很小,发展缓慢,全省没有统一的管理组织。新中国成立后,开展了大规模的电力建设,电力管理工作才步入正规。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河南电力工业也开始了重要改革。1978年前,河南农村配电变压器以下的供电设施仍多为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投资,农村电力由村委派电工管理,用电秩序混乱,乱收费、乱涨价、乱摊派和人情电、关系电、权利电现象时有发生。之后的二十年间,河南省政府、国网河南电力多次对农电管理体制进行探索,对农村电价进行整顿,用电秩序得到较大改善,但由于没能从根本上解决电网建设的问题,农村用电体制仍没理顺。

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壮大,企业管理工作愈来愈受到重视。1993年7月23日,河南省电力公司注册登记正式成立,1999年实现对全省18个市电业局的直接管理,河南形成了统一管理的电网,理顺了全省供电管理体制,整顿了用电管理秩序,河南供电事业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2011年,国网河南电力启动“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实现了发展方式的根本变革,通过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细化管理、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人财物核心资源的集约化管理水平,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随着电网建设的加快、电力规模的扩大,2016年,国网河南电力确立了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目标,并成功召开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在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各网省公司率先完成党组清理规范工作,明确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工作定位,强化党建引领,促进国网河南电力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多年来,国网河南电力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程序,按制度管人、管权、管事、管企业,提升各级领导班子依规决策、科学决策的能力水平;成立电网规划、预算管理、绩效管理委员会,细化工作机制和责任清单,听取基层单位意见,切实发挥“三个委员会”作用,为国网河南电力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全面落实公司通用制度,清理自有制度4300余项,形成了以通用制度为主体、自有制度精细补充的一体化新格局。各部门、各单位围绕责任目标,逐级管理,形成了贯彻中央决策、体现公司要求、适应自身特点、符合管理需要的科学制度体系,为企业和电网健康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时代潮流中乘风破浪,昂然前行;一百年间,河南电网在党的领导下夯基垒台,发展壮大。每一次重大改革都有党建引领,每一处工作现场都有党旗飘扬,每一项急难险重任务都有党员冲锋在前……展望未来,国网河南电力将始终听从党的号召、紧跟党的步伐,谱写新篇章,再创新辉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