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同仁堂创始人和《大宅门》有什么关系?历史是怎样的?
首先说一下北京同仁堂的历史。
提起北京同仁堂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是全国中药行业的“金字招牌”,是中国现存老字号企业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中医药文化。1669年(清康熙八年)由乐显扬创建于。起名为同仁堂。乐显扬是这样解释的:
同仁两字,原取自乐氏家传铃医留下来的刻有针灸穴位的铜人。铜人的模型是根据北宋名医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设计而成。乐氏家族原想用铜人为设堂制售药物的奇异标志,后因考虑到铜人全裸而不雅观,转而联想到“铜人”的谐音“同仁”二字。
乐显扬(1630年—1688年),祖籍浙江宁波府慈溪县(今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曾任清皇宫太医院的官员。明朝永乐年间,曾祖父乐良才举家迁往北京,以走街串巷,行医卖药为生,在当时称为“铃医。”
▲乐显扬
乐显扬是乐家第四代传人,早期也是铃医,清初他在皇宫太医院出任出纳文书的吏目,在工作之余,他收集大量的宫廷秘方、古方、民间验方及祖传秘方。
康熙八年(1669年)乐显扬辞去太医院的工作,在西打磨厂这个位置创建了同仁堂的雏形。
乐显扬有四个儿子,其它三人没有行医,唯有第三子乐凤鸣潜心研究医术,从父亲手中接过了同仁堂祖业,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在北京前门外大栅栏路南开设同仁堂药铺,并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乐凤鸣把父亲遗留下的丹方分别汇集成《乐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同仁堂药目》二书,使同仁堂声誉大振,迅速波及全国,不但一般病家、客商云集,就是清宫御药房用药亦必指令到同仁堂选购。
同仁堂到现在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同仁堂经历了清朝的覆灭,民国的战乱以及新中国的诞生和发展,但始终秉持“不为良相,只为良医”的家风,历代同仁堂人始终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造就了制药过程中兢兢小心、精益求精的严细精神。
到了1954年公私合营,末代老板是乐松生,1955年乐松生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接见,1957年成立同仁堂中药提炼厂。1991年晋升为国家一级企业。2005年,同仁堂以一亿零六百万人民币投标并购拥有147年历史的天津狗不理包子店。 同仁堂中医药文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电视剧《大宅门》是郭宝昌依同仁堂为原型创作的作品,三分虚,七分实。
电视剧《大宅门》不是同仁堂的传记片儿,而是艺术的再创作。描写了北京百草厅白家三代人的恩恩怨怨,(百草厅原型就是同仁堂),从清朝光绪六年(1880年)写起,一直演绎到1937年抗日而结束。其主线和同仁堂的兴建和发展相吻合。
导演兼编剧郭宝昌曾说:大宅门的原型就是北京同仁堂,剧中李天意就是以他为原型。
郭宝昌说:我曾在同仁堂这个大宅门中,生活了整整26年,我熟悉这里面的故事,郭宝昌是白家的养子。
郭宝昌1940年8月出生在北京一个贫困家庭中,先被母亲以80块大洋卖给河北沙城火车站站长吴家,改姓了吴。后其三姨借钱将他赎回,转手以200大洋卖进同仁堂。因养母姓郭,遂改名郭宝昌
郭宝昌的养母叫郭榕,原在同仁堂大家族中给老太太当丫头,后乐家四爷乐镜宇招她为太太。
【乐镜宇(1872~1954)字铎,北京市人。著名的制药专家,济南宏济堂创始人,出身于北京同仁堂乐家。是电视连续剧《大宅门》中主角白景琦的原型。】
当时郭榕出嫁时26岁,而乐镜宇年已七十,二人不能生育。但按乐家族规,过继子嗣必须在本族中挑选,不容外姓。郭榕不在乐家挑选,主要是不愿意财产旁落他人。所以买郭宝昌先以为娘家买子为由,寄养在她母亲膝下,暂称她姑妈,等她母亲去世后,才把郭宝昌接到乐家,随后便母子相称。换言之,郭宝昌是《大宅门》中白景琦的养子。
▲右一白景琦(原型乐镜宇)
郭宝昌16岁开始动手写家族题材的小说《大宅门》。1964年,因写《大宅门》被判刑3年。罪名是为资本家立传。
“文革”开始后,依然写,改判无期徒刑。
1969年3月,到张家口继续接受监督改造,并重新开始写《大宅门》。
1979年7月,郭宝昌的冤案得到平反,参加了工作。随后从事电影创作。
2001年,郭宝昌编导的家族剧《大宅门》在中央电视台首播,成为了当年收视率的冠军。
▲白景琦的扮演者陈宝国参观济南宏济堂
所以说,《大宅门》里的百草厅就是同仁堂的原型,剧中的白景琦是同仁堂的老板。剧中的故事就是根据同仁堂故事改变而成。有兴趣的亲们不妨搜搜看,一饱眼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