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了解医疗器械行业
与药品市场相比,医疗器械行业才处于起步阶段:行业规模更小、增速更快、集中度低。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仅是药品的一半左右,2017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约4000亿美元,但增速却是对方2倍,2011-2017年年复合增速为2.28%。
从国内来看,增长点主要来自市场普及需求和升级换代需求,2017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约4500亿元,同比增速超过20%,远高于我国药品市场不到10%的增速。总体而言,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滞后于药品市场,我国器械/药物市场规模比例仅为0.2:1,远低于全球0.5:1的水平。
医疗器械子板块较多,一般可以分成15个细分板块,板块占比超过5%的有体外诊断、心血管类、影像类、骨科和眼科等。TOP3分别是体外诊断、心血管类和影像类,2016年全球市场规模分别为494亿美元、446亿美元和392亿美元。而增长最快的是神经科器械和糖尿病器械板块。至于国内,医学影像、体外诊断、低值耗材、心血管和骨科为前五大市场。
国内群雄混战,坐等巨头出现
目前国内器械生产处于群雄混战的局面,企业小且散乱。国内医疗器械生产厂家有近万家,其中90%以上为中小型企业,行业平均收入规模在2300万元,而国内药品生产企业的平均营业收入规模在3.4亿。
医疗器械上市公司数量约50家,其中A股40家。市值超过500亿的仅乐普医疗一家(计算日期2018年8月30日),其余上市公司总市值均低于200亿,超过50亿市值的上市公司仅17家。,2017年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销售收入的上市公司仅迈瑞医疗、威高股份、新华医疗与迪安诊断。
在国际上,2016年全球排名前十的企业销售额合计达1453亿美元,市场份额37.55%。而且,我国高科技含量医疗设备依赖进口,彩色超声仪、光学射线仪器、医用X射线仪、高端介入材料以及诊断或试验试剂等中高端产品占据我国医疗器械进口总额的44.3%。这些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比较高,不易研发制造。
无论是器械公司的规模还是行业集中度来说,我国本土企业与欧美竞争对手之间仍存在巨大的差距,国内医疗器械要诞生巨头还有待时日。
外延并购,巨头崛起的必由之路
纵观医疗器械巨头的成长,并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行业巨无霸美敦力进行了大量外延式扩张,分别通过并购枢法模·丹历、MiniMed以及柯惠医疗成为脊柱产品、胰岛素输注泵技术的全球领先者以及医疗器械全球第一;骨科巨头史赛克1979年收购Osteonics进入关节骨科植入领域,而后借助并购的力量成为行业巨头;医疗影像领域西门子紧随GE步伐,通过并购建立起行业巨头的地位。
国内医疗器械上市公司也不断进行外延并购,提高竞争力。蓝帆医疗在2017年12月份斥巨资收购全球第四大心血管支架生产商柏盛医疗,占欧洲、亚太(除日本、中国之外)及非洲主要国家和地区市场总额份额的11%左右,柏盛医疗全资子公司吉威医疗为中国第三大心血管支架,市场份额超过18%。蓝帆以58.95亿元间接收购其93.37%的股权,柏盛的注入将为蓝帆带来新增长点。
除了行业并购,研发创新也是个增长主引擎。国内器械龙头企业迈瑞医疗,在发展初期就未满足于代理产品,而是将目光放到自主研发和创建自主品牌,生产出中国第一台血氧饱和度监护仪MET-503A;生产出中国第一台便携式多参数监护仪PM9000、准全自动三分类血液细胞分析仪BC-2000、全数字黑白超声DP-9900,形成了以研究开发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竞争优势,在国内业界确定领先地位。
乐普医疗,在心血管植入器械领域深耕多年,研发具备创新基因,公司目前拥有国内最齐全的冠脉支架系统(血管内药物(雷帕霉素)洗脱支架(Parnter)、可降解血管内药物(雷帕霉素)洗脱支架(Nano)、钴基合金雷帕霉素洗脱支架(GuReater)、药物洗脱分支支架),国产唯一能够与进口产品竞争的双腔起搏器等。此外,公司全降解血管支架NeoVas是继金属药物洗脱支架后的全新一代产品,已获准优先办理注册审批,公司预计有望2018年获得生产注册。
政策扶持,扫除最后发展屏障
综合来看,无论是分级诊疗的步步推进,还是对国产器械和创新器械的引导扶持,从大的趋势来看,国产医疗器械已经具备三大产业逻辑,支撑行业快速增长:
1.部分高端国产医疗器械,已经具备进口替代的资质;
2.中低端医疗器械,受益于分级诊疗层层推进,在县级市场快速拓展空白市场;
3.加快创新医疗器械的审评审批,有望从审批环节加快国内企业上市创新医疗器械,鼓励国内企业进行医疗器械创新研发投入。
多方面的行业政策的红利,为国产企业奋起直追创造了良好环境,国产器械正逐步提高自身竞争力。
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政策扶持只是给了医疗器械公司一条公平的赛道,最后谁能胜出,就各凭本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