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语《易经》导读人:走经学道统的光明大道
大家好,今天是我们导读人开班的第一次课。刚才郭老师把《周易概论》讲了一下,对郭老师讲的概论我有一个大概的体会,就是整个《周易》有个演化特色:周易的传承从汉易开始,然后在魏晋时期集成为玄学,在隋唐时期受到佛学的冲击,导致宋朝理学的复兴,然后到了明朝理学继续得到弘扬,而清朝在这个理学环境下,又有一个反正,就是恢复汉学。
整个中国2000年的易学就是先秦的孔子易学,这是易学的正宗,然后汉朝开始弘扬这个易学,这都是孔子的传人在做的事情了。刚开始汉易也有义理派的东西,像西汉马王堆帛书《易》里就有,后来逐渐的发展进入到象数体系,象数体系到了最繁杂的时候,魏晋就出现了王弼的扫象,这是代表玄学家们要把这些浑水扫掉,玄学要有一种清明的感觉,这是汉易的一个特色。这个玄学按现在标准来看,它应该就是逻辑思维更发达了,所以要把一些穿凿附会的东西扫掉,这就是王弼扫象的目的,但是要注意到王弼在扫象的同时,也与老庄的思想有互动。
后来由于魏晋时期汉易与佛法的互动,更加导致在唐宋时期,义理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提炼。因此,到宋代就兴起了理学,这与经学史发展的时代背景是有密切关系的。但理学过于偏重理论,对于一般学人在身心实践上可能就有所误导,就可能走偏,所以当时就有了陆象山的心学作为补充,这也就是说,在宋明时期,易学既有理学,也有心学。到明朝王阳明时期,有一个心学集大成的阶段。但王阳明的心学大成有个流弊,就是到了我们普通人容易进入一个狂禅的状态,所以康熙大帝又要恢复程朱理学。到了乾隆以后,由于封建专制限制思想自由,于是这些精明的士大夫只能钻到故纸堆里去搞乾嘉训诂。这就是历史上恢复汉易的过程,因为汉学训诂不容易发挥义理,不发挥义理就没有思想,就不会影响政治。这就是2000年来经学的发展脉络,易学就这么发展过来了。
对一个有志于研究古代经学的人来说,你如果要把从汉易象数体系到清朝的乾嘉训诂,这长达2000多年的易学体系梳理一遍的话,那你必须是超人,必须是超级聪明的人,从小就要能读书,而且要读100年,才能把留下来的这些著作理顺,即使看完也不一定能把它们的精髓掌握。后出转精也好,后来有一个文化的衰落也罢,好在我们历史上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制高点,这个制高点就是以唐代为标准,唐代文化达到了鼎盛,这个时候的国子监祭酒,也就是文化的最高人--孔颖达,他选择了王弼,因为从孔子到王弼那个时候,在解读《易经》的高峰过程中,王弼脱颖而出。
刚才郭菲老师引用了黄宗羲对王弼的一个评价,这个评价就代表了中国经学史上,这些最高的哲学家也好,经学家也好,士大夫也好,对王弼(字辅嗣)的一个正确的评价。黄宗羲的这个评价指出了宋代理学,甚至是近代易学,对王弼的一个误解,就是说《四库全书》对王弼有个误解,认为他是以老庄玄学解易。那《四库全书》总编纂纪晓岚的这个观点来源于谁呢?来源于程颐和朱熹,他们认为王弼是以老庄解易,既然是以老庄解易的话,他们经常就不提王弼了,就开始对他有这个误解了。但是黄宗羲还原了王弼易学,他说“顾论者谓其以老庄解易,试读其注,简当而无浮义”。大家都说王弼是以老庄解易,但是你读一读,大家读一读,它简当而无浮义,它没有玄学的浮华,而且它非常的精简恰当。
后来到了近代,章太炎晚年研究周易,发现王弼易是最好的。然后当代台湾最大的经学家和研究家屈万里总结了整个魏晋以来2000多年的易学体例,发现王弼的体例也是最好的。所以我们《周易诠释》整个的根基是建立在王弼易、孔颖达注疏、《周易正义》的基础之上,然后再加上程朱理学,再加上历代经学大师的体系,一以贯之,一定以《周易正义》为根基,以程朱理学为主体,然后到了明清,从阳明心学到清代的《周易折中》。由此看,整个经学脉络有一个中轴线,我把它叫做经学道统,如果抓不住这个轴心,那就会被99%的垃圾,被99%的文化的堆砌所掩盖,这个黄金轴,这个金玉般的轴心就完全被掩盖在象数易、河洛易,义理易、哲学易当中,这些繁杂的著作把它压住,那些东西看似是经学著作,实际上它已经发挥的很远了,导致你找不到经学的轴心了。
所以我们要坚持这个轴心是很难的,能抓到这个轴心也是很难的。尽管历史上有很多人发现了这个轴心,但是同时也有好多的经学家和士大夫、学者,他们又把这个轴心掩盖了,到现在还有很多学术著作一说到王弼,就是老庄解易、玄学,以为玄学不属于经学,所以这就造成了一个很大的误解!这个误解只有少数的学者和少数的大儒才能看清楚,以前孔颖达说“唯魏世王辅嗣之注,独冠古今”,认为从孔子以后,自古至今五经就属他是第一人。孔颖达是当时最高的国子监祭酒,他是孔子之后、孔子后裔,再之后到了黄宗羲,又对王弼有一个很高的评价,到了近代的章太炎和屈万里,他们都是经学家里水平最高的人,都对王弼有一个很高的评价。可是整个研究中国哲学、中国文史哲的人,到现在仍然认识不到《周易正义》的价值,这个问题要看清楚是很难的。虽然《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的书曾经那么兴盛,历代这本书的刊印质量数量都是最高的,它的文字之精深,以至于清代至当代形成了《十三经注疏》校勘学,到了清代,《十三经注疏》是以阮元为主的校勘,到现代又搞了两次校勘,现在是第三次校勘。
我们要紧紧抓住中国易学经学的主干才行,现在整个学术界大部分的学说都没有抓住这个主干。如果抓不住主干,那你搞一个学说实际上只是拿着《易经》这门最高的学问,最后搞出价值作用很低的一个用途,这就失去了它的大用,失去了“《易》为五经之原”的根本。
今天,我就是要谈谈这个体会:我们在这个轴心上走,就是说,大家学两月,等于人家学一年。为什么呢?人家学一年,等于是在小道上走的,而我们是在高速路上、在国道上走的,这完全不一样。我们走国道的一天的路程,他们需要一年时间才能走到。这就是说,方向和轴线是最重要的!如果走错路,如果不在主道上走,那确实是太浪费生命和时间了,这是我们要认识到的最最重要的一点。因为易学的著作太多了,在历史上存在有六千部著作。应该说,从解放以后到现在大概有几千部著作,如果你淹没在这几千部著作里,那是很冤枉的。还有,现在古籍传播也越来越多了,四九年以前的著作大约有一千九百部左右,如果你淹没在这一千九百部著作中,那也是很冤枉的。但是这里边有一条主干,这个主干就是《周易正义》,这是不变的。因为这是经过最多的精英检验的,他们是当时最高的士人,从最高的士大夫到皇帝,到全国研究儒学、道学各方面学问最高的人,他们共同认可的这个主干。
学术界有的流派以虞翻易、象数易为主流。历史上,魏晋时王弼已经扫象了,这其实本来只是一个历史问题,但现在它们又进入现实了,这样导致很多人沉迷在象数之中不能自拔,在这个泥潭之中出不来了,所以越研究易学看到的矛盾越多,最后就怀疑孔子、反对孔子,认为是孔子看来可能就不懂《周易》,就懂一点而已,最后自毁经学,学着经学把自己毁了,搬起石头来砸自己的脚。这种情况同样出现于以文史哲理路研究《周易》的学人中,把《周易》离析为卜辞吉凶、鬼神迷信、历史传说等一堆无序的材料,从而怀疑《周易》非圣人之道。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没有抓住主干,不知道经学的道统,走到小路上去了,在小路上越走越远,最后自己就迷路了,反过来还抱怨大道不对,实际上是他自己进入了旁门左道,最后反倒怀疑起了圣人,事实上是他自己走错了。这是最大的问题,但这是一个因缘问题,不是一个学术问题。
大家能走到这条正路上来,说明跟大道是感通的。如果不在这条路上,你就是一个知识分子,学知识、玩弄知识、消费知识,只是喜欢国学的外表,不知道它的生命价值。如果你心中真正有一个生命的价值,有一个大道的价值,有一个大的愿力,你一定会在这个道统上,一定会在周易的正规大道上,这是我最大的一个感想。
至于说具体的学习,在建立了轴心、建立了光明大道以后,那学习就很快了。因为我们一轮学习有两年的时间,一定会超过在近代百年以来学术界的那些人,从硕士读到博士,哪怕他们通过这五六年的时间,也根本到不了我们这一地步。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可以做对比,多少易学著作与论文,他们的水平我们都能看到。因为他们本来就不在这个道上,已经丧失了经学的鉴别力,自己就立不住,这是非常的悲哀。
一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的悲哀就是这个经学体系已经倒塌了,学经学的人根本不是在学经学的路上,完全是拿着一堆经学材料在做解构的工作,《诗经》退化为诗词文学,《春秋》退化为史学,《周易》退化为名相(哲学),因解构导致经学瓦解。这个大家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所以,如果你站在这条正道上走,守着“贞”,通过两年学习之后的达到成就将是不可思议的,不要小看了自己。因为你走在光明大道上,在“高速路”的这两年,你会完成他们十年的功效,这是我的一个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