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什么样的地方
家,是什么样的地方?
我知道马上有人会脱口而出: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温馨和谐的乐园。
但是,现实很骨感,家庭经常会成为波涛汹涌的海面,击翻那条无助的小船;家庭也会成为冰冷的是非之地,在互相指责中失去了温暖。
有位作家说了这样的话,可以启发我们思索:
人们以为,家中的人应该是温柔和蔼的。真是错了,家是我们性格和心灵彻底释放的地方,人在家里,其实比在外面更脆弱,更敏感,更易冲动。
想一想确实如此,大家看看这幅画面:本来相夫教子的母亲,在陪孩子写作业时突然大发雷霆:“你怎么这么笨?我都讲了这么多遍了,还不开窍,你是猪脑子吗?”
孩子呆呆地望着天花板,眼里噙着泪花,目光游离;气呼呼的妈妈情绪愈发失控,越来越急躁。
大部分父母在辅导孩子过程中,刚开始还能保持耐心,一旦遭遇孩子犯错或者开小差,或者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之类的问题,家长就开始逐步升级自己的责备,一直升级到谩骂殴打。
此时,宣泄自己的愤怒成了家长的主题,尽管披着为孩子好的外衣。那个关心孩子的母亲不见了,代之以愤怒失控的形象,正像那位作家所言:在家里更冲动。
同时,作为家长,也要明白,孩子在家里更脆弱、更敏感。当家长的冲动与孩子的脆弱相遇,怎么会不出问题?
可以说,有些孩子的厌学,就是家长冲动与暴躁不幸造就的。孩子一旦把学习与家长的生气经常联系在一起,厌学的种子就开始萌芽长大。
如果外面的世界让人感到疲惫,我们希望的是在家里得到修整;如果外面的环境让人焦虑,我们希望在家里得到抚慰;如果竞争的压力让人紧张压抑,我们希望在家里得到缓解与释放。
但是,当家人都把希望得到修整、抚慰、缓解与释放的需求寄托在家庭,却不能理解包容家人的疲惫、焦虑、压力等情绪时,矛盾冲突就很容易发生。
作为家长,作为家庭的领导者,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如果不能明白这里面隐藏的微妙,如果不能采取措施加以改变,那么,家庭就会成为制造消极与负面的场所。比如,孩子在家里更不愿意学习,孩子在家里更感到压抑。
小时候,听大人说过:儿大三分客。用现在话说,意思就是孩子大了,就应该有边界感;不能想打就打,想骂就骂。
其实,纠正一下这句俗语,孩子小的时候也需要有边界感,要把孩子当做独立个体来对待,而不能视作家长的私有财产。
适度的边界感,不仅不会让家人之间显得生分,而且会让家庭出现温馨和谐,就像人们说的,两只刺猬,近了就互相刺伤对方,远了就不能互相温暖一样。家人之间在不断磨合与调整中,找到适度边界,有关爱但不控制,有帮助但不代替,有提醒但不斥责,有督促但不辱骂。
果真如此,家才是温暖的港湾。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