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诗歌●诗坛选萃】刘亦工 ▎等风来(组诗)
【作者简介】刘亦工,男,居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长期从事干部教育、组织、政策研究工作,曾在省级公开发行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4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上全文转载。2016年8月开始写诗,至今有900多首诗在数十种微刊和期刊上推送和发表。
在山之上
看到这横亘在我面前的山
我就想决不能在他面前感到畏惧
更不可以退却
很多时候把我所崇敬的人比作山
现在,我是不是应该反过来了
比如把山比作人,又会怎样
我决定登上去看看
在山之上,一个像山一样活着的人
一定会感觉一览众山小
但是,有谁会注意到那些高于山的事物呢
它们与低处的事物同根共生
比如那些草木,那些牛羊,那些虫
它们动一动,也会引来一双仰望的
眼睛
药材村的秋
一千四百多米的海拔
使这里的秋色比起低海拔地区来
有着更加苍茫的色彩和视觉冲击力
谁说不是呢?连绵起伏跌宕重叠
像永远都无法展开的画卷
你只有越过叠障和穿过云雾
才可以领略它们的全部莫测和精彩
庄稼收割了,缠绕在篱笆上的青藤变得枯黄了
这一切似乎都可以与凡高的画相比
可以说美,可以说有诗意,但却无法说出
它们到底有多厚重
药材村的秋,秋高气爽
又一个黄金五年收获期到了
一个土家人拿出他那把搁置了多年的四齿耙
将黄连刨出。只有在这时候
我们才会感到一股带着清苦的浓香
正充盈着这个鄂西深处的小山村
并对应着此刻豁然明白的你
——可以什么都不想,但一定不可以不
面对青翠中的那一片金黄
蚂蝗村
并非秋天是如此无情
稻田的只剩下了齐刷刷的稻茬
留下满地的稻谷的余香
蚂蝗就是这时候在泥土深处蜇伏的
太阳的灼烧多一点,它们就会下沉一点
扬眉吐气的日子也是常有的
那是春天雨水频繁的时节
它们从沉睡中醒来
但没有谁也沒有注意到它们的相聚和欢腾
以蚂蝗的名字为鄂西一个小山村命名
千百年来,沒有人告诉它们这其中的隐喻
它想要的只是一点的栖身之地
可是山里人却给了它们全部
这慷慨,至今还令蚂蝗们始料不及
夫人石
没有光的辅助,对视等于对看空无
就如现在我在蚂蝗村看到的夫人石
与不远处的那已成黑洞的石门对视
这对视一形成便凝固了几千年
山谷之间仿佛有无数道光从我身体中穿过
虽看不见,但时时让我感到震颤
我惊叹无数传说中的创作者
那时就不落俗套地
刻划了夫人化身为石头后的双重人格
她把全部的爱都给了为了巴国社稷
而英勇赴死的丈夫
却每年又都会摄取一个无辜者的灵魂
以求得蔓子将军的重生
但是,这丝毫不会影响人们参观夫人石的热情
逻辑一经建立,就会产生新的推理
就如现在,人们在她四周寻找最佳角度
以求得以一种对视审视着另一种对视
向你走近,我远在鄂西山区的故乡
在去天河机场的路上府河是必经之地
因为是季节河,很多时候府河
都是隐入在河水横溢的浩淼或干涸中的
我是初冬一个晴朗的日子途经那里的
我此行的目的地是飞往遥远的鄂西
多好啊,我远在大山深处的故乡
向你走近,却并没有感觉背向出发地走远
你给我的是对故乡魂牵梦绕的记忆
就如现在所看到的被北风吹黄的府河两岸
仿佛从故乡又回到了故乡
静观
处山巅之上,对我来说并不是难事
在鄂西山区,可以任意框定一个范围
就可以假想我可以在山的最高处了
我可以忽略那隐约的群山
事实上它们确实被云包围着
但是我还必须假想它们就是云
风叶快速地旋转着,似乎想在
山与云融合的那一刻,再上演一次
山巅与山谷的颠倒
接下来我就是静观了
那绵延的和正在渐次走向清晰的朦胧
注定将鼓动着我去俯视那些正俯视我的事物
玉米吐穗了
正当八月,玉米就要成熟的日子
放眼看惯了满目青山的我
这时看见了坡地上的那一小块金黄
沒错,这是玉米正在吐穗
其实,玉米吐穗远不像一些花那样
是一夜之间就绽放开的
而是一点一点进行的
既不给人惊喜,也不令人失望
这个过程不算漫长,但也决不短暂
如果你不是蓦然回首
那么就一定有足够的时间去领略着它们的生长
如果你真的被什么惊回首了
那一定是因为那一束束玉米穗
一夜间从飘逸飞扬又回到了最初的萌芽
等风来
在迎接雪的飘来。而要留住它们
一睹它们的风采
就必须等风来,而且还必须是凛冽的
带着十分的杀气
必须像当初秋风扫落叶那样
剔除所有的温柔
必须等风来。看大雪如何飞舞
看美丽的白如何温暖着这满目的
尖利的盔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