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与《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是宋初名臣晏殊脍炙人口的词作《浣溪沙》,这首词写作者在花园饮酒,看到满地落花,心里十分伤感。“花落去”与“燕归来”每交替一次,便过了一年,而人生在这无穷的交替之中逐渐衰老直至消失。“花落去”、“燕归来”,本属司空见惯的寻常小事,但当作者在这两个短句之前加上带有感叹色彩的词组“无可奈何”与“似曾相识”以后,于是便把这极其普通的自然现象纳入人生有限而时间永恒这一哲学范畴中来,创造出一种“情中有思”的意境。
这首小令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尤其出彩,明代文学家杨慎在所著《词品》中夸赞“'无可奈何’二语工丽,天然奇偶。”明代戏曲理论家沈际飞在《草堂诗馀正集》中也说“'无可奈何花落去’,律诗俊语也,然自是天成一段词,著诗不得。”然而也有人认为这两句不都是来自晏殊的巧妙构思,而是另有所出,并且描述得有情有景、活灵活现,一时还真难辨真伪。(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引《复斋漫录》:晏殊,大明寺见蜀人王琪壁上题诗,邀至府中,酒后游园,晏称去年暮春到此,吟“无可奈何花落去”,至今未得对句。王琪见庭燕剪柳穿花,应声道“似曾相识燕归来”。)
值得一提的是,晏殊本人对“无可奈何”这两句也极为喜欢,后来又把这两句用到了一首诗中。清人张宗橚在《词林纪事》中写道:“元献(晏殊谥元献)尚有《示张寺丞王校勘》七律一首:'元已清明假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难禁滟滟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游梁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中三句与此词同,只易一字。”晏殊真是惜词如金,不肯浪费佳句,如果《词林纪事》没有记错的话,老先生竟然一词两用,这在我国古代诗词作品中还真是不多见。
提到晏殊,还有一首词需要提及,这就是下面的这首《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首词被后人推崇为描写闺思的名篇。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柳永、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足见此词之负盛名。然而这首词的归属也是有些争议的,很多人把它归到南唐冯延巳名下。这种考证确实非笔者能力所及,但是说晏殊的词深受花间派和南唐冯延巳的影响,这大致不会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