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赤峰举人故事”系列之三张礼

人物小传

张礼,字会轩,号典卿 ,行三,清咸丰八年(岁次戊午)正月十一日(公历1858年2月24日),生于直隶承德府赤峰县乌丹城(今乌丹镇),卒于伪满康德二年(岁次乙亥)腊月二十二日(公历1936年1月16日)亥时。祖籍直隶省南宫冀州枣强县(今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枣强镇),其先人后迁至山东莱州府昌邑县西丰台庄(今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太高祖(十三世)张阁(妻姓氏不详),高祖(十四世)张永庆(妻郝氏)从山东迁至赤峰红山嘴(今赤峰市红山区),卒后葬于赤峰红山嘴 。

贩卖火烟起家

张礼的曾祖张克成是个生意人,他联合着自己的子侄,把火烟从红山嘴贩卖到乌丹城,勤劳经营,家道慢慢地殷实起来,就在乌丹城置买田园和住宅。

张礼的父亲叫张步瀛,生于清道光十一年二月初四日(公元1831年2月26日),卒于清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初二日(公元1898年7月20日),寿享六十有八,葬于乌丹北门外。张步瀛生前娶了两个老婆,大老婆李氏,生于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五月初七日,卒于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二月初五日,寿享九十;二老婆张氏,生于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十月初十日,卒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十一月初三日丑时,寿享六十有八。这两个老婆给张步瀛生育了七个儿子,张礼的生母是张氏。

像那个年代的很多孩子一样,张礼幼年入私塾发蒙,师从黄老夫子诸先生。及长,师从赤峰举人王维卿老夫子(名肇元,清同治六年丁卯科顺天乡试第二百六十九名举人,议叙知县),进习举业。

张礼修业期满,先后参见县、府、学院三种考试,均过关。

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张礼参加戊寅科岁试,受到何地山老夫子(名廷谦,顺天学政)的赏识,“蒙取入泮”,考中秀才。第二年,张礼参加己卯科岁试,受到祁子禾老夫子(名世长,顺天学政)的赏识,“蒙取一等”。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岁试,张礼参加壬午科试,受到孙子授老夫子(名诒经,前任顺天学政)的赏识,张礼“蒙取一等”。

这样,张礼成为直隶承德府赤峰县府学的增广生。何为增广生?《明史·选举志一》:“一等前列者,视廪膳生有缺,依次充补,其次补增广生。” 另据《癸巳存稿·释社》载:“学生有五等:学生亦曰廪生,一也;增广生,二也。”

清光绪十一年(岁次乙酉,即公元1885年),清廷设乙酉科顺天、江南、江西、浙江、福建、湖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乡试 。是年秋季,张礼赴京参加顺天乡试 ,一试得中。这一场科举考试,承德府共有三人考中举人。除张礼外,承德府人林万涛考中第十四名举人,建昌县人马之望考中第四十七名举人(时年四十有七)。

在张礼的同年中,有许多人成为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如第三十九名梁济(梁漱溟之父,时年二十有四,广西桂林府临桂县监生)、第四十八名杨锐(时年二十有五,四川绵州绵竹县优贡生,“戊戌六君子”之一)、第八十五名屠寄(时年二十有七,顺天府大兴县附学生,原籍江苏武进县,蒙古史学家,著有《蒙兀儿史记》)等。

张礼中举后,其父张步瀛,例封文林郎;母张氏,例赠孺人;母李氏,例封孺人。

张礼娶妻毕氏,赤峰县桥头(今翁牛特桥头镇)娘家,共生有三个孩子:子一人,名树桂 ,后易名凤声,字瑞东 ;女二人,其名不详,长女出嫁崔氏,次女出嫁王氏。

乡闾声望颇高

张礼二十八岁考中举人后,官府除了赏赐袍褂外,还赐给旗杆一对,直径约三十公分,顶部有一个人头大的铜顶子,名曰“旗杆顶子”,在太阳的照耀下金光灿灿。可就在当时的社会名流们积极筹办立旗杆仪式,拟将旗杆树在张宅大门两旁,再配上一对石狮子,以体现出举人老爷的荣耀时,张步瀛出来说话了,他认为张氏本是农民出身,经商是为了糊口,这次张礼中举是仰仗皇恩浩荡。如果将旗杆立在家门口,一怕脱离群众,二怕折了年轻举人的寿。遂决定将旗杆赠予位于乌丹城东南的关帝庙(今乌丹实验小学附近)。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拆除关帝庙中神像时,才将这对旗杆拆除。

张礼中举后,朝廷曾有意委以官职。可是,恰逢张母去世,张礼只好“丁忧”。守孝期满,有感于当地文化落后,人民愚昧,文化素养亟待提升,遂绝意仕途,以课徒终老一生。据《翁牛特旗志》载:“(张礼)有感于世道溷浊,官场腐败,遂立誓终身不仕,在家经营店铺田产,设馆授徒。平素乐行善事,施财济贫,每有街坊邻里求借,必慷慨相助。常为人论断曲直,平息争讼,乡闾声望颇高。”

名师出高徒

据张礼之侄孙女张淑琴回忆 :“(张礼、张智、张和)兄弟三人商议着设馆教书,对穷苦人家的子弟不收分文。时间一长,张家兄弟更是远近闻名。四乡绅士都争相把孩子送来读书,就连蒙古人中的大牧主也把孩子送来学习汉文化。当年欲在林东、林西和大板一带建立蒙古国的何子章就是在张家学习汉文化的大牧主子弟。张家兄弟办学的举动不仅在汉人中广受传诵,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蒙古族人的文化素养,增进了汉蒙文化的交流。”

张礼的门生很多,其著名者有王文藻等。

王文藻,晚清增广生(秀才),翁牛特旗原山嘴子乡西兴隆地(今属乌丹镇)人氏。生于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卒于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秋,享年八十有三。王氏幼时资质天赋,颖慧超人,修养全面,少时即闻名闾里。王氏喜书法,造诣颇深,其书以颜柳为祖,行笔浑厚稳健,结体精谨,舒张开朗,意境高古。

王氏遗墨《行书阿房宫赋》行书册页(民国九年,用羊毫笔书于乌丹城西北下唐家地牛宅)、《小楷名赋》,原由其得意门生、赤峰市名老中医、赤峰市医院主任医师赵毓恭收藏,后经李俊义斡旋,将上述书法作品捐献给翁牛特旗博物馆收藏。

出任商务会长

民国初年,张礼曾出任乌丹城商务分会会长。在任期间,他做过两件令人称道的事儿。

第一件事儿就是倾力整顿乌丹城的钱法。

据文献记载,民国初年,赤峰地区流通的货币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硬币,包括银元宝、银块、银币、铜元(俗称“铜子”,为机制无孔铜钱,有一文、二文、五文、十文、二十文五种面额)、制钱(为清廷制造的方孔圆钱,按大小分大钱、中钱、小钱,以吊或贯为单位,公定一千个制钱为一吊)等。第二类是代用货币,包括凭帖(系当地官银号、钱庄、商号为垄断社会经济而发行的私帖,俗称“帖子”。有官帖和私帖两种,均以吊为单位)、角票(由商会、商号、粮店发行的代用辅币,有一角、二角、三角三种面额,与私帖同时在市面流通)等。第三类是地方纸币,包括中交钞票(民国三年在北京交通银行发行,俗称“天津字”,有一元、五元、十元、五十元、一百元五种面额,属大洋本位,可换现大洋。民国五年,失去信用)、小洋票(当中交钞票败落时,由热河官银号、公益银局联合发行,有一角、二角、五角、十角、五十角、一百角六种面额,属小洋本位)、兴业票(热河兴业银行自民国七年五月至民国十六年六月,先后发行小洋票、大洋票、铜元票、汇兑票、银元票、辅币流通券、粮运券七种地方纸币,称兴业票)。此间,为补充市面通货之不足,乌丹城内,德升享、荣增德、协庆昌、益升和等二十多家商铺发行了毛帖(即角票)。至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当地滥出毛帖,扰乱市场,贻害百姓,以致毛帖信誉扫地。赤峰县所属各地“钱法之坏,以乌丹街面为最。究其原因,实纸币充斥所致”。

鉴于此,乌丹约警款经理员张庆峰于民国八年十一月六日呈请赤峰县行政公署批准整顿钱法。这份呈请送至赤峰县行政公署,赤峰县知事蒋文龄阅后,亲笔批示:“准令行乌丹商务分会查明,如果属实,即行召集各商号,公(共)同开会讨论,妥议办法,呈候查核办理,以维地方,切切!”民国八年十一月廿九日,赤峰县知事蒋文龄签署发布“赤峰县行政公署第四十六号训令”。

乌丹商务分会接到赤峰县知事蒋文龄的批示和赤峰县行政公署第四十六号训令后,拟定钱法整顿办法,并上报赤峰县行政公署,请求批准。民国九年一月十日,这份报告送至赤峰县行政公署,赤峰县知事蒋文龄阅后,亲笔批示;并于民国九年一月十五日,署发布“赤峰县行政公署第六十号指令”;于民国九年四月十六日,签署发布“赤峰县行政公署第二十五号训令”。

乌丹商务分会接到“赤峰县行政公署第六十号指令”和“赤峰县行政公署第二十五号训令”后,拟定改变钱法条目,并上报赤峰县行政公署:“具禀乌丹城商务分会会长张礼、王绍忠,为改变钱法,请颁布告……中华民国九年六月七日(钤“乌丹商务分会”方形朱文篆印)”。几经努力,乌丹城钱法整顿总算是可以告一段落了。

第二件事儿是为乌丹城西门外村陈魏氏节孝请旌。

陈魏氏,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生日不详),未嫁夫死,守贞节孝,卒于民国八年夏历九月初二(公元1919年10月25日),其事迹传誉遐迩。

民国九年一月三日,张礼等人有感于陈魏氏“节孝咸备,行谊可风”,“不忍泯其节孝之志”,“咸乐为之请旌事”,“俾贞心善节,历久弥彰”。

民国九年一月三日,张礼等人向乌丹城第四区巡官李德标递交了呈请,浼其“转呈鉴核,特褒以资激劝事”。李德标于民国九年一月二十日,向赤峰县行政公署递交了第一份呈请,该呈请于民国九年二月八日送至赤峰县行政公署。

最终,通过张礼等人的努力,民国大总统徐世昌特题赐陈魏氏“孝阙流芳”四字匾额,“悬之门闾,增光泉壤”。

民国十二年八月初八日(公元1923年9月18日),张礼等人根据热河道道尹公署和赤峰县公署的指示,在乌丹城西乌兰板村陈氏墓地,立“陈魏氏节孝碑”,张礼亲自撰写了碑文。

穆王驾前香案吏

张礼中举后,原本打算著书立说,并积累了大量资料,搜集了不少素材。不幸的是,1930年前后,一场大火将其家书库烧毁,虽然扑救及时,未殃及其他房间,可书库里的藏书全部化为灰烬。张礼在痛心之馀,心灰意冷,遂无心再事著述。

据赵毓恭先生回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他在乌丹县城长兴隆药铺坐堂期间,曾从张树贤(张礼之孙)处借得《清光绪十一年乙酉科顺天乡试闱墨》(一函两册),内有是科中式举人名录及部分举子的考试文章。此书后被张树贤先生索回,‘文革’时付之丙丁,惜哉!”

张礼先生诗文手稿今多已不存,截至目前,李俊义通过民间调查,发现张氏佚文有:《刘甄氏神道碑记》、《陈魏氏节孝碑记》、《张占祥墓碑记》、《刘公贞穆讳青云德政碑铭》等。

作为晚清赤峰县乌丹城为数不多的举人,晚年的张礼亦频繁出席各种社交场合。民国二十四年,即伪满康德二年(岁次乙亥)九月十四日(公元1935年10月11日),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东北文献学家金毓黻先生来赤峰县乌丹城考察文物古迹,受到乌丹城各界名流的热情款待。金氏记曰 :“晚间,姜主任维新、黄会长瑞五、王会长文阁、李会轩(即乌丹城财主李斌)、于校长百川(字濬轩)、路保长献徵邀饮于办事处,同座有程局长德龙、毕署长赞忱、张翁典卿(翁年七十有八,前清举人,乌丹耆宿也)。”于此可见,张礼在当时乌丹城的社会声望。

民国二十四年,即伪满康德二年(岁次乙亥)腊月二十二日(公元1936年1月16日)亥时,张礼病逝于乌丹城。

据张氏后人回忆 :张礼的去世日期与享年,都与乩语有关。

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乌丹城盛行“扶乩”。所谓扶乩,乃中国道教的一种占卜方法,又称扶箕、扶鸾、挥鸾、降笔、请仙、卜紫姑、架乩等等。在扶乩中,需要有人扮演被神明附身的角色,这种人被为鸾生或乩身。神明会附身在鸾生身上,写出一些字迹,以传达神明的想法。信徒通过这种方式,与神灵沟通,以了解神灵的意思。扶乩时,要准备带有细沙的木盘,没有细沙,可用灰土代替。乩笔插在一个筲箕上,有的地区是用一个竹圈或铁圈,圈上固定一支乩笔。扶乩时,乩人拿着乩笔不停地在沙盘上写字,口中念某某神灵附降在身。所写文字,由旁边的人记录下来,据说这就是神灵的指示,整理成文字后,就成了有灵验的经文了。

在一次扶乩中,乌丹城修庙劝善的头人王金榜在乩语中发现了这样的字:“张礼者,穆王驾前香案吏也。”另外还有一首诗:“海客下瀛洲,烟波往里收;花开三五朵,消息到楼头。”当时,对前一句的解释是为地藏王菩萨执掌文案的官吏。而对那首诗,众人都感到扑朔迷离,无法解释。

张礼对这些乩语的反应很平淡,漠然处之。他说:“释、道、儒三教,各有其道,信道者崇道,信佛者尊佛。吾既已身入黉门,儒教便是我的终身信仰。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

直到张礼仙逝后,其胞弟、老秀才张和悉心研究上述诗句,做出了权威性的解释。他说:“人的一口气叫作十二重楼,在咽下三寸处,‘消息到楼头'是指坏消息到了十二重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断了咽喉三寸气';‘十二重楼'中的‘十二'则又可解释为十二月;‘花'字头上有‘二十'(廿),下面是‘立人'加一个‘七'字,‘立人'共两笔,可解释为‘二',再加上‘花'字头上的‘廿',就是二十二日;把三、五加起来就是八,再在前面填上‘花'字中的‘七',可解释为七十八。联接起来就是七十八岁的十二月二十二日,坏消息到了十二楼头,人也就归天,再到穆王驾前做他的香案吏去了。”

(0)

相关推荐

  • 扬州建置沿革

    扬州市位于江苏中部偏西南,地处江淮平原南端,东与泰州.盐城两市毗邻,西与南京市.安徽省滁州市交界,北与淮阴市接壤,南濒长江,与镇江市隔江相望.行政区域介于北纬32°13'~33°25'和东经119°0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赤峰 梵宗寺

    梵宗寺位于翁牛特旗乌丹镇北.始建于清乾隆八年,乾隆二十年竣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观完荟福寺,离开大板,上高速驶向赤峰,自此踏上了返程之路.我们要经停翁牛特旗的乌丹镇,那里有座喇嘛庙--梵 ...

  • 原来镇江曾三次做过江苏省会,如今只是三线城市!(附江苏省会变迁图)

    省会是一省之行政中心.很多省都经历过省会的变迁,但清代才成型的江苏省历史不足400年,其省会变更之频繁,着实令其它省无法望其项背. 在其中,我们发现,镇江虽然仅是三线城市,但竟然做过三次江苏省会. 民 ...

  • 山东省日照市的历史发展变化

    [由来] 宋元祐二年(1087年)置日照镇,属莒县,取"日出初光先照"之意,始有"日照"之名.金世宗完颜雍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升日照镇为日照县,属山东东 ...

  • “清代赤峰举人故事”系列之四郭璧

    人物小传 郭璧,字子如,一字云峰,号润峰,一号晓涵,行一,清嘉庆庚辰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公元1820年12月30日)生于直隶承德府赤峰县东南乡五十里唐坊营子(即原赤峰市郊区柳条沟乡塘房营子,今隶属赤峰市 ...

  • “清代赤峰举人故事”系列之二赵玉丰

    人物小传 赵玉丰,字蓝士,号庾伯,一号琢堂.清嘉庆二十五年(岁次庚辰)二月初八日(公元1820年3月21日)生于直隶承德府赤峰县四道杖房村(今属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解放营子乡新杖房村). 杖房川的首富 ...

  • “清代赤峰举人故事”系列之一

    [编者按]科举是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始于隋开皇七年(公元587年),终止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李圣赞考取丙午科顺 ...

  • 深夜故事——深夜故事系列之三

    深 夜 故 事 --深夜故事系列之三 故乡的家在一个叫后蒋坊的村子西头,那是一座没有院墙的老宅,相隔一条土路,便是坟茔堆累的枣林. 记忆中隆冬的夜晚,常和母亲一起去后院婶子家串门,大人们每每闲聊到深夜 ...

  • 名人故事系列之三:树枝上的戈达德

    1896年,美国马萨诸塞州一位14岁的少年在自己家的庄园里修剪桃树.当他爬上那棵最高的桃树枝时,他看到了远处的村庄和田野.于是,他的心中便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要是能有一种机器把人带到外星就好了!他这 ...

  • 驻村故事系列之三:我的名字叫罗鹏

    罗鹏是穆山村扶贫工作队中最小的队员.人长得帅,机灵,勤快,招人喜爱,乡亲们都亲切地叫他"小家伙".在将近一年的驻村工作生活中,我亲眼目睹了这个"小家伙"从抵触到 ...

  • “我与大桥的故事”系列之三:大桥,我人生的重要转折

    "我与大桥的故事" 系列之三: 大桥,我人生的重要转折 作者:刘鸣 在大桥莘莘学子中,我只是极其普通的一员,但是大桥于我来说,却是人生重要的转折. 在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我 ...

  • “我与大桥的故事”系列之三:我心目中的顾蕴玉老师

    "我与大桥的故事" 系列之四: 我心目中的顾蕴玉老师 作者:段海强 对于我而言,这辈子当个教师已够幸运了,但更幸运的是退休后,我还能去大桥中学任教七年.这七年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以顾蕴 ...

  • 微课堂 书法名家故事知多少系列之三 几代帝王与书法

    微课堂 书法名家故事知多少系列之三几代帝王与书法来源 / 今日头条复制·编辑 / 塞上齐翁唛牛 2019-04-04中国书法从产生到现在的几千年中,历代帝王不仅以其或统治需要或个人喜好影响着书法艺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