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煜:走进牛尊背后的世界
2001年1月1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全体同仁要去郊外举行辞旧迎新的联欢活动,而我和贾笑冰却坐上了开往安阳的火车。我的心里既激动又忐忑,还略带一丝惆怅。激动是因为安阳又发现了大墓,这座名为花园庄东地M54的大墓,规模估计接近著名的郭家庄M160;忐忑则是不知道墓里到底会是什么情形,会有多少随葬器物;而惆怅的原因就很个人了,身为一名文艺爱好者,不能参加联欢是多么遗憾啊!
当时,“数码摄影师”贾笑冰站在梯子上俯拍整个墓葬的英姿,被记录进了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的新书《亚长之谜:殷墟贵族人骨的秘密》(云南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之中,而我的工作也被多次提及。翻看这本书,就像重温20年前的那次旅行、在安阳度过的研究青铜器的美妙时光。
那是一个特别寒冷的冬天,在工地上待一会儿脸都快冻麻了。因为文物安全受到威胁,需要警务人员日夜值守,而且还得连续值守几个小时。为了这座墓葬的发掘,太多人作出了贡献。
从花园庄村民何建功报告发现有人试图盗掘这座大墓开始,时任副队长徐广德先生就组织考古人员进行了细致的准备工作。当时,刚分到安阳工作站一年的何毓灵是主力队员,我们很多人都参加了这项激动人心的工作。文保中心的王浩天每提取出一件器物时,我们那种激动和恍惚掺杂的心情,到现在依然记得。
正如书中所说:“三千年时光穿越,我们又亲自感受到当时人们炽热的情感,他们通过一件件青铜器、玉器、骨器、陶器告诉我们对先人的思念、敬仰与哀伤。考古是一门科学,但更应具有人文情怀,这种情怀是维系中华文明几千年传承永续的纽带与动力。”
书中用大量笔墨描述了合作的情形,基本上每个参与者都有照片。我的工作包括殷墟青铜器的保护以及铸造工艺研究,所以M54出土的青铜器就是我的完美资料库。我可以利用多种理化检测手段,综合研究这些青铜器的化学成分、金相组织和铸造工艺。印象比较深的是,利用便携式X探伤仪给器物拍摄X光照片时,发现了一件外壁上铸有铭文的方尊。这是殷墟出土的第二件铭文在外壁的青铜器,另一件出土于妇好墓。考古学的魅力就在于此,永远会有发现的乐趣。如果读者在书里看到对于这件事的描述,一定会感受到我们的快乐。
很多工作的完成都得益于亲密无间的合作。一件方斝出土时柱帽脱落,我们发现其与斝柱之间存在特殊的连接方式,安阳队里专门负责绘图的刘小贞花了很长时间去考虑如何表现不同部位的相对关系。在书中,作者诗意地称其为“线条里的时光”。一件圆盘形器由于矿化得非常残碎,金相样品的制备十分困难。我们与吉林省考古研究所的贾莹研究员合作,结果发现这件器物居然是热锻成形的,并且使用了冷錾的技术制作表面的“八角星纹”,技术和形制的特殊性指向表明这也许是一件外来的器物。白荣金先生和王浩天合作复制了这件铜器,让大家看到了它的本来样子。
随着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走红,很多人开始对文物修复感兴趣,但其实在“浪漫”的想象背后,这一工作需要非同寻常的耐心和细致,很多时候甚至是枯燥的。无论是发掘、整理、实验和分析,还是保护与修复,哪一项工作不是如此呢?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荆志淳教授利用近红外光谱仪检测了M54出土的大量玉器。研究显示,不同材质的玉器对应不同的功能。从跟随哈佛大学人类学系的张光直教授进行商丘项目开始,荆志淳就跟考古所有密切合作,他和后来的安阳工作站站长唐际根一起,还进行了洹北商城的调查和发掘工作。殷墟出土的玉器、陶器、陶范等一系列工艺技术研究,都可见到他勤劳的身影。
考古所科技中心的同事纷纷前来,有研究植物考古的赵志军、研究人骨的王明辉、研究动物考古的袁靖、做锶同位素分析和残留物分析的赵春燕等,还有其他专业机构的学者,如研究音乐史的刘新红教授等,他们的研究共同丰富着我们对M54的认识。
2021年初,何毓灵、王明辉、李志鹏和我一起登上了央视3套《国家宝藏》的舞台,一起讲述M54的墓主人“亚长”及其随葬牛尊的故事。这位来自南方的英勇的将军战死沙场,墓里随葬的牛尊原型是一只勇猛的“圣水牛”,由手艺精湛的工匠铸造而成。
M54出土的精致文物吸引了很多家媒体关注,除了电视台,还有杂志和网络。以《江城》《甲骨文》和《寻路中国》“中国三部曲”闻名的非虚构写作作家何伟,彼时受邀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写一篇关于殷墟的文章。他的合作摄影师后来用的封面照片,就是出土于M54的青铜手。那张照片的构图展现出一种神秘莫测的力量感,非常震撼。这也是殷墟迄今出土的唯一一件手形的青铜器,作者认为它可能是被敌人砍去右臂的英雄亚长的“假肢”。
在书中,“揽玉贴金”“锦衣华章”“钟鸣鼎食”“诸神眷顾”“战功赫赫”“车马嘶鸣”“田园牧歌”“人间烟火”……这些玉器、青铜礼器、车马器、劳作器具和生活器具,全都“摆放有序”“亲疏有别”。在作者笔下,这些文物的前世今生被娓娓道来,如在眼前,纤毫毕现。
如果仅仅是讲述有关M54的一切,似乎还不能概括本书的全部内容,因为大量的科学普及和学术史内容被有机分布在整部书中:有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历程,有甲骨占卜的内容和方式,有商代简史,也有殷墟发掘的过程。何为族墓地、何为殉牲、商王世系、甲骨四堂……这些知识和掌故,连同作者时不时冒出的思想火花,如散落在整块锦缎上的珍珠,熠熠生辉。
前不久,三星堆发掘带来的全民热度,让我们感到学术普及工作的必要性和急迫性,衷心希望有更多的考古学家走入科普写作的行列,也期待毓灵兄带来他的新作。(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