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法的练习是要效仿古人的,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

本  期  导  读

刘德会,网名针魂,山东济南针灸医生,一手好针。对中医江湖掌故以及各门各派如数家珍,是中医的活地图。博采众家,得归根复命针法,擅于内经针法,长于运用高级补泻手法飞经走气。

刘德会是谁

七八年出生于山东青岛的一个小渔村,一打眼看上去具有山东大汉的典型特征。

记得曾在油麻菜的文章里看到过这个名字。

我第一次见他是在办公室午餐时,他在很专心的吃饭,不看手机,不讲话,专心埋头吃饭,对于吃饭很专注这一点,我当时印象很深。

再见他是今年五月份,当时林杰老师和他在教室相逢,两位形象高大的友人一击掌,那一瞬间动作很有武侠气息。

缘 起

人的一生或许都会遇见几个贵人,刘德会也一样,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有这么一位引他入门的老先生,对他走入中医的职业生涯很重要。

在刘德会七八岁的时候得了中耳炎,去隔壁村有个老医生那里治疗,那是他们十里八乡的一位「守护神」,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赤脚医生.

老医生可以用中西医两套体系给一方百姓看病(中医是家传),得此机会相识后,不知道为什么小小年纪的刘德会对于中医有种天然的喜欢,好像老医生那有什么魔力一样,有事没事总喜欢往老医生那里跑。

刘德会从小喜欢看书,而且读古籍很容易入门,对于古籍一看就入迷他承认自己是有一点天赋的。

八十年代武侠小说满天飞的时候他就知道了任督二脉,老师对他的期末评语是这么写的:该生尤其喜欢看课外书。
家里没有读古书的人,父母也反对他读这些课外书,但是老医生很欣赏他,给乡亲们说他是个小才子,将来肯定会是把好手,这话传到他的耳朵里想来也是一种激励。
高中时刘德会就励志想学医,后来进入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专业学习。寒暑假就跟着老大夫看诊,跟诊时老先生都是让他先诊脉,然后再告诉他问题在哪,怎么去学。
老大夫有几点看诊习惯他印象很深:
1、凡是有重病、大病的患者早晨不要吃饭去找他,诊脉必以平旦。
2、患者饮食不注意脾胃寒凉的比较多,这种情况下老大夫就交代患者先用生姜切片炸姜吃,吃暖了以后再用药。
3、临床上要善于用中成药。要学会合理搭配起来,不愿吃汤药的病人,中成药吃起来更容易接受。
老大夫擅长治疗带状疱疹,临床中治愈了几百例的带状疱疹,口传心授给青年时的刘德会一点:带状疱疹水泡多的时候薏米的量一定要加大,局部疼痛激烈的时候必用大青叶和板蓝根,切不可多服,中病即止。
后来他的大学老师讲:不要迷信名老中医,有些名老中医比不上农村那些赤脚医生,那些赤脚医生才是在一线摸爬滚打的高手,他说,对于这点自己深有体会。

求 学

大一时听说有个老前辈烧山火手法做的很好,这个老前辈就是另一位对刘德会影响很大的陈乃明老师。

当时刘德会听到时的第一点不是否认,不是怀疑,他的态度是起码有可能我没见到。

为了能见到陈老师,刘德会陪着腰疼的同学去找陈乃明老师针灸。

那是第一次看陈老师针灸从扎针到起针,如行云流水般的感觉,不急不缓,徐徐的做完了。当时看完他的心里想,这就是我想学习的针灸大家。

记得陈老师当时问他针灸应该怎么扎,他现在还记得很清楚当时的回答:应该以平常心来扎,不要计较得失,不要为了追求疗效非要把病人治好。老师听了非常高兴。

暑假期间为了练习扎针的基本功,胳膊从手一直肿到胳膊,第二天胳膊消肿了又开始练习。

暑期回到家乡也想为缺医少药的乡亲们解除痛苦,那时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只要来找他扎针,一律免费。

后来遇到一个哮喘病人,当时用试试看的想法模仿了烧山火手法,取了合谷穴,然后病人从合谷一直热到迎香,烧山火的手法无意中就做了出来,这也是偶然中得到了窍门,似有意似无意,无意当中现真意。

如何把无意转化成规律,刘德会就开始思考,然后再临床。就这样一个暑假过来烧山火手法成功率就已经很高了。

陈老师只有两位院方给派的徒弟,刘德会每次去门诊,都只是站在旁边看,不能说话,只能看着陈老师扎针,那时没有手机拍照摄像,全凭记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靠的就是老师潜移默化式的教导。
遇到问题先自己思考,再去琢磨,实在在临床中遇到难题,再找合适的机会像老师请教。
后来有一次陈老师单独给他说,我也在默默的观察你,我知道,即使不用我教你,你也能悟的出来。
记得有一次,学校邀请陈老师做学术讲座,他早早到学校门口等着老师,利用从校门口到教室的距离向老师请教了几个问题:
1、 在临床中我发现农民针灸得气特别快,而城市里的人就会差很多。
陈老师回答:农民在农村空气好,粮食好,思虑少。城市里空气就浊,相对临床疗效就会差一点。
2、 做烧山火的时候,这侧穴位没热,而另外一侧热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陈老师回答:这种情况是对的,不代表你的手法失败,这是好的现象
3、 做烧山火手法的时候没热,反而凉了是怎么回事呢?
陈老师回答:这也不是手法失败,这是病人破阴寒外出,排完就热了,一般这种病人是虚寒体质。
4、 扎足阳明胃经,得气后窜到别的经络上去了。
陈老师回答:我研究几十年了,这种现象学术上叫泛滑,这种病人的气特别容易调动。
近二十年的时间,刘德会回忆起这些细节时,谈起陈老师,言行中都是谦卑、恭敬、感恩的态度。
他说陈老师在晚年已经超越了烧山火、透天凉的手法,独创了逍遥针法,病人针扎上特别舒服,从里到外有种舒适的感觉。
有次有个病人心情不好,来找老师看诊,老师在阴陵泉上用了逍遥针法,行完针法后病人当场就哈哈大笑起来。
陈老师在晚年已经口头约定收他为徒,只是后来老师去了国外,年事已高后来又生病,拜师仪式这事就一直耽搁了下来,刘德会觉得这是他人生的一大遗憾。
我问他你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开窍了呢?
他说自己喜欢读书,不仅仅读经典,军事古籍印刷都有兴趣,内经里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上大学时就喜欢泡在图书馆里,图书馆的书只要别人找不到的都会找他帮忙找,他都能帮找到。他觉得买书是最划算的,能从中吸取很多别人总结出来的经验。
99年时南斯拉夫大使馆被轰炸,当时全国上下一片热情高涨,作为在校大学生去街头抗议,在游行的时候,刘德会和班长从队尾走到队伍前面轮番喊口号:中国只有一个,绝不好惹。
那个时候,那种爱国的热情可能感染到了他,突然《灵枢经》里的一句话就出现在脑海里:「空中之机,清净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
那个时候他意识到自己开窍了,然后回去再好好看《灵枢经》就如同一泻千里,再读经典就很容易了。
这说明读经典,要有契入点,要有名师点拨,再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开窍,像禅宗的开悟一样:
空手把锄头,
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
桥流水不流。
这一关他过了,后来就一直把内经放在他的案头。

离开体制 独闯江湖

抓住经典 紧扣临床

05年离开体制后,在临床中他发现病人并不是按照自己的知识体系生病的,病人没治好时很苦闷,觉得辜负了病人对自己的信任,特别是在疑难大病方面,这时他决定再次熟读经典,并给自己制定了学习计划。
半日临症半日读书,上午读黄帝内经,下午临床,晚上四书五经。
把竖版的黄帝内经进行句读(句读是进入文言文体系的方式,俗称'断句’),每句读一遍都有一遍收获,边读边句读,这时就看出自己的差距在哪里,读完一本不要看,再读一遍,然后再对比。
句读体现出来:读书宁涩勿华,不间断读完三遍时他发现自己水平大长。
他还采用默写的办法,读完以后合上默写,那个时候他为自己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我想那是下了真功夫的。
病人是最好的老师,是对自己最好的鞭策。他说直到现在瓶颈每年都有,每当有看不好的病人,感觉自己羞愧时,回头再去看经典。
一直到现在刘德会还会每年都要拿出来三个月的时间去学习经典,走到哪里《灵枢》、《素问》不离包,他说永远不要忽视对经典基本功的训练,基本功的训练是效法古人,活到老学到老,活到老练到老。
经典的学习和针法基本功的练习是一样的,为什么很多名老中医的传承子孙传不下来呢,就是因为在基本功的训练上功夫不到位。

烧山火透天凉

这套针刺手法从其命名

就有一些或魔幻或武侠的气息

我知道您的烧山火和透天凉的针法做得特别好,临床中真的这么有魅力吗?
有一次一患者下腹部剧痛来找我,我一诊断是急性阑尾炎,我取了天枢,阑尾穴用了透天凉的手法,下面加公孙上面配内关,用了龙虎交战的手法。
本来这个患者是捂着肚子来的,透天凉手法后患者的痛苦减轻了很多,用完龙虎交战这个患者基本就不疼了。
当时女朋友陪他来的,一看疗效这么好,请我帮她治疗下痛经,当时我诊段为虚寒型痛经,取了十七椎用了椎龙虎交战,两个承山穴用了烧山火。
这里要说一下,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筋入络,如果光扎承山穴不用烧山火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讲到这时我看到了刘德会对于自己专业的自信。
烧山火扎上后可以明显的感觉到热,临床特别有魅力,疗效特别好,其理论的基础在内经,「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
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命名在金针赋。
广东文介峰文老就很推崇《金针赋》,文老的文章里提到的轻浮豆许,和重沉豆许,这个豆许是非常重要的,我看他的文章,刘德会认为文老提到的豆许就是分层,天、人、地分层。
豆许是黄豆大还是豌豆大其实不重要,解决了豆许,就解决了皮肤丰厚的地方可以做烧山火、透天凉,皮肤薄的地方依然可以做。
他说在眉头攒竹穴仍然可以做烧山火,可以热到至阴穴,执着到底是0.1毫米还是0.2毫米就落于了下工。
一开始掌握不了那么高级的手法,基本功先从毫针学起,毫针最细也最难,毫针调气最微妙。
毫针最微,最微妙的意思,毫针最细不轻易伤人正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全在手底下的功夫,无论什么补泻手法,第一要顾护人体正气。

是什么样的机缘让您开始了教学之路

12年海南道医会我本来有十五分钟的演讲,讲针刺的补泄手法,十五分钟很快就讲完了,同行们还想继续听,最后讲了一个半小时。
当时徐文兵老师也在,他就邀请我去厚朴一期讲课,当时一共四个小时,我前三个小时都在讲烧山火、透天凉的理论基础源流以及后世医家的发挥,以及他们为什么做不出来,最后一个小时才讲应该怎么做出来。
后来徐老师听到同学们反馈,亲自到济南找我商议给厚朴二期讲针灸课,120个学时,一直到13年的12月份。就这样我就开始正式边教学边临床。
在教学当中,我也会发现有不足的地方,讲完课回去要重新弥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有不足的地方,教学相长,这对于经典的认识也是重新的一个提高,再去认真的验证经典。
后来我效法古人闭门一年半,再次熟读《灵枢》《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方》。
这时我有一个体会:以前看过的书当时觉得吸取的很好,到临床一段时间回头再读经典又不一样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现在在正安也教授了两年的中医私塾课程,我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那股学习的钻劲,我相信将来这部分同学肯定可以成器。
我的教学有个特点,就是看不得同学生病,同学们心情不痛快,身体不舒服的情况下听课,产生的气场交流也是不舒服的。
来上课的同学只要我在,生病了立马给他扎上针,我喜欢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
(0)

相关推荐

  • 我应该学习哪一门针法?

    本  期  导  读 别裁伪体亲风雅, 转益多师是汝师. 注:本文根据「针灸相对论」讲座上刘德会老师录音整理 转益多师是汝师 学员:现存的针法众多,像五行针灸.董针之类,它们是否相通,是不是学了都差不 ...

  • 讲座 | 针灸相对论,三位大咖现场对话

    本  期  导  读 在疫情之下,学习针灸有何优势?刘德会老师与林杰老师,还有油麻菜老师会碰撞出怎么样精彩的火花?12月3日晚,三位大咖带你领略针灸精髓. 一位是从医多年的中医多面手,一位是中医江湖的 ...

  • 针魂浩然,千古永存!缅怀针灸大家张缙

    2021年4月9日,我国著名针灸学家.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代表性传承人.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研究员张缙逝世,享年91岁.张缙毕生致力于针刺手法.循经感传及<针灸大成 ...

  • 知行合一,针功夫

    文字 |『天天针法』 图片 |『来自网络』 课程信息 时间 2021年10月15日-17日 09:00-12:00AM 14:00-17:00PM 地点 美国旧金山 北加州南湾 国际中医药大学 近年以 ...

  • 古代北京河道如何管理? 效仿古人推行“河长制”

          北京正全面推行的"河长制",近来引发了人们对提升河湖管理水平的关注.根据最新发布的方案,河长制实施范围包括全市所有河流.湖泊.水库,流域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425条河 ...

  • 期待成都下雪,雪花飘起时可以效仿一盘画中古人的悠哉生活

    看完之后你是否也比较向往古人的生活呢?在这些作品里面第一幅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刻,在茅屋当中,两人对坐参禅,悟道,有两童子从远处提水而来这样的场景似乎在梦里出现过多次,在当下忙碌的生活里,能够坐下来聊聊天 ...

  • 辽代一古墓中,一桌酒菜保存了千年,佩服古人的智慧

    古人对丧葬之事非常看重,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王侯将相,在他们去世以后,或多或少都会在墓中放一些陪葬品,只是不同身份的人陪葬品也不一样,有时候,这些物品也会随着墓主人的爱好而发生改变. 比如说,东晋的晋 ...

  • 古人为何将13岁的少女,称为“豆蔻年华”,豆蔻到底代表着什么?

    "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这是南朝梁武帝萧衍在<河中之水歌>中描写女主人公"莫愁"的诗句.诗中的莫愁,是一位美丽精致的女孩.在那个年代,女 ...

  • 古人是怎样藏锋的?

    对于书法的初学者,想必在书店市场上应该看到许多关于书法笔法的论述,很多教材都在强调藏锋的重要性,起笔要逆锋藏锋,收笔也要回锋一下,特别是初学颜真卿楷书的人,老师一般会让学生逆锋起笔,如下图所示: 这种 ...

  • 名老中医吴文鹏的百会穴新针法1.针刺法交...

    名老中医吴文鹏的百会穴新针法 1.针刺法 交叉式刺法:用两根针向前.后.左.右,于"百会穴"进针1-1.5寸,使局部产生强烈胀感. 放射式刺法:用3根针向前刺入"百会穴& ...

  • 谈一谈古人对于癫痫的认识

    中医传统上把癫痫称作痫证或痫病,癫痫是后来的叫法.在民间,人们习惯把癫痫病叫"羊角风"."羊癫风"."猪婆风"等等早期医书上,医家多把癫.狂 ...

  • 古人诗词中的重庆,一起来感受巴渝古韵之美!

    重庆府(节选) (淸)何明礼 城郭生成造化镌,如麻舟楫两崖边. 江流自古书巴字,山色今朝画巨然. 一首清代诗人何明礼的<重庆府>,生动描述了渝中半岛的繁华盛景.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 ...

  • 古人是这样藏锋的,大多数人理解错了!

    对于书法的初学者,想必在书店市场上应该看到许多关于书法笔法的论述,很多教材都在强调藏锋的重要性,起笔要逆锋藏锋,收笔也要回锋一下,特别是初学颜真卿楷书的人,老师一般会让学生逆锋起笔,如下图所示: 这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