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双方的实际兵力
官渡之战历来被认为是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所谓的少胜多,当然要参战双方的兵力悬殊。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回里说“曹操起军七万”,而袁绍“将大军七十万”,双方一比十的比例足够悬殊,但这是小说家言不足为信。那么相关的历史著作中双方投入战场的兵力究竟如何呢?
《三国志·魏书·袁绍传》上说:“(袁绍)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裴松之注引《世语》:“绍步卒五万,骑八千。”)何兹全《三国史》则说:“官渡之战,袁绍投入战斗的兵力,诸书记载都说是十万人。”看来袁绍投入官渡战场的兵力大致为十万人基本为史家所公认。那么曹军的兵力又如何呢?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时(曹)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另外,同书《荀彧传》也称曹操“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从上述记载来看,曹军实际出战的人数不足万人,曹袁双方兵力相差实在悬殊,但参战曹军人数的真实性还是有史家怀疑的。吕思勉先生认为:“袁绍连营数十里,而曹操能分兵和他相持,其兵数虽不如袁绍之多,亦必不能甚少。”(《吕思勉说三国》)而马值杰先生在其著作《三国史》中也说:“操军人数不会如此之少,裴注已论之甚详。”
马先生所说的“裴注”指的是裴松之对于曹军参战人数的一番议论:臣松之以为魏武初起兵,已有众五千,自后百战百胜,败者十二三而已矣。但一破黄巾,受降卒三十余万,余所吞并不可悉记。虽征战损伤,未应如此之少也。夫结营相守,异于摧锋决战。本纪云:“绍众十余万,屯营东西数十里。魏太祖虽机变无方,略不出世,安有以数千之兵,而得逾时相抗者哉?以理而言,窃谓不然。绍为屯数十里,公能分营与相当,此兵不得甚少,一也。绍若有十倍之众,理应当悉力围守,使出入断绝,而公使徐晃等击其运车,公又自出击淳于琼等,扬旌往还,会无抵阂,明绍力不能制,是不得甚少,二也。诸书皆云公坑绍众八万,或云七万。夫八万人奔散,非八千人所能缚,而绍之大众皆拱手就戮,何缘力能制之?是不得甚少,三也。将记述者欲以少见奇,非其实录也。按《钟繇传》云:“公与绍相持,繇为司隶,送马二千余匹以给军。”本纪及《世语》并云公时有骑六百余匹察马为安在哉?
这一段引文比较长,不全部摘抄难免挂一漏万,李庆西先生对此也认为:“裴注的驳议在在透彻,每一条都很有说服力。”(李庆西《三国如何演义》)如此看来官渡之战曹军少、袁军多是没有问题的,但双方未必像《三国志》上描写得那么相差悬殊。至于原因,倒还是李庆西先生看得透彻:“作为一种历史文本,官渡战役唯独没有疑问的一点是曹胜袁败。那些年湮代远的故事残缺不全,却有着僭述的特征。似乎对史家来说,过程只是想象与叙述,或曰某种建构,而结局才是最本质的东西,因为结局早已判定成王败寇。”(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