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我以全镇第一的成绩考入初中,...
2002年,我以全镇第一的成绩考入初中,身边人都觉得我以后能当官发财,前途不可限量。只可惜我未能如愿以偿,如今成了一个极其平庸的人,只能靠出卖体力维持生活。
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教育的悲剧。当我重新审视那段经历,发现很多事情错得非常离谱。而究竟怎样从小去培养一个人,才能使他以后成才,少走弯路?这个问题至今困扰着我。
我出生在普通的农村家庭,成长的过程夹杂着太多的自卑。而那些自卑是从几岁开始有,又因什么事情而引发,我已经不太清楚。只记得自己从小就是很害羞腼腆的人,是那种见了长辈不敢上前去问候,来了客人就躲在房间里不敢出来,母亲稍微指责几句就不敢上桌吃饭的娃娃。
或许读者觉得这种现象很不可思议,但我小时候确实如此。我想这是很多农村娃娃的一种普遍现象,对此,我不打算深究这个话题。
我们都知道,严重的自卑往往会催生过强的自尊心和过度的敏感。同时,自卑也不可避免的会使一个人充满野心,他会具有强烈的证明自己的愿望,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表现自己。这种心理在孩童时代特别容易出现。
所以很自然的,我小时候就渴望通过取得好成绩证明自己。每当因为一次考试得了第一名,看着父辈高兴的神色,看着同学们佩服的眼神,面对老师关切柔和的态度,那一刻,我心里是何等的愉快。这成了我当时学习的动力,渴望被人夸奖,尤其渴望看到父母高兴。升入初中后,我在吃饭上拼命的缩减开支,经常只打一个白菜,以此省下一点钱。不为别的,就为每个礼拜天回家的时候,母亲看到我还剩了不少生活费,她会露出开心的样子,我喜欢看到母亲开心。
如果一个人能把获得别人的夸赞作为终生奋斗的动力,持续一生,这样的人是可怕的,一定会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是,这也是不可能的。必定到了某一时候,这种动力就会衰减,原因很简单,如果一个人被夸赞得太多了,他会失去感觉的,将不再期冀夸赞,从而失去表达自己的愿望。此时如果他不是对学习本身充满兴趣,他就不可能一直有那么大的动力去学习。这在我身上就体现得很清晰,高二结束的时候,我已经很少再花时间学习,天天打乒乓球。上了大学也对书本提不起兴趣,天天打游戏,我已经失去了那种想表达自己证明自己的动力。仅仅是因为有那么几年,我耳边听到的一直是夸赞,麻木了,已经足够体会过了。
当然,经历了十年的消沉和不被重视,如今作为普通工人的我又升起了对夸赞的渴求,但逆袭之路已经失去了诸多的条件,我只能促成自己接受自己的平庸。只是暮然回首间,当你发现年少时的自己竟一直以获得别人的夸赞为学习的动力,无论从何种角度说,都是一种不太正常的现象。希望广大家长对这个问题引起重视,细致了解你的小孩,去找出他学习的动力在哪里,抑或没有动力。
再一点,不需要过多期望孩子成绩有多好,
如果一个人始终生活在压力中,偏离正常发展和心理扭曲将是迟早的事。人的发展终究是一个全面系统的过程,而非成绩就可以完全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