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起下利案看辨证中抓证眼的重要性
编辑整理 隐市
从一起下利案看辨证中抓证眼的重要性
一女,32岁,夏日患水泄性腹泻,口渴欲饮,发热(37.5度),轻恶寒,头痛,无汗,下肢关节肿疼,他医用袪风寒止泻药不效,舌质淡苔卜,脉浮缓。
咋一看,似肠胃感冒证,仔细琢磨,又不完全象。发热,恶寒,头痛,无汗,下利,葛根汤证,但浮缓脉象又与之不符,最关键的是患者口渴,下肢关节肿疼。口渴有两种情况,一是津亏,二是津液输布障碍。如果突发口渴,又有表证,应是表邪不解,循经入腑,干扰了膀胱的气化功能,津液不得气化上承而口渴,如果长时间下利不愈,津液亏耗则口渴。显然,本案属第二种情形。《伤寒论》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那么,本案中为什么没有小便不利呢?因为临床很少有人问小便,要么问,病人一准回答:“只拉了,拉了好几次,可就没见小便啊。"根据全身症状来判断,应有小便不利症状。至于下肢关节肿疼,应是水蓄下焦,小便不利,不能排解的缘故。为什么又水泄性腹泻呢?可以理解为,水蓄下焦,小便不利,水道不通,旁走粪道。其结果,一剂五苓散,腹泻停,恶寒发热消,二剂关节肿平,连服五剂愈。
中医辨证,是一个综合分析论证的过程,每一个症状丶舌象脉象,都对准确辨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有的症状,有着决定性意义,如本案的口渴,我们形象地称之为证眼。抓住了证眼,也就抓住了准确辨证的关键。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