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别人其实是自私的利己主义吗?|志愿
原标题:帮助别人其实是自私的利己主义吗?
原创 Lea Winerman 酷炫脑
作者 | Lea Winerman
翻译| 张柳依
改写| 伊俐
审校 | 酷炫脑主创 & 小注
朗读 | 胡恩
美工 | 雪今金
编辑 | 湘蓉
志愿服务行为可以有利他主义成分,这反映了人类对他人福祉的关注,但也可以有利己主义成分,因为志愿者可以从中得到利益。
12.5是国际志愿者日,自新冠爆发以来,抗疫过程艰苦而漫长,不到一年的时间仿佛像一世纪那样难熬。在这样极端的情况下,我们共同见证了这世间各种温情的瞬间:有误入武汉滞留在医院做志愿者的大连小伙,抗疫期间还在坚持送外卖的骑手小哥,以及所有自愿留在医院坚守岗位的护士和医生们。许许多多的人,即使牺牲个人利益,也要去做有利他人有利社会的付出,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谈谈是什么成就了人们的志愿行为。
近些年来,志愿行为成了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课题之一。心理学家们对慈善组织长期留住志愿者们的方式十分感兴趣。许多人都很喜欢自己的职业生活,但也有一些人觉得自己还能够为这个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例如北美三大旅游网站之一,旅游城公司的副总裁丹·托普瑞克就认为自己还可以为全球性的人类幸福感改善作出贡献。
不过,托普瑞克并没有直接辞去他的工作,而是决定使用公司的名义和资源。他和几个同事说服了他们的老板推出了一个名为“善行之旅”的新项目来促进志愿行为。人们可以在假期里参与“公益旅行”的项目,把旅行的时间花在清理国家公园、建造房屋等活动上。这类假期正变得越来越受欢迎。非营利性服务度假组织,环球意识(Globe Aware)称,自2000年以来,他们的注册量增加了33%。另一个组织,地球观察研究所(Earthwatch)的注册量也在过去几年中增长了40%。
电影《黑水》
托普瑞克和他的同事们在工作日外花费了大量时间促进“善行之旅”项目。为此,他建立了一个提供各种非营利性度假组织信息的网站,并资助了旅游城公司的员工和客户参与公益旅行。该项目于9月份正式启动。托普瑞克说:“我们让很多员工参与了它的运行阶段,也不介意在该项目上投入额外的时间。”
这种行为很是令人钦佩,但从心理学家的角度来看,它也是令人费解的。无论是托普瑞克和他的同事们在工作上花费额外的时间,还是那些放弃休假时间去做志愿服务的客户,志愿服务的人都在做那些没有明显的个人利益,而且可能涉及高成本的事情。
根据研究志愿服务的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学家马克·斯奈德的说法,在美国,近三分之一的成年人经常做志愿者。在送礼的季节和新年里,人们也会更关注志愿服务工作。
斯奈德说:“当我最初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时,我能更容易地想到人们不做志愿者的原因。因为做志愿者很费时,压力很大,需要舍弃工作、家庭或休闲的时间。那么是什么促使这么多人奉献他们的时间和精力的呢?”
电影《房间》
多重动机
斯奈德和他的同事们花了20多年的时间试图回答这个问题,研究了从事各种社区工作、不同年龄段的志愿者,经过多年的研究,他们确定了志愿服务的五个主要动机:
价值观。志愿服务能够满足个人价值观或人道主义考虑。对有些人来说,志愿的动机也有宗教成分。
社区因素。志愿帮助一个特定的社区,例如所居住的社区或族裔群体,能够增强个人归属感。
增强自尊。志愿服务能够提升自我感知或逃避其他压力。
理解。志愿服务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其他人、其他文化或地域。
个人发展。志愿服务能够挑战自己,认识、结交新朋友,或促进事业的发展。
斯奈德认为,不同类型的志愿者的动机略有不同。例如,年轻的志愿者更可能出于职业相关的原因参与志愿活动,而年长的志愿者则更可能是有着良好公民的意识驱动着他们为社区做出贡献。尽管如此,不同的志愿服务类型在很多方面都有惊人的相似性。
最近,研究人员开始研究非营利性组织能够留住志愿者的因素。例如,在1998年发表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第74卷,第6页,第1516-1530页)的一项研究中,心理学家E。吉尔·克莱尔博士和斯奈德调查了61家医院志愿者的服务动机,以及他们的志愿经历。他们发现,那些认为志愿服务的经历最符合他们动机的人对该志愿服务更满意,并且更有可能继续志愿服务。
克莱尔说:“人们在做志愿者时是有一个目的的。因此,组织能否留住志愿者的结果取决于他们能否满足志愿者的目的。”
电影《隐形人》
有趣的是,研究人员还发现,那些看起来更“自私”的动机(如自尊增强、个人发展和理解)的人比有其他动机(如价值观)的人更有可能留在组织中坚持更长的志愿服务时间,可能因为志愿服务更能满足这些动机,如果你的价值观认为你应该帮助别人,那么无论你留在哪个组织都可以帮助别人,这其实增加了组织内成员的流动性。
奥莫托和斯奈德认为,他们的研究可以帮助到那些对志愿者有高需求量的组织。例如,如果组织能够找出志愿者进行服务的主要动机,他们就可以定制有针对性的广告和招聘策略来满足这些动机,并尝试引导志愿者参加最有可能满足他们动机的活动。
理论基础
在其他研究人员探讨利他主义理论时,一些心理学家研究现实生活中志愿者的真实动机。这些研究人员主要关注利他主义这一概念是否真的存在。人们做志愿服务等利他的事情,是因为他们拥有真正的利他主义和无私品质,还是因为自己可以从每一个利他行为中得到某种好处?
堪萨斯大学心理学家丹·巴特森博士认为,真正的利他主义是作为一种激励性状态存在的,目的是增加另一个人的福祉。他的理论认为,这种无私是基于人们对他人的共情。他曾经做过一项研究,请演员扮演一个因为记忆任务失败而受到“电击”的人,并让被试观看演员被“电击”的过程。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被试可以随时离开。巴特森让被试想象受到电击的人感受到的痛苦,对演员感到同情的被试不仅没有离开实验,还表示愿意替他承受几次电击。
巴特森说:“作为人类,我们有能力发展出一种把别人的福祉作为最终目标的动机。”
电影《钢琴家》
但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罗伯特·恰尔迪尼博士不同意这一观点。他认为,虽然同理心确实会促进更多的帮助行为,但这样做并不是因为纯粹的利他主义,而是因为感受到别人的痛苦会使我们感到悲伤,为他人提供帮助能够缓解我们的悲伤。另一种可能性是,当我们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时,会让我们感到自己和另一个人之间有一些共同点,因此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恰尔迪尼的研究将被试分为两组,分别给被试进行假脑电图检查。他告诉其中一组被试,某个人和他们的脑电波相似,这会让被试感觉到自己与这个人有相似之处;对另一组被试,则不提供这个信息。然后,他要求所有被试共情这个人。结果表明,相比于第二组被试,第一组被试更有可能帮助这个人。这一研究证实了他的观点。
恰尔迪尼说:“我们认为,从别人的视角看问题,确实可以增加帮助行为。但我们不会把它看成一种纯粹的利他主义,而与利己主义有关。在这种利己主义中,个体自己得到了更多的好处。当然,在动物王国中,利己主义似乎是明显利他主义的驱动因素。
大多数研究志愿服务的心理学家认为,虽然这种理论论点很重要,但可能对人们为什么做志愿者这一实际问题没有太大影响。
斯奈德说:“助人行为在理论上有利己与利他的区别,但在现实世界中,利己与利他是紧密联系的。志愿服务行为可以有利他主义成分,这反映了人类对他人福祉的关注,但也可以有利己主义成分,因为志愿者可以从中得到利益。重要的是,两者要互相促进才是最好的。”
参考文献(点击滑动查看)
Batson,C。 (1998)。 Altruism and prosocial behavior。 In D.T。 Gilbert, S.T。 Fiske &G。 Lindzey (Eds。), The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Vol。 2 (4th Ed。, pp.282–316)。 Boston: McGraw Hill。
Clary,E.G。, & Snyder, S。 (1999)。 The motivations to volunteer: Theoretical and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8156–159。
Maner,J。 et al (2002)。 The effects of perspective taking on motivations for helping:Still no evidence for altruism。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8,1,601–1,610。
Omoto,A。, & Snyder, S。 (2002)。 Considerations of community: The context andprocess of volunteerism。 The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45, 846–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