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殿堂】舜帝的秘密(二)
我们常说,“红颜薄命”,为什么历史上总有一些美丽的女人却命途坎坷?
网上有一个非常精彩扎心的答案:
因为丑的,没有人关注......
言下之意,不会管你薄不薄命啊!
话虽然说得毒辣扎心,但想想也真是这个道理。这就好比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朝代,我们却只能记住一些主要的——甚至有时,主干上的朝代也不见得尽人皆知。这与其存续时间长短无关,有关系的是“内涵”。比如说,隋朝,隋炀帝。老实说,隋炀帝在中国民间,一定比他的父亲隋文帝更有名气......虽然不是什么好名气。在扬州偶遇过一位走街串巷的说书女艺人,雷打不动的开场白就是介绍大运河开凿缘由的传说。而在这传说中,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理由是:看琼花,赏美景,戏美女......真相自然不是如此。可从“成王败寇”的这样一个评判标准来看,隋朝两代而亡,对杨家父子而言肯定是不幸的。
但能量守恒定律告诉我们了:
在一定的系统中
总能量是保持不变的
于是,杨坚、杨广倒下去,李渊、李世民、李治......站起来了。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唐王朝,将古代中国的影响力推到了顶峰。国力强盛了,审美能力自然也提升了;纨扇,也应运而生。
纨,是什么意思?
《说文解字》:“纨,素也。”指的是白色的细绢。《红楼梦》中林黛玉地位超然的“先珠大哥的嫂子”李纨,正是这个“纨”字。
丝绢制成的扇子,在唐朝主要有什么用途呢?
既然唐朝,我们来都来了,就用唐诗来表达吧!
杜牧《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想想看,都已经秋天了,闺阁少女手中的扇子肯定不是“日用品”了;以之来扑萤火虫,可能也是打发无聊时光的一种游戏吧。
王建小令《调笑令·团扇》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
这就颇类似西汉时期张敞的“便面”了。只是彼时张敞心内无喜无悲,但病美人此刻恐怕是有些悲切了。
刘禹锡《团扇歌》
团扇复团扇,奉君清暑殿。
秋风入庭树,从此不相见。
看似说的是秋凉将团扇收入匣中,恐怕也有少女绵绵的情思吧!
此外,团扇,大概是当时很流行的一种样式吧。中国人对未来的美好期待,渗透在方方面——团扇,圆圆满满,想来也有其中之义。
李白《夏日山中》也有“懒摇白羽扇”的句子,这就是文人手中把玩的物件儿了。
哀怨无奈
是王昌龄《长信秋词》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百无聊赖,打扫完卫生的小宫女,只能拿着一把扇子走来走去打发时光。
当然,扇子的基本功能也并为消灭。《水浒传》中的一首“民谣”清清楚楚记录着扇子的基本用途:
赤日炎炎似火烧,
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
公子王孙把扇摇。
至少在宋代,其实不止在宋代,即便是在现代,“召唤凉风”也是扇子的主要用途。不过,扇子的形制,一直到宋代之前,都没有太多变化:不是圆的,就是椭圆的,反正是各种不规则的圆,且无法折叠。这种携带不方便的扇子,到了宋代,发生了质的改变。
大约在宋朝,团扇主导地位不变的情况下,一种新的“折扇”出现了。北宋时期初露苗头,南宋时期大行其道。不过此时的“折扇”,颇有些“下里巴人”登不得大雅之堂的味道,往往是仆从手中的物件。究其原因,从它的另一个名字中我们就能找到答案:油纸扇。这种材质,自然不会被文人士大夫青睐。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录了一把油纸扇:
卢中甫家吴中
尝未明而起
墙柱之下 有光煟然
就视之 似水而动 急以油纸扇挹之
大意是说,卢中甫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发现墙角柱子下闪闪发光。他赶忙凑近了看,像水流动的样子,他就赶紧用油纸扇将其捞起来.....太过名贵的扇子,想必不会舍得有这样的操作。
顺便说一句:后来有人看到沈括的这段描写,推测这种闪闪发光、凑近了拿起来却消失不见的东西,很有可能是“UFO”。至于真伪,很难判断了。
与时俱进的扇子,到了明代更换了自己的材质,终于成为集便携与美观于一体的优秀折扇。在大明王朝永乐年间,人们开始在折扇上绘画题诗,甚至会在上面添加金箔。当然,这种名贵的扇子,只会在贵族之间流转;最初往往是皇帝陛下用来赏赐王公大臣、后宫嫔妃的礼物。这种带着金箔的高级货,主要产于苏州和四川一代。于是乎,文学作品中也就有了“洒金川扇”的说法。至此,折扇不仅日趋完美,还分化出了不同的流派:杭扇,苏扇等等。不难理解:自然就是以杭州、苏州为代表的扇子了。
到了清代,扇子的流行程度更甚前朝。这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那句话:
野蛮的征服者
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
较高文明所征服
入关之后的满族统治者,从顺治开始,对汉族的儒家文化就极为推崇。不仅如此,对诗词歌赋也颇多涉猎。清朝很多位皇帝,如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位,书法和绘画造诣都很高。正因如此,我们今天才能看到很多清朝皇帝的书法作品;扇面上的书法,也是其中之一。
清圣祖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这是他亲手书写的有“梅妻鹤子”之称的宋朝林和清的一首七言律诗《梅花》。
众芳摇落独暄妍 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 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 不须擅板共金樽
其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大概是我们最熟悉的句子了。
看到这几个字,想必猜得到是哪位皇帝,这几个字是雍正的笔迹,但这扇面却不是雍正皇帝的——仅是故宫的文创产品之一。
我们的印象中,雍正是一个冷峻还有些不近人情的皇帝,但“人非草木”啊!皇帝陛下也是有七情六欲的。不过相较于父亲康熙与儿子乾隆,他是不折不扣的工作狂。
这把扇子的主人,就是自称“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
虽然很多人认为乾隆皇帝说到文治武功不如祖父康熙,论起勤勉敬业不如父亲雍正,但他有一点是两位先皇怎么也比不上的——运气。继位之初,就有着丰厚的资本;终其一生,又高寿有福。
这把扇子的扇骨,是非常珍贵的乌木。古人云“家有乌木半方,胜过财宝一箱”,其价值可见一斑。
顺便插一句:乌木的收藏保存,极为不易;其实还有一种比之更有价值、更易保存、实用性也更强的、也在不断升值的宝物,猜猜是什么?
千万别误会——我说的不是美人,是锐思花雨的美玉......
言归正传。文字内容是乾隆皇帝临摹的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十七帖》,因卷首有“十七”二字而得名。洒金地的扇面上,书写着:
知有汉时讲堂在,
是汉何帝时立此?
知画三皇五帝以来备有,
画又精妙,此可观也。
彼有能画者不?
欲因摹取,当可得不?
信具告。
当然,清朝皇族中人喜爱书法并在扇面上进行创作的还有很多人,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如今,扇子称得上是我们的日用品之一;和其他生活用品不同,扇子在舞台上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最近刚刚结束的《相声有新人》中,两位“召唤师”郭德纲与张国立,手里就都拿着一把扇子。这其实也是相声艺人们的习惯,扇子是他们常用的道具。
不仅如此,想想看,《三国演义》中有一把扇子总是出现在我们眼前:这就是蜀汉丞相诸葛亮手中的那把羽毛扇,烘托着他镇定自若、成竹在胸不凡气度。
扇子也经常出现在其他文学作品之中。
西周末代君王周幽王,为了让宠妃褒姒开怀一笑,想尽各种办法。在“烽火戏诸侯”之前,他还采用过撕绸缎、摔瓷器等等手段。千万别以为这是帝王才有的手笔,这种“浪费”只要是浪漫有心的有钱人,都做得到。比如,《红楼梦》中的贾府。
《红楼梦》第三十一回,贾宝玉原本是最怜香惜玉的人,尤其是对自己房中的丫鬟们,格外体贴。但这一天他心里也不痛快,晴雯摔碎了他一把扇子的扇骨,宝玉就责骂了几句。晴雯算得上是贾府脾气最大、口才最好的丫鬟了,连连发声顶撞宝玉,二人不欢而散。当然,最后的结果,我们也猜得到:宝玉心情好一些后,就讨好晴雯哄她开心。起因是扇子,自然解决方案也要落在扇子上——“撕扇子作千金一笑”,正是这一回的回目。
在这里,扇子已经不仅仅是日用品或工艺品了,成为推动情节发展、沟通公子与丫鬟情感的重要物件。
同样是在《红楼梦》中第三十四回。
宝玉挨打之后,王夫人心里不痛快,也想趁机整治一下宝玉房里的丫头们,于是就派人去找宝玉的丫头。贾府里最八面玲珑的丫鬟袭人“当仁不让”啊,前来应答王夫人。当袭人来到王夫人房间时,王夫人手里正轻轻摇着一把芭蕉扇......试想炎炎夏日田间地头的农人们手中若是有一把芭蕉扇,会怎样操作?王夫人的雍容华贵、四平八稳显露无疑。
芭蕉扇还与一个更出名的人物紧密相连:孙悟空。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保护着师父唐三藏西天取经,途径火焰山时道阻且难无法前行,几番折腾之后,才最终借到了能扇灭熊熊火焰的真正的芭蕉扇。
至于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创作的以侯方域、李香君为主人公的《桃花扇》,一把扇子更是贯穿始终的重要线索和道具了。
我们常说,对于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而言,任何一个物件儿都说得出至少上百年的历史;显然,扇子也在此列。从最初权威的象征到逐渐成为百姓的日用品,又从日用品发展成艺术品......不断挖掘自身潜质的扇子,几经沉浮却始终不败。想来无论何时,无论取得什么成就,它都不会忘记创新与努力。
正如人生,尽力而为仍不够,它要我们全力以赴,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