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家训】《颜氏家训·风操》孝道也能审时度势?

北宋常州太守田登,为人专治蛮横;因为名字中有“登”字,就禁止辖区内百姓日常交流中说到任何与“登”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如果遇到同音字,就要用其他同义词来代替。若是有人犯了他的忌讳,轻则挨揍,重则判刑……衙役们没少挨揍。

这年十五,照例放烟火、放花灯三日以示庆贺。但“灯”会犯老爷忌讳,官员们为难了;无奈之下,决定用“火”来代替。于是乎告示就成了:

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外地人自然莫名其妙,本地百姓按捺不住了: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这是什么世道!

说到这里就会恍然大悟心领神会了:田登想要百姓避他的讳,难度太大,不过避讳却是自古有之。别的不说,《红楼梦》中冷子兴通过与贾雨村的交谈,得知他竟然在贾府女婿林如海门下给林黛玉做家庭教师,赶紧给他“科普”一下贾家构成。

冷子兴提醒贾雨村,是否发现“女学生”下笔写“敏”字总会有不同;贾雨村回忆时才恍然大悟,怪不得遇到“敏”总是会减一两笔,以避母亲贾敏的名讳。故此对一般人而言,“避讳”的原因,大多是以表示敬意为目标,避讳的对象也多是长辈和尊者。

南朝梁臧严有一个儿子名叫臧逢世,品性端正。梁元帝还是九江州刺史时,就派他赴建昌处理公事。百姓们听说有清官来坐镇,纷纷上书言事。不料,臧逢世在处理公务时,大凡有“严”或“寒”字样的,都会对着纸稿痛哭流涕,甚至会忘记查看和回复,多次荒废了公事。无奈之下,梁元帝只得召回臧逢世……

不得不说,连娇弱的林妹妹,内心思念母亲也是采用减少笔画的方式来寄托哀思……臧逢世的孝心不可否认,但多少有些“形式主义”了。不然,对于时代为官的臧氏家族,入阁拜相光耀门楣,严肃认真处理公务,恐怕是更为重要的事情。

这便是颜之推强调的“审时度势”:考虑的不是个人,而是全局。

其实,或许很多人对“避讳”的误解,恰来自“只许州官放火”。避讳,只要用同义词来代替想要避开的字即可——根本不需要田登那样矫枉过正。比如管仲辅佐的齐桓公名叫小白,当时盛行的博戏中的“五白”,就称之为“五皓”……尤其对君王而言,若皆如“田登”,恐怕百姓也不用说话了;对普通人而言,都如臧逢世,生活也真的是难以为继了。

放在我们当下,人前人后不直呼父母长辈的名讳,就已经算是“避讳”表达敬意。当然,若能够在遇到名讳中的文字时能默默想起父母生养自己的不易,更是值得“点赞”的行为了。

与“避讳”紧密相关的是“尊称”:不仅是对自己的父母长辈,对别人的长辈也应如此。但遗憾的是,我们距离“尊称”竟然也有了距离,生动的证据我自己就亲身经历过:

担任语文老师时,有一次期中考试涉及到“尊称”,对于“令堂”、“令尊”等“尊称”,学生们的正确率并不高。

“令”在古代,表示“美好”;交谈中称呼对方家人,往往会以“令”开头。

令尊,令堂,指的是对方的父母;令郎,令爱,指的是对方的儿子,女儿。当然,“令媛”同样也是对方的女儿。

不仅如此,加在“称谓”之前的“尊”,也同样传达着对别人的尊重,对他人长辈的敬意。

至于说到“孝顺”,不妨举一例。

历史上梁朝孝元帝年轻时,每当自己生日就会设坛讲经,为母亲祝福。表达孝心的方式各不相同,孝元帝的做法无疑很是诚敬。

孔子曾经说过,“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吾不与祭,如不祭。”

简言之,祭祀的时候一定要虔诚,身心俱敬;如果不满怀敬意,就和没有祭祀是一样的。

在诠释“孝敬”时,孔子也曾经说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风操之始,孝顺二字;孝顺父母,敬意是根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