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建个长持的基金组合,你选哪几位基金经理?
今天看到一句话,凡是需要用“卖出”来兑现收益的“买入”,如今我都不干。出自雪球大V乐趣。
这与之前看到的资深投资人李剑的一篇文章《做好股的收藏家》中“严格选,随时买,不要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大概是资深价值投资人的至高境界。
基金投资和个股投资虽有不同,例如,分散度不同,对企业的认知深度不同,但是,无论是投资基金还是投资股票,同样要面对市场系统性风险、行业风险以及个股暴雷风险,只是程度不同。
我平时阅读的书籍和文章并不拘泥于研究基金,基金是工具,具体如何选择基金属于“术”的层面,而从投资之“道”的维度思考,股票和基金是相通的。
中国有句谚语,叫“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才是师傅”,在投资过程中,我却深以为“买入”是远比“卖出”更重要的事,可以说绝大部分投资收益在我们买入的那一刻就已经决定了。
买入优质公司的最高境界是不卖。这其实和我之前分享的两种策略中的第一种有点类似。策略大意是长期持有长期业绩优秀、均衡型的主动基金。
在这里,我们不必过分执着于不卖,毕竟,股票和基金有所不同。股票可以个人操作,主动性更强,基金更多的是交给基金经理。
个人可以一直持有一家或几家公司,一直不卖。但是,一旦基金经理换人或者投资风格不再满足自己持有的初衷,那么,还是可以进行调换。
无论如何,第一种策略的核心就在于两个字——“长持”!。
相关阅读:怎样才能无惧暴跌?!
既然长期持有,我希望所选基金能够满足:
一、管理时间长、穿越牛熊,投资理念及实战成熟且稳定。
二、基金业绩靠优秀企业的不断成长获得,即,长期持有基本面优秀的企业,而非通过交易获得。这样的基金经理换手率一般不会太高。
三、不作大择时,长期高仓位。
四、行业均衡,不过分承担行业风险,主要承担市场系统性风险。
有些小伙伴想让我分享几个我比较认可的均衡型基金经理。经过认真筛选,筛出以下几位:董承非、谢治宇、朱少醒、傅鹏博、邬传雁、周蔚文。
本来打算一家基金公司选一只,但是,兴全确实是我非常偏爱的一家公司,精品频出、发行新产品非常克制、不发主题类基金(原因不得知,大概是觉得主题基金的业绩延续性不好)。
长期持有这些经过市场长期历练的基金经理,心理踏实,当这些基金下跌时,我们可以参考其历史回撤,做出回撤的预估,同时,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增厚本金,在回撤达到一定幅度时,分批加仓,以不断摊低成本。
关于回撤的查询,很多网站上都有,但是,很多网站都只有1年、3年的回撤数据,例如天天基金只有1年的,好买基金能查到3年的,对于没有wind、choice等收费终端的普通投资者而言不够全面。
经过不懈地搜索,终于被我找到一个APP,腾讯自选股APP,在APP的“风险指标”里可以查到该只基金1年、2年、3年、5年以及成立以来的年化波动、最大回撤、夏普比率等数据。小伙伴们可以通过这些数据大概预估基金的最大回撤是多少。
对于恐惧,大部分人是恐惧未知,一旦心有预期,其实也没那么害怕。
以董承非为例,近1、2、3、5及成立以来的最大回撤分别为8.32%、13.12%、21.16%、24.8%、46.72%。
46.72%,毋容置疑是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那一波。24.8%则大概率是源自2018年,那么,目前来说,股市的未来有可能会像2018年吗?大概率不会,当然,我们无法准确预测未来行情,投资也不需要精准预测。
那么,我们就可以设定个阈值,例如,每下跌3—5%,我们就分批加仓。这样可以不断摊低成本,待到行情转好,收益很快提升。
其他基金经理同理。虽然同为均衡型基金,但是9成以上高仓位、完全不择时且持股偏成长的朱少醒可能回撤幅度更大些,相应地,我们可以设置更大的阈值。
这种策略体现的其实是放弃的智慧,放弃了兰兰(行业主题基金),放弃了春春(行业风险暴露过大)的基金,放弃了指数基金,放弃了个股。
同时,也蕴含着仓位管理的艺术。下跌时就是衡量你信任度的时候了,涨时蔡经理,跌时经理蔡可不行,敢于逆势加仓是为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