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回忆“打狼”:草原居民没人喜欢狼,《狼图腾》是无稽之谈

知青梁文彦喜欢读书,什么书都看,唯独讨厌《狼图腾》,有人问过他:为什么对一部小说耿耿于怀?

梁文彦说:“小说的基础是现实,不能胡编乱造。我在蒙古插队的时候,牧民们没人喜欢狼,更谈不上把狼当做图腾,《狼图腾》说狼是蒙古同胞的精神力量源泉,完全是无稽之谈。”

“另外,那本书的作者我认识,他也是知青,曾在内蒙古牧区插队,我跟他结识是因为“一打三反”运动,我俩都给抓起来过,还当了一段时间的'狱友’。我知道他不是信口开河的人,不知道为什么会写出那样的书……”

1969年,北京知青梁文彦下乡插队,分配到了蒙古牧区。

初到草原,辽阔的环境让梁文彦感觉耳目一新,他本来就是个喜欢闲云野鹤生活的人,相对于城市的喧嚣,他更喜欢草原的宁静。

然而,在草原宁静的背后,总有暗流涌动,比如说狼群。

有天晚上睡下不久,梁文彦听到蒙古包外人声鼎沸,他披了衣服出去看,几个牧民背着步枪,准备跨马出行。

这都半夜了,还干什么去?梁文彦很纳闷,刚好看到跟自己关系最好的青年牧民宝力德也出来了,就问:“他们干什么去?”

宝力德说:“狼咬死了好几只羊,他们要去追狼。”

梁文彦第一次赶上狼咬羊的事,但他想不明白,这都半夜了,为什么牧民还要去追赶?

“这天都黑了,为什么还去追?不是说晚上不骑马吗?”梁文彦当初刚到集体户,就有老知青提醒他,晚上不要出门,万一踏进土拨鼠(旱獭)的洞里,腿容易骨折。

“大伙儿太恨狼了,趁着周围地形熟悉,追去看看,不会追太远。”宝力德回答。

梁文彦这个时候才意识到,原来蒙古同胞如此憎恨草原狼。

天亮后,他找到宝力德,又聊了聊关于狼的事,梁文彦问:“我想了一夜,还是没想明白,为什么牧民这么讨厌狼,连夜里都要追着打?”

宝力德叹口气说:“因为狼不仅吃羊,还祸害羊。如果饿了,吃一只也就罢了,但狼不是这样,只要进了羊群,绝不会只咬死一只,它总要在羊群里扑杀很多羊,发疯般地追着撕咬,你不知道,被狼咬的羊都成了碎片。”

宝力德家的羊也多次遭遇野狼攻击,他说的时候很是气愤:“狼根本吃不了这么多,还一个又一个地追着咬羊,好像过杀瘾,这一点跟狮子不同,我看书上说,非洲的狮子吃饱了就不会再去扑杀猎物。”

梁文彦明白了牧民对狼憎恨的原因,对他们来说,羊是生活的基础,遇到了天灾人祸,如果没有羊,牧民们很难生存,羊对他们至关重要。

而狼不仅吃羊,还因为残忍贪婪的性格,对羊群赶尽杀绝,所以特别招牧民恨。很多牧民放羊的时候,一刻都不能离开羊群,只要让野狼抓住机会,一袋烟的功夫,羊群就能被狼咬死一大片。

当然,嘴上说得总不够真实,梁文彦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又让他加深理解了牧民对狼的厌恶。

梁文彦养了一条大狗,在草原上长大的狗都有野性,也必须有野性,否则没有用,不过,动物的野性也带来一些负面作用。

梁文彦的大狗叫黑子,不知道什么原因,咬死了几只羊羔,后来推测可能是羊羔出生不久,身上还带着血腥味,让黑子误以为是食物。

几个牧民发现狗咬死了羊,立刻拿出长棍追打黑子,梁文彦赶紧阻止,大声喊:“有话好好说,别打死狗!”

牧民们一向对知青很好,尤其是梁文彦,更是深受大家照顾,但这一次情况不同,牧民说什么都不给他面子,必须打死狗。

梁文彦跟黑子感情很深,见牧民动了真格,他也红了眼,举起木头棒子大吼:“谁都不能打死黑子,要打死它,先打死我!”

牧民通常不爱打架,但为了打咬死羊羔的狗,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哪怕是跟知青翻脸。事情闹僵了,宝力德出面劝梁文彦说:“小梁,这个事没得商量。你了解我们,大家既然要打死黑子,那就没有回旋余地。”

梁文彦知道宝力德说得没错,牧民们认准的事,没有更改的可能。

他回头看黑子,它似乎也感受到了危险,蜷缩在角落一动不动,这毕竟是自己从小养到大的狗,不忍心看到它被打死,梁文彦商量说:“能不能不打死?我赔钱,双倍赔,黑子咬死几只羊,我全部按两倍价钱赔偿。”

宝力德摇摇头:“草原上的规矩,咬死羊羔的狗就是狼,必须打死。”他伸手拿走了梁文彦手上的木棍,把他推进旁边的蒙古包,小声说:“不看就不伤心了。”

随后蒙古包外传来黑子的哀鸣声,它没有逃跑,显然是脊梁被打断了,梁文彦顿时泪流满面。

宝力德开解他说:“千百年来,我们跟狼不共戴天,视狼如敌,必须赶尽杀绝。世世代代在草原上生活的牧民,见了狼就追,追上就打,务必打死,这已经是风俗习惯了。”

梁文彦不是牧民,还是无法理解他们对狼的恨之入骨,加上黑子被打死了,他心里很不平,反驳道:“宝力德,你看过不少书,杰克·伦敦知道吧?”

宝力德点点头:“恩,美国作家。”

梁文彦继续说:“杰克·伦敦特别喜欢写狼,他的代表作《野性的呼唤》,写一条狗回归野性变成了狼。另一部代表作《白牙》,写一头狼接受文明,最后变成了狗。”

宝力德不解地问:“你要说什么?”

“我的意思,杰克·伦敦作为大作家,就喜欢狼,在他看来,不管狼还是狗,对人来说都是好朋友,为啥牧民就不能改变对狼的看法呢?”

宝力德笑着说:“亏你还是知青,这个道理都想不通。我们崇拜长生天长生地、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就是不崇拜狼,为什么?因为草原上,狼和牧民是生存竞争对手,是你死我活的敌对关系。”

宝力德喝了一口奶茶,继续说:“杰克·伦敦是作家,不是牧民,他对于狼的印象,来源于道听途说和有限的见闻,他根本不知道草原上残酷的生存竞争,当然会觉得狼比人好。”

“另外,狼有嗜杀的坏毛病,你也见过狼祸害羊群,就算吃饱了还要大开杀戒。受伤的羊即使当时没死,被狼咬的肚裂喉破,也活不多久……”

梁文彦点点头,自从来到草原上,他接触过的牧民确实对狼没有任何好感。

宝力德又说:“我告诉你几个蒙古谚语,你就知道我们千百年来对狼的看法了,'扔灰时别带火,放牛时当心狼’、'没有不吃肉的狼,没有不捣鬼的狐’、'听见狗咬要拿鞭,听见狼嚎要拿枪’。”

经过跟宝力德的谈心,梁文彦彻底接受了牧民们对狼的看法,后来他也加入到了打狼灭狼的活动中。经过好几年的围剿捕杀,乌珠穆沁草原上的狼群消失了,只有在偏僻的森林里,还有一点点狼的踪迹。

几年过去了,梁文彦告别草原,回到了北京,后来偶然的一次机会,他发现了《狼图腾》这本书,还没看完就气得把书摔了,嘴里怒骂:“胡说八道,这里面写得全是假话,与事实相违,太离谱了!”

他对书中颂强贬弱,鼓吹狼性(兽性)的价值观十分惊讶,同时也十分忧虑。牧民们从来没有把狼当做偶像,反而将其视为永远的敌人,同时,狼性也不是人们应当信奉的价值观,只有野蛮的动物才崇尚血腥,人类应该强助弱,大帮小,而不是恃强凌弱,以大欺小。

在一次知青聚会上,梁文彦提起了这件事:“《狼图腾》的作者我认识,当时我们一块蹲过班房,还在兵团保卫处接受问话,他应该很熟悉草原和牧民,怎么会写出这么离谱的东西?”

“咳,写这种书的何止他一个,为什么?为了这个!”说话的知青搓了搓指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