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盈莹:我相信尼采的永恒轮回,这个清明鲁迅来过

诗画又三课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有多少人曾带给我们温暖与关怀,有多少事曾带给我们震撼和感动!我相信,尼采的永恒轮回是有的,这个清明节,鲁迅来过。

在这个充满思念的假期,深圳市诗画语文工作室主持人肖绍国老师以回忆录《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带着千余名孩子遥把哀思寄轻云。他们一起在空中打开回忆录,跟着周晔的脚步,走进那位和我们第一印象不同的——鲁迅先生。

著名学者朱光潜先生曾说:“艺术返照自然。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课堂,是由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有机组合而成的艺术品。如何一石激起千层浪?需要节奏。节奏正是课堂艺术的体现。而肖老师今天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正是用诗画节奏敲击而成的一件精巧美妙的艺术品。

言语节奏:重锤轻敲,回环往复

言语性,是语文课程的根本属性。而节奏,是言语的核心。肖老师曾说:“诗画语文的每一堂课,都是一场浪漫的言语节奏的约会。”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鲜明的“重轻”、“回环”节奏是课堂的灵魂。

从课堂教学的主线看,整节课呈现出“轻、重、轻”的节奏。首先,肖老师用选择的方法,找准回忆的基点;又用连线滑动画面的办法,串联起回忆的脉络,帮助学生轻松地了解回忆录章法与课文主要事件。

轻描淡写地厘清主要事件,进而来到文章的重点篇幅——周晔的童真童言满满都是与伯父相处细节的回忆。在教学中,肖老师大胆的取舍又使得课堂节奏在重中还有重,重中亦有轻。

谈《水浒》、谈“碰壁”、“放烟花”,肖老师用抓住关键词、默读、引读等多种方式,带着孩子们走进文本,咂摸周晔细腻的文字:那位充满生活气息、风趣、爱笑、慈爱的伯父就这样跃然纸上。

当我们以为课堂的欢愉还将继续,肖老师话锋一转,竟开始重锤敲击“救护车夫”这一画面中的细节,伯父欢乐、慈爱的形象此刻被沉重、静寂的氛围所打破,伯父变得那样严肃而深沉。轻快明亮的节奏转为重而缓。

伴随大提琴曲《殇》,肖老师将这一故事娓娓道来,就这样,画面活了起来,“半跪”这一动作如同特写照片一样深深地印在了每个人的脑海中,“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伯父,不言而喻。

对于女佣阿三对伯父的回忆,肖老师用三次引读迅速将回忆合拢,缓而重的节奏突然变得快而短。肖老师用“重轻”的节奏完成了回忆细节的起承转合,详略得当、错落有致的处理使课堂有了美妙的变化,就像一个磁铁一般牢牢地吸住了听课者的注意力。

视野开阔的“回环”则是肖老师又一大法宝。他并非简单围绕那句“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而是跨时空整合文本,引出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将所有人的泪全方位整合起来,使得课堂的格局豁然开阔,师生尽情感受“回环”的节奏带来的快感,尽情享受诗画语文课堂的“场”。

古人云:“情动而词发。”经过两个文本的融合与对照参读,加之反复诵读涵泳,“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一切的一切,都因为:“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学生终于明白:原来,这是鲁迅先生一颗鲜活、滚烫的爱心。

画面节奏:缩放有致,流连忘返

在肖老师看来,文字与画面是互现的,他曾说:“诗画语文的言语密码正是诗画互现,将文字与画面打通,引导孩子们领会言语的秘密。”

肖老师就像一位摄影师,能用心中的相机将文本拍摄出一张张照片。以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人们前来吊唁的全景画面为拍摄基点,肖老师就带着孩子们不断调节焦距,去拍摄伯父鲁迅家里的照片,拍摄走在去伯父家路上的照片……

调节焦距,放大镜头,肖老师和孩子们共同拍下在鲁迅先生的家里的照片:“谈水浒”、“谈碰壁”、“放烟花”。“你看见了伯父的什么动作?你看见了伯父的什么表情?你听见了伯父的什么话语?”跟着肖老师拉长镜头,我们明显看到了那位风趣、慈爱、爱笑的伯父。

心中的照相机拍摄下一行行文字,去观察、去联想,正如肖老师在课堂中所言:“原来回忆录可以如此定格,如此细腻”。

肖老师和孩子们走在去鲁迅先生家的路上,拍摄下一张“救护车夫”的照片。照片里,冬日黄昏的余晖下,那是鲁迅先生和周晔的父亲在为受伤的车夫处理伤口。放大镜头,把镜头聚焦到伯父鲁迅身上,再拍一张——那半跪着的,正是万人拥戴的鲁迅先生。这一“半跪”,从黄昏跪到了天黑。这张特写照,永远封存在周晔的记忆里,也永远封存在所有人的记忆里。

当我们站在伯父家门口,和周晔一样,冷得鼻头像冰、手脚都有点麻木,看见小周晔与伯父对话的样子,我们又跟着肖老师举起了相机。和周晔一样,我们清清楚楚地看到:伯父脸上的表情一改往日慈祥的模样,他变得那样严肃、沉默。

拍下五张照片后,镜头转移回到万国殡仪馆礼堂。再拍一次全景照,画面中却多了一个人——巴金。拿起文字的照相机,在巴金的带领下,肖老师和所有人一起拍下了最后一张照——鲁迅先生。

跟肖老师学摄影,能将文字影摄于心,一幅幅文字画面,让人流连忘返!

情感节奏:追思缅怀,精神永念

《文心雕龙》提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肖老师以“泪”和“爱”为主线,用言语节奏与画面节奏将情感节奏步步推进。

“导演”肖老师以周晔的泪起,打开回忆录,通过创设一个个情境,搭建一个个支架,带着孩子们与作者共同追忆伯父鲁迅先生。学生的各个感觉器官在肖老师的指引下不断接收刺激和调动——时重时轻,时缓时急,时远时近……

就这样,人物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了然于心,肖老师带着所有人感受回忆录起承转合的表情达意方式,与作者共同追思缅怀。

有人说:“教学节奏与情感节奏合一无疑是教学中的一种佳妙境界。”没错,随着课堂渐入佳境,课堂的情感节奏也被推向高潮。肖老师通过链接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将文本有效整合,“这一切的人都是被这一颗心从远近的地方牵引到这里来的。”

“周晔的泪—小孩的泪—青年的泪—老人的泪—巴金的泪—所有人的泪”,原来鲁迅不仅是周晔的,还是大家的。儿童的心灵在课堂上又一次得到了陶冶和提升。

在课堂中,言语、画面与情感节奏的合一,使课堂中带有不同文化背景、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的不同个体,肖老师通过对话、想象、链接等途径,使课堂达到性感共鸣的效果,从而将追忆缅怀鲁迅先生之思转化为对鲁迅先生“博爱”的人格精神之敬。

周晔笔下的鲁迅先生,是那样慈爱、那样温暖,让人怀念;巴金笔下的鲁迅先生,是那样受人尊敬、为人爱戴,让人缅怀;肖老师课堂里的鲁迅先生,是那样可爱、那样特别、那样博爱,让人铭记于心。

短短40分钟,肖老师用诗画节奏领着孩子们在起起落落的文字中、栩栩如生的画面里感受鲁迅先生的“别有风情”的一面,领悟鲁迅先生的大爱精神与崇高品质。的确,如肖老师说的那样:“认识鲁迅,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开始。”

云上清明,云上思念。一花一叶,可寄哀思;一言一词,可忆先人。周晔如此,巴金如此,每个人,亦如此。

诗画绍国(肖绍国)

生于江南小河旁,漂于岭南大海边。一生为一件大事而来——爱语文、教语文。苏轼评王维之诗画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悟。诗乃文字,画乃画面,文字与画面的互现,是特级教师肖绍国“诗画语文”的理想和境界。原创、精致、诗画、小资,关注“诗画绍国”,给您一个不一样的母语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