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9000年,从一支骨笛探寻华夏文明之源(2)
(三)干栏式的“灵台”
9000年前骨质叉形器的内角竟与当时的黄赤交角相同,这是不是很颠覆?我们在上一次分享课里不是讲伏羲用立表测影来确定两分两至,最终做出八卦历法,怎么骨笛和叉形器又成测量日影的仪器了?这个组合与立表测影什么关系?
对于贾湖司天的大巫师来说,光有骨笛和叉形器还不够,一个有关通天的大事,自然要十分恭敬和慎重,这就是需要一个敬天、通天、观天的场所。
中国周代的天文观测场所称为灵台。所谓灵台,实际上相当于观象台,如同现代的国家天文台。相传夏代称其为清台,商代称为神台。历史上也出现过候台、观台等名称,元代称为司天台,明代改为观星台,到了清代,才定名为观象台。
灵台是一个神圣的名称,与先民们敬畏天神、崇拜王权有关,并与观天实验的崇高地位息息相关。自古以来,灵台就是沟通天地的圣地,是专供皇家官员观测天象的场所。民间则禁止私学天文,连诸侯也不许私设灵台。
要尝试在贾湖遗址中寻找与周代灵台类似的天文观测遗迹,这一想法听起来好像是天方夜谭。贾湖遗址中到底有没有与灵台类似的敬天、通天、观天的遗迹存在呢?
干栏式房址的秘密
要寻找贾湖司天灵台,首先要确定它在遗址中的位置。中国古代的观象台大多位于都城的南方,因为太阳位于南方,南方一向被古人当作能够通天的地方。于是我们把寻找的重点集中在贾湖遗址的西南部。
据考古发掘资料,贾湖遗址的西南部有一处遗迹引起了我们的高度注意:在遗址西南部有一条2×10米的探沟(T19),其中有1处干栏式房址(F40)。干栏式是指下部架空,这种建筑常见于长江流域和华南。该房址属于贾湖晚期8期段,大体呈东偏北到西偏南方向,最长约6.8米,最宽约1.5米。其中发现24个柱洞,直径为10-28厘米,深度为8-25厘米(见图2-22)。
图2-22 贾湖遗址T19探方干栏式房址和柱洞分布平面图
细看上图,如果以D1、D2、D3这三个柱洞为界限(虚线连接处),那么就可以将其他21个柱洞划分为三组:
A组为东部偏南的3个柱洞(D22、23、24),洞中填红烧土;
B组为中部偏北的6个柱洞(D4-D9),洞中充填一般灰土;
C组为西部的12个柱洞,其中D10内填黄色硬土,D17、D21内填红烧土,其余填一般灰土。
模拟测算的结果令人大吃一惊
经模拟测算后我们发现:利用以上三组柱洞,既可以观察日出、日入和北极方位,也可以观测正午日影,这些柱洞组合在一起,很可能就是贾湖人当时使用的干栏式灵台遗迹。
现代科学告诉我们,二十四节气的日出、日入方位与太阳的赤道纬度(简称赤纬)密切相关,而不同时代的赤纬又与当时的黄赤交角有关。
贾湖文化中期(约公元前6200年)的黄赤交角为24°14′左右,而公元2000年的黄赤交角则为23°26′左右。根据后者的太阳赤纬和两者的黄赤交角比值,可以测算出贾湖中期24节气太阳赤纬的近似值(见书表2-4),以及贾湖中期24节气的日出、日入地平方位角(见书表2-5)。
因为是读书笔记,所以数据表我就不在此引用了。
(1)A组柱洞可以模拟测算二分二至日出、日入方位
在A组柱洞中,柱洞D23、D24的中心间距大约37厘米,柱洞D24、D22的中心间距大约65厘米,这3个柱洞形成了一个平面直角三角形,其中底边(柱洞D22-D24)和斜边(柱洞D22-D23)的夹角为29°39′。从柱洞D22往D24看去是春分、秋分日出方向(东方),反之则是日入方向(西方);从柱洞D22往D23看去是夏至日出方向(东北),反之则是冬至日入方向(见图2-23)。
(2)B组柱洞可以模拟测算日出方位
在B组柱洞中,可以用来测算日出方位的柱洞有5个(柱洞D9除外),其中柱洞D8是定表(固定的、距观察者较近的表杆)位置,其余4个柱洞是游表(活动的、距观察者较远的表杆)位置,游表在定表以东呈扇形分布(见图2-24)。
在本图中,如果以柱洞D8中的表杆为定表,分别向东方柱洞D4-D7中游表的方位看去,就可以模拟测算出12个节气当日的日出方位(见表2-6)。
看到这张图的时候,我真的被震惊了,这是8000多年前,伏羲氏族对立表测影的纯熟程度完全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定表和游表的排练简洁有序,通过对这组表的日出观测,可以轻松确定12个节气,如果再加上之前的两分两至,就已经达到了可以与现代相对应的16个节气,这是之前任何史料都不曾记载的成就。
(3)C组柱洞模拟测算日入方位
在C组柱洞中,可以用来测算日入方位的柱洞有7个,其中柱洞D10为定表位置,另外6个柱洞为游表位置,这些游表以柱洞D10中的定表为中心点,向西方呈扇形分布(图2-25)。
在图2-25中,如果以柱洞D10为定表位置,分别向其他游表的方位看去,就可以分别模拟测算出10个节气当日的日入方位。
在考察上述三组柱洞的联系后,发现其中柱洞D6、D7、D10、D23可以作为观察者所在的位置。从柱洞D10向D7望去是夏至日出方位,反之则是冬至日入方位;从柱洞D10向D1望去是东方,反之则是春分、秋分日出之影;从柱洞D23向D7望去是夏至日入方位,反之则是冬至日出方位;从柱洞D23向D1望去是西方,反之则是春分、秋分日入之影;从柱洞D6向D7望去是北极方位,反之则是日中方位(见图2-27)。
在图2-27中,柱洞D1的位置不在正中的子午线上,而是位于柱洞D6-D7的南北子午线西侧,我们认为这并不是贾湖人一时的疏忽,而是有意避开了柱洞D7到D6的日中方向。因为贾湖骨笛的最大长度均小于30厘米,而柱洞D6到D7的距离正好大于30厘米,如果在这两个柱洞中埋设立杆,就可以将骨笛悬挂在这两个立杆之间,以此来测量正午的日影。但是,如果柱洞D1设在这两个立杆的正南方,就会遮挡住正午的阳光,从而无法准确地观测日影。所以我们推测柱洞D1的位置可能是利于柱洞D7到D6观测日影而故意偏向西侧的。
由此可见,房址F40周围那些柱洞的整体布局,能够适应贾湖先民观天实验的需要,它可能就是一座干栏式的原始灵台遗迹。
至此,天文观测台,骨笛和叉形器组成圭表全部到位,下面就是贾湖骨笛大显身手的时刻了。
(四)骨笛的真相--音律通天之谜
在将贾湖骨笛固定在上面南北向的D7和D6两根木杆之间,再将叉形器中部的圆槽卡住骨笛一端后,一个令人惊叹的圭表就这样显露在世人眼前。借此,贾湖先民就可以发现“冬至、春分、夏至、秋分”等节气,并且把握原始的“太阳历”了。
1977年阜阳西汉汝阴侯墓曾经了出土的一组漆器圭表,被誉为世界上迄今为止所见最早的圭表实物,我们不妨来对比一下相隔7000年的两组圭表。
<未完待续>:后面还有让人如醍醐灌顶般更震撼的内容。
注:蓝色小字为摘录胡大军先生原书内容